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白天我不好意思寫。weibo.com/marenren
最近在聽陳珊妮的專輯,《I Love You,John》。
在毒舌的網民筆下,臺灣有兩個“陳裝裝”,一個是陳綺貞,另一個就是陳珊妮。一開始覺得奇怪,這兩個做原創(chuàng)音樂的女歌手,不靠緋聞上位,也不靠濃妝艷抹走偶像路線,怎么就“裝”了呢?后來有機會采訪到陳綺貞,滿臉的真誠,全程沒有講一句套話,算是我接觸過的明星中最不“裝”的女生了。至于陳珊妮,從她的音樂里傳遞出來赤裸裸的情緒,也絲毫和“裝”聯系不上,我認為什么都可以裝,唯有誠懇是裝不出來的。
我很早就開始聽她們的歌兒,那時陳綺貞的民謠、陳珊妮的電子,都還是太過小眾的音樂類型。她們的外形不算偶像,也不是音域寬廣的唱將型歌手,卻能把自己寫的歌唱出特別的味道。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刮起一陣小清新的風,陳綺貞紅了;又不知什么時候起,電子樂大行其道,陳珊妮也不再另類。
于是開始,有人說她們“裝”:拒絕上綜藝節(jié)目是“裝清高”,留長發(fā)是“裝嫵媚”,剪短發(fā)是“裝清純”,笑是“裝親和”,不笑是“裝酷”……就連出專輯,都變成了“裝文藝”。作為她們十幾年的聽眾,忍不住想反擊一句:以前沒人聽她們的歌,她們也是這樣唱的??!簡直是欲加之“裝”,何患無辭。
后來看了一場話劇,聽到一句臺詞:“大家都在裝,你不裝,大家就覺得你裝了?!被腥淮笪?,我大概知道她們倆“被裝”的原因了——因為與眾不同。
最近在看一個女人的微博,ID是“不加V”,博主是傳說中的木子美,靠性體驗寫作走紅的女作家。
大多數時候,她都在閑聊胡扯一些關于“性”的話題,如果你在她開“盤口”聊某個兩性話題的時候誤入了她的微博,可能會覺得,這女人每天只關心下半身的事情,尺度開闊,百無禁忌。但一旦遇到類似“揭秘郭美美”、“張柏芝和謝霆鋒”、“孫海英炮轟同性戀”的社會事件,木子美就會喚醒自己沉睡在身體里的“公民意識”,第一時間給出自己的觀點和分析,有條有理、有愛有恨,不拐彎抹角,也不偏袒誰。
太過直率的言論,經常為木子美引來各種罵戰(zhàn)。最近向她開炮的是女作家陳嵐,后者寫了一篇專欄《別自由得跟木子美似的》,大概的觀點是:木子美靠出位言論博眼球,自由得沒了邊界,“濫交”的人沒資格談性解放。
中國人吵架,講不了幾句道理,稍微話不投機,就開始直奔下三路,性取向、性生活、性能力都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像木子美這樣,不憚于曬性事的女子,乍一看,渾身都是軟肋,發(fā)表任何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也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可圍觀了幾場木子美參與的罵戰(zhàn),發(fā)現她幾乎沒有失敗過。仔細想了想,她敢曬,就不怕別人說;同理,別人不敢曬的東西,她敢說,說出來就直擊要害。木老師稍微揭了幾下陳嵐的老底,對方便招架不住,只顧忙著刪帖,敗下陣來。
再仔細看陳嵐的微博,發(fā)的照片都是自己最漂亮的樣子,講的私生活基本上“報喜不報憂”,轉發(fā)的內容也都是“人間自有溫情在”,鮮有針砭時弊的博文?!把b”出一個完美主婦的形象,再大義凜然地出來當道德警察,自然具備相當的公信力??善錾系膶κ?,是一個從不怕把自己最丑的模樣、最糟糕的艷遇展現給大家的,“不裝”的木子美。
說到底,木子美的勝利,是“不裝”的勝利。
大學時候我曾經在一家女裝店打工,有位男客人令我印象深刻:快打烊的時候,穿著普通休閑裝、微胖的他一個人走進店里,看了一圈衣服,挑了幾件自己試穿,然后都買走了。結賬的時候我問他:“這些衣服你會穿著上街么?”他說:“不會,只能自己在家穿給自己看,因為真的挺喜歡。”我大概能想象,如果路人看到他這樣打扮,大概會用怎樣刻薄的語言諷刺他“裝女人”,配上最鋒利的“眼刀”。于是在大多數時間里,他就只能選擇“裝男人”,如果他“不裝”,大家就會覺得他“裝”了。
幾年前我還會把這個段子當笑話講,現在不會了,因為慢慢發(fā)現,其實他在買衣服時面臨的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害怕別人的眼光,而不敢做最真實的自己。想必在看這篇專欄的你,也曾經因為不確定“設計會不會太夸張”、“顏色會不會太鮮艷”、“穿這個會不會太裝嫩”,而放棄過那些明明自己很喜歡、而且穿起來也挺好看的衣服吧?久而久之,為了看起來“不裝”,大家都“裝”成了一個樣子。
再說到陳珊妮的《I Love You,John》。
專輯剛出來的時候,不少內地的歌迷以為,“Jone”是“裝”的諧音,“I Love You,John”可能說的是“我愛裝”。后來陳珊妮自己出來辟謠了,其實她想表達“Jone”的諧音是“這樣”,意思是,我愛這樣,就這樣。這個誤會倒是挺有趣,她唱的“這樣”,被別人聽成了“裝”,那她就不是“這樣”了么?
如果有一天,堅持做自己的你,也因為與眾不同被冠上了“裝”的帽子,別太在意了,更不要裝出一副“不裝”的樣子迎合別人。如果你做的自己足夠真實,如果這種真實對人無害,“被裝”又何妨?誠然,世界上多是看起來“不裝”的人,但最終能夠改變世界的,都是那些被他們認為在“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