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在父親李大釗遇難十六周年時寫的一篇回憶錄。課文用平實的語言、熾熱的情感,深情地回憶了李大釗被捕前后的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展示了一位革命先驅者的錚錚鐵骨與英雄氣概。
忠于革命的熱情。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忠于他的革命事業(yè)。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他的朋友都“勸他離開北京”,妻子也“幾次”勸他,可他卻不為所動,“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只言片語,李大釗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與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出來!在法庭上,李大釗“平靜而慈祥”,“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沒有絲毫的畏懼與怯懦。是什么使李大釗如此鎮(zhèn)定自若?答案不言而喻,是他對革命必勝的信念。
沉著冷靜的品格。鎮(zhèn)定沉著、處變不驚是革命志士共同的品格。李大釗也是這樣,面對“啪啪”的槍聲和“紛亂”的喊叫,他“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整個過程是那樣泰然自若;面對被抓的工友閻振三和滿臉橫肉的便衣偵探,他也不慌張、不膽怯,保持著“慣有的嚴峻態(tài)度”;法庭上的相見,李大釗也是“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與敵人斗智斗勇。
昂揚不屈的氣節(jié)。被捕前,雖然形勢十分嚴峻,但李大釗仍以飽滿的熱情堅持斗爭: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早晨,“不知什么時候”又出去了;被捕入獄后,李大釗受過苦刑、挨過打,這從“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fā)”等細節(jié)處可充分看出。但是,面對這一切,李大釗沒有半點的妥協(xié)與讓步,依然沉著冷靜地應對敵人:“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系”……面對鐵骨錚錚、大義凜然的李大釗,敵人理屈詞窮、無計可施,最后將他處以絞刑。一代革命先驅在1927年4月28日為革命壯烈捐軀。
【配合人教新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第10課《十六年前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