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職高教材中的重要一課,好多老師上過之后,總覺得沒講清、講透,或者覺得學生總不能領會作者辛棄疾在詞中所抒發(fā)出的滿腔的愛國情懷。文章嘗試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 語文; 創(chuàng)新教學法; 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128-001
目前,課程改革如火如荼,中職語文教學亦是如此。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嘗試了創(chuàng)新教學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為例,茲從備課、上課、作業(yè)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開展了創(chuàng)新教學的嘗試。
一、課前備課的創(chuàng)新
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鄙险n也是這樣。在備這篇課文之前,我作了如下幾個工作:
1.親臨北固亭
北固亭坐落于鎮(zhèn)江市東北長江邊的北固山上。我利用暑期閑暇,親自來到北固山,領略其意境。北固山海拔雖不高,但三面環(huán)江,地勢極為險峻。憑欄遠眺,江水浩渺,天地相融,往事如煙,總能使人感慨、暢想,更何況是辛棄疾這樣一位生于亂世、胸懷大志的文武全才。
2.師生共找課文疑難點
以往上課,我一般從自己認識的角度去確立一篇課文疑難點。但這次我采取了師生共同質疑法,我和幾位平時語文學習認真的同學坐在一起對照注釋閱讀每一句話。我發(fā)現即使按照注釋所講,也不能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話,其原因便在于辛棄疾在文中過多的用典。辛棄疾素來有“掉書袋”之稱,他博覽群書,熟識歷史,用起典故得心應手,但是對于幾百年之后的我們,尤其是準備只利用短短幾十分鐘就準備消化這篇詞作大意的中學生來說,這些典故閱讀起來如遇骨鯁,如“封狼居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文中到底作何解釋?學生往往有了解典故忘了意思,知道意思忘了典故的煩惱,要想理解課文,就必須掃除這些障礙。
3.尋找詞配曲
古典詩詞的教學,朗讀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如能使用與古詩詞意境相同的曲子,定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首詞的格調是悲壯的,那么所選的音樂也必須能體現這一特征。從樂器的角度我選擇了古箏,因為這種樂器是古人經常使用的,其所發(fā)之音能給人一種心靈沖擊力和余韻感;節(jié)奏顯然不能太快或太慢,太快無法體現其悲,太慢則無法道出其壯,最后我選擇了節(jié)奏中速的古箏曲《二泉映月》。
二、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
1.開頭設計,扣人心弦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胝Z是否生動直接關系到下面內容的引人入勝。中央電視臺四套有一檔節(jié)目叫《國寶檔案》,每次我聽主持人節(jié)奏舒緩、富有磁性、又略帶神秘的話語,我都不禁被他吸引。是的,誰都喜歡探秘,我何不來一個神秘導入法。于是我也模仿那主持人的語調,這樣導入道:800年前,也就是公元1205年的某一天黃昏,一位老者健步登上了我們鎮(zhèn)江北固山的北固亭,他憑欄遠眺,感慨萬千,回來后寫下了一首有著深厚的愛國熱情的詞作,這位老者是誰呢?(略頓)他不是別人,正是當時鎮(zhèn)江最高行政長官辛棄疾,那么他有何感慨呢?(又頓)1161年,當時北方的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家鄉(xiāng)2000余人抗金南歸,他依然堅持作戰(zhàn),收復中原,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對金屈辱求和,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xù)了44年,這位英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歲月的流逝中被白白浪費,而無用武之地啊!這首詞所要反映的正是這44年來的作者的滿腔悲憤。
2.配樂朗讀,震撼心靈
《二泉映月》古箏曲響起,我用中等語速抑揚頓挫地朗誦全詞。讓學生感覺這不是一般的讀書,而是辛棄疾本人在彈琴賦詩。這樣一來學生的心靈一下就與幾百年前所寫的詩詞拉到一起。朗誦完之后,我讓學生稍作體會,便從中選出一名有一定朗誦基礎的同學朗讀這首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充分抓住一“情”字,來感染、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如果一個人情感被激發(fā),則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有可能,而學習一段文章便是順其自然的事。
3.配樂書法,進入高潮
首先,我給所有聽課的人設置了一個懸念:前面講解時所寫內容均由明膠片展示,而黑板上則一字未寫。我想所有的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偌大黑板竟然一片空白?而當聽課者暗自納悶之際,我忽然拋出這樣一番話:同學們,800年前的辛棄疾是怎么將他的滿腔感慨落于筆端而傳于后世的呢?我想應該是這樣一番情景:辛棄疾白天游覽北固亭歸來,定是輾轉難眠,于是便使一仆持燈,從筆筒中拽出一支羊毛筆,濃墨飽蘸,展紙疾書,一蹴而就。現在我就用粉筆代毛筆,以黑板代宣紙,將當年辛棄疾書寫的過程摹擬一番,如何?于是音樂響起,我拿出平時練字的看家本領,用行草體,奮筆疾書,很快整個黑板被繁體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所占據,豎行排列,行云流水,書寫者激情四溢,聽課者滿座皆驚。
三、課后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
平時詩詞的教學,大多只注重詩詞中知識點的學習,但是對古詩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涉及較少,所以培養(yǎng)出的學生被人戲稱為“有知識沒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了。知識姑且重要,但它是死的,沒有文化底蘊便缺乏生命力。基于這點,我設計這樣系列問題:
1.同是豪放派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何異同點?
2.有人說,唯一能和辛棄疾的愛國詞相媲美的只有岳飛的《滿江紅》,請比較本首詞與《滿江紅》的意境異同。
3.辛棄疾除了這首愛國詞,還有哪些知名詞作?這些詞作與他的身世有何聯(lián)系?
4.如果我們朗讀辛棄疾的其他詞作,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樂曲為其配樂?
以上問題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收集相關信息作答,然后匯總寫成小論文,題目可定為《辛棄疾和他的詞作》。
總之,教學的藝術之路無止境,我們要與時俱進,銳意改革,不斷進取,定能取得理想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