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歌曲傳唱于大街小巷,校園里卻很難聽到有關愛國主義的歌曲,愛國主義應該成為,也必能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
關鍵詞:愛國主義; 音樂教育;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48-001
提到愛國主義教育,也許有人會認為:當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高科技時代,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和平年代再提愛國主義,是不是不合時宜?也有的人對提倡愛國主義教育雖然沒有異議,但是把愛國主義與音樂教育相提并論,他們不禁會有些詫異:你唱你的歌,我聽我的曲兒,這與愛國主義教育有什么關系呢?早在1996年10月10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上作重要講話時指出:“為了把教育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必須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倍魳穼θ说娜姘l(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能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shù)的熱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所以音樂教育對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愛國主義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xiàn)
1.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
把愛國主義與音樂教育真正地聯(lián)系在一起,要從升旗儀式說起。升旗儀式應該是音樂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集中體現(xiàn)。很多中學,三四千人集合在操場舉行升旗儀式,那么多的人齊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樣一首節(jié)奏鏗鏘有力、鼓舞斗志、有著巨大感召力的歌曲時,你能想象出那種聲勢!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很多學校只有低年級的同學能夠認真歌唱,越是高年級的同學越糟糕。出現(xiàn)這種情形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學生不會唱,而是思想意識上的問題,或者說是教師平時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視得不夠。
2.改變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yǎng),這也是音樂教師的職責范圍?!毒拍炅x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已經(jīng)明確提出: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目標之一也明確提出:突出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也有相同的要求。同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有明確要求: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
二、愛國主義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在音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洞地說教,這樣學生也不以為然,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表現(xiàn)在對祖國山河、家鄉(xiāng)的贊美;對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歌頌,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1.聯(lián)想式學習法,加強對教材內(nèi)容的分析
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要注重發(fā)掘這方面的素材。比如在教唱《大家來到美麗的山谷》這首歌時,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同學們興高采烈地來到郊外遠足,來到了如世外桃源的山谷。山谷中有紅的花、綠的草、蒼翠的松柏、茂密的樹林;陽光柔和、空氣清新、小溪淙淙……小鳥引路,松鼠在捉迷藏……一切充滿著生機、充滿著活力。同學們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嬉戲玩耍,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探索知識。進而引導學生:在今天的和平發(fā)展年代,才得以有這樣美好的生活,若是在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歲月,還會有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和快樂的生活嗎?同學們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到要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為把祖國裝扮得更加美麗而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同學們就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教育。
2.對歌詞意境的分析
在教唱《牧羊姑娘》時,和學生一起分析歌詞帶給大家的意境:遠遠的山坡,衰草枯黃,秋風陣陣,四周一片蕭瑟悲涼,顯然已經(jīng)是深秋了;這時有一位小姑娘走進了視野, 她手里拿著放牧的鞭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和羊兒相依相偎,羊兒是她最親密的伙伴;雖然天色已晚,小姑娘還是遲遲不愿回去……通過意境的分析,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體會到這是舊社會的事情。這時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上課有老師傳授知識,下課有小伙伴一起玩耍,物質(zhì)生活也絕不僅僅是吃飽、穿暖的事情了;而牧羊的姑娘呢?不僅沒有錢上學,還吃不飽、穿不暖,回家還要挨地主的皮鞭。同學們自然會聯(lián)想產(chǎn)生這樣的反差的原因:因為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人民才真正當家作了主人,才有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要熱愛偉大的祖國,為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而更加努力學習。
3.了解詞曲作者的時代背景
在教育教學中,也可通過對詞曲作者生平的了解,以及他們當時的歷史背景的介紹,來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可重點介紹曲作者冼星?!嗄陼r期留學法國學習音樂,1935年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和誘人的高薪聘請,回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積極創(chuàng)作演出,作品皆為鼓舞中國民眾同仇敵愾投入抗日的內(nèi)容。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就容易被作者的愛國之情所感染;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體會和對音樂形象的把握,也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深層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校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新人的基本要求。對于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音樂教育教學中,應該切實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的培養(yǎng)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充分體現(xiàn)思想品德教育與音樂興趣、音樂能力培養(yǎng)和音樂知識學習的有機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3]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音樂(簡譜版)
[4]全日制高級中學教科書藝術(shù)欣賞·音樂(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