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兩國是一水之隔的鄰國,從歷史上看,又有著深厚密切的交往。日本史上的《十七條憲法》,大化革新,遣唐使、遣隋使等,都說明了日本在早期發(fā)展上與中國的不同尋常的關系。
關鍵詞:中日文化; 儒學; “仁”“忠”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151-001
略讀一些日本文化史的人都知道,除了儒學,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農(nóng)耕技術、服飾、建筑等,日本都是師從中國的,也正因為此,中國人對于日本文化總是懷著一種自信,認為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頭,兩者之間是源和頭的關系,換種說話就是同文同宗。身邊的人,有時聊起日本時,也許是因為歷史上的黑色記憶的緣故,常常會咬牙切齒地甩下一句話:中國人還是他們的祖先呢!當然對于這句閑談,我們不必去考證有沒有史實根據(jù),是否屬實。但是,對于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我們的感情是很復雜的,感覺很熟悉,又很陌生。是親人又是敵人。對于他們的文化,我們真能那么自信嗎?慘痛的中國近代史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答案。
眾所周知,位處于東亞的中國和日本都屬于儒教文化圈,而且日本的儒教思想是由大陸經(jīng)由朝鮮半島傳播過去的。據(jù)《古事記》,《日本史紀》所說,儒家經(jīng)典傳入日本,始于應神天皇15年(284年)百濟使者阿直歧訪日。經(jīng)阿直歧推薦,第二年(285)百濟博士王仁到日,獻《論語》10卷和《千字文》1卷。(此外還有很多說法,儒家經(jīng)典傳入日本的時間更為早些)。應神天皇時,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曾師事王仁,學習《論語》。而后,繼體天皇、欽明天皇時期,來日的五經(jīng)博士不斷,由此以五經(jīng)為中心的儒家學問漸勝,到圣德太子時,則直接用于改革日本政治。《冠位制》(德,仁,義,禮,智,信)和《十七條憲法》,大化革新都顯露出追求儒家思想的強烈愿望。從王仁獻《論語》經(jīng)四五百年,中國以五經(jīng)為中心的儒家思想經(jīng)典在日本社會中落下根基,正上下之別,定尊卑之序,明君臣之義,倡父子之親等儒家政治倫理主張成為日本的政治原則和教育方針,儒教成為日本上層社會文化教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
鐮倉時代以前,日本的早期儒學主要受到中國原始儒學和漢唐經(jīng)學的影響。進入鐮倉時代以后,中國的朱子學開始傳入日本。五山禪僧傳播朱子學的過程中,原為禪僧的藤原惺窩開了德川時代朱子學派的端緒。他曾為家康講《貞觀政要》,深得家糠賞識。惺窩的朱子學有兩個特點:雖尊奉程朱,但并不排斥陸王;主張神儒合一。惺窩在日本儒學史上的地位,就是他結束了儒學依附于禪學的歷史,使儒學成為獨立學派。后來其弟子林羅山由于惺窩的引薦,受到家康的重用,自林羅山起,林氏子孫世代掌握德川氏的文教大權,林氏家遂成為德川幕府之官學。成為日本朱子學的真正的開山之祖,順應日本社會變更朱子學的思想內(nèi)容,例如關于忠與孝,中國的傳統(tǒng)的觀點是以孝為先,而林羅山認為孝為私,忠為公,這樣公比私大,以忠為先。
江戶時代,由于朱子學提倡“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如有上下差別,人亦君尊臣卑,分其上下次第”(林羅山《春鑒抄》),符合幕藩統(tǒng)治者的需要,因而受到尊崇。18世紀末的“寬政異學之禁”時,朱子學更被立為官學。
根據(jù)以上儒學進入日本的發(fā)展變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接受儒學不是生搬硬抄,而是在不斷地本國化。而且日本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候有個獨特的方式——“選擇原理”“只取好處”。比如,他們在接受儒教的過程中,從學問的意義上引進了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等,卻沒有引進科舉制和纏足。可見它是有取有舍,其取舍的依據(jù)我想應該是起本國的文化基礎吧。
朱子學的開山之祖林羅山在“忠”“孝”之間首取“忠”,這讓我聯(lián)想起武士道中的“忠”。武士道和日本的象征物櫻花一樣被看作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就武士道的起源,新渡戶稻造曾說,“由于武士道是在封建時代而臻于自覺的,所以在時間方面,也許可以認為它們的起源是一致的……當封建制度在日本正式開始時,職業(yè)武士階層自然而然地變得重要了?!?/p>
可見,武士道和封建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后者為前者提供了生存土壤,前者又滿足了后者的需求。封建制度下,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忠”成為聯(lián)系它們的道德紐帶。
在武士的道德戒條中,忠義有著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格里菲斯指出,“中國的儒家將對父母的服從視為人的重要義務,而日本人則將忠義放在第一位?!?/p>
日本人的“忠”總是很特別,在歷史上體現(xiàn)為近代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軍人的忠誠。這種忠誠中蘊涵有武士道的精神。而這些與日本的固有的神道思想又不無關系。神道中沒有特定的教祖,也沒有教典。原始神道把自然物及自然現(xiàn)象當作神來崇拜。日本古代神話中有八百萬神之多。在后來的復古神道思想中就提倡:在日本的八百萬神之中,以天照大神為核心,作為天照大神子孫的天皇,是世間蕓蕓眾生的核心,神道存在于天照大神和天皇之中,世人必須頂禮膜拜。神道的天皇崇拜和儒教的“忠孝”思想的結合在明治維新后的天皇制中得到很好地演繹。天皇制下鼓吹“忠軍愛國”“忠孝一體”。1890年頒布了《教育敕語》確立了以儒學道德為中心的教育方針和國民道德方針。這樣明治維新以后,儒學的道德觀開始與日本的國家主義思想體系相結合。“20世紀の30年代に盛んになった日本主義も、記紀の神話による神秘主義的な國家観と、儒學の「忠孝」道徳観の混合物にすぎない?!彼?,關于“忠”,人們?nèi)藶槭菍θ寮业摹爸摇钡恼`用。我卻步認為這是儒家思想在日本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這是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帶來的結果。儒家的“忠孝”思想在撒播到日本神道主義的土壤上后,必然會生產(chǎn)出日本式的“忠孝”觀。
同樣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卻有著不同的結果,其產(chǎn)生的背景中往往隱含著這個民族諸多文化特性。本文簡單地以“仁”“忠”兩個儒家思想為例,小議了同屬儒學文化圈的中日兩國的差異。在看待日本問題上,我們不能總是以老大自居,認為他們的東西都是從我們這里獲取,了解了我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實上我們應該多關注一些別人自身的、固有的文化信息,這樣才能真正地知彼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