摘 要:語言文學課中的文學作品,多為優(yōu)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與結晶。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抓住美的語言,抓住作品的形象美,抓往美的意境。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03-001
語言文學課中的文學作品,多為優(yōu)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與結晶。它們用美的語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美的境界。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所謂審美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審美把握,它同真理觀、倫理觀一起,構成了人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總的看法。青年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才能把握正確的審美標準,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才能談得上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語文教學在教育學生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許多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鮮明的審美傾向性,反映了一定時代、民族、階級的審美要求、審美趨向和審美理想,這些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是語文教學發(fā)揮美育功能的堅實基礎。比如,我國古代的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作品中都表現(xiàn)出各種高尚的審美情趣。陶淵明的作品獨愛傲霜的菊花,陸游的詩作贊美圣潔的梅花,王安石歌頌挺拔的松樹,鄭板橋的詩畫偏愛青竹。抓往這些,可以引導學生追求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人們都能不同程度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而獲得的審美享受卻不盡相同。這不僅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觀不同,更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能力不同。所謂審美能力,是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的獲得和發(fā)展,主要依賴后天的審美實踐活動和審美教育。所以,在語文課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青年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觀照和喜愛,提高他們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的感受、想象、鑒賞、理解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作品的語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審美能力。
1.抓住美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yōu)美語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含義,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型、語調以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領略其語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寫邊防戰(zhàn)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邊疆,時間已經(jīng)很長,仗也打得很多。詩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穿”用得準確、形象。頻繁劇烈的戰(zhàn)斗、漫長的駐防時間,使金屬的盔甲都磨穿了。從側面點出了戰(zhàn)士生活的艱險,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給人以無窮想象的空間。
我們要特別注意把握句中關鍵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注意它們創(chuàng)造的深遠的意境和美學情趣。如杜甫寫的《登高》詩中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和“不盡”,既是對眼前景色的真實描寫,也是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的抒發(fā)。看著眼前無邊秋色的蕭條景象,想到歲月的艱難、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還有殘存的希望,誰能說盡詩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無邊”、“不盡”既寫出了空間無限,時間無窮,表現(xiàn)出萬里河山的濃重秋意,也顯示出詩人廣闊的胸襟和無盡的感慨,可謂用詞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學是作家運用形象思維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圖畫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因此,語文課的教學必須突出文學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審美思想為指導,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的社會意義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富有強大的啟發(fā)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美學價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蔡老師,她外貌溫柔美麗,心地慈愛,愛孩子,關心孩子的甘苦,及時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傷,是一位老師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凈化心靈。
形象美也表現(xiàn)在對整體畫面美的欣賞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繪了一幅海濱仲夏夜的美景。
講授這一類課文時,應讓形象說話,把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感受和共鳴。
3.抓往美的意境
藝術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礎。所謂意境是作家創(chuàng)造的可經(jīng)看得見覺得到的具體的生活畫面,與作家在他創(chuàng)造的形象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意境優(yōu)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才強。如岑參的《磧中作》“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边@是一幅可以看得見、感得到的生活畫面:作家離家已一個多月了,現(xiàn)正行進在茫無邊際的沙漠之中,望著再圓的明月,思念著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通過這幅生活畫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涼寂寞之感,思鄉(xiāng)懷親之情”,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全篇無一字提到思鄉(xiāng),但字里行間處處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思鄉(xiāng)。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顯現(xiàn)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優(yōu)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別林斯基說過:“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在欣賞理解作品意境的同時,教師應注意激活并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點就是啟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要讓學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靜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綽約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顯得如此恬靜、淡雅、高潔。在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意境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意境?有的同學可能想到了在家鄉(xiāng)的夏夜,月光下靜靜流淌的小河,清新、寧靜、富有詩意。作品的藝術美喚起了學生心中生活美的回憶,從而加深了對《荷塘月色》的意境的理解:作者不滿現(xiàn)實社會,向往寧靜的自由生活,然而找不到出路,因此心中頗不平靜。他帶著這種心情來欣賞充滿寧靜美的荷塘月色,希望從中得到暫時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