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社會、人生,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直接而迅速地反映著社會變遷或時代特征。通過對這些思想、感悟、認識的抒寫漸漸地形成了一些議論性質(zhì)的文體,如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它們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們短小精悍,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下面我們就跟隨幾位作者,去享受一場美的思想盛宴吧。
時文傳送
人生警戒線
□楊海亮
郵局、銀行、操場、地鐵、路口……許多地方,我們都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警戒線。設立警戒線,或是為了提醒,或是為了防護,或是為了尊重。這些警戒線都是可視的,有一類警戒線卻是無形的,但無處不在。
虛榮是一道警戒線。有一點虛榮心,并不為過,誰不希望受到關注?可虛榮心太強,被虛榮心駕馭,就容易誤入歧途。而粉飾自我的過程其實不那么好受:沒達到目的前,為自己的不如意而痛苦;達到了目的后,又怕真相被揭露而惶恐。何必這樣折騰自己呢?海市蜃樓雖然美麗,但不真實;華麗的外表雖然耀眼,但不過是一層外衣。與其迷戀表面的榮光,不如正視自己、接納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嫉妒是一道警戒線。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差距。因差距而引起欣賞,能轉化為一種動力,從而激發(fā)斗志,挖掘潛能,這是可喜可賀的;因差距而產(chǎn)生嫉妒,卻是一把鋒利之刀,因此不能容忍,患得患失,這是可悲可嘆的。嫉妒是自卑與憤怒的混合劑,自卑是因為不如人,憤怒是緣于有所失。一旦心理不平衡,就喜歡捕風捉影,喜歡造謠中傷,甚至處心積慮,害人害己。嫉妒證明了一個人的無能、偏執(zhí)與狹隘。
狂妄是一道警戒線。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边@個硬道理偏偏就有人不信。其實,要狂也行,要妄也可,但你要有狂的資本、妄的資格啊。是富可敵國,還是權傾朝野?是才高八斗,還是貌比潘安?如果什么都不是,那就老實點、低調(diào)點??捎械娜?,頭腦一發(fā)熱,就管不住自己了,自以為是、目空一切、頤指氣使,那一副德行,真是讓人不敢恭維。實際上,錢再多,勢再旺,權再大,位再高,終有散去的時候。而且,就算你了不起、不得了,別人也照樣能對你撇嘴。
貪婪是一道警戒線。有夢想,有盼頭,無可厚非。問題是,在追逐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分寸,把持住自己。凡天下事,都是在起起落落中往返,最高潮的時候,往往也是低谷的來臨;最順暢的時候,往往也是逆境的開始;最安逸的時候,往往也是危機即將爆發(fā)的時候……所以,智者、高手常常在鼎盛時,敢于收手,及時收手;而愚者、庸人卻被貪婪所迷惑,忘乎所以,不能自拔,延伸的是一條不歸路。
此外,挑剔、猜疑、欺詐種種,也都是人生中的警戒線。這些線橫亙在我們心中,固然是一種限制,一種約束,一種障礙,卻也明晰了線內(nèi)的自由。唯有不跨越它們,人生才踏實、愉悅和愜意。
(選自《廣州日報》2010年10月9日)
【閱讀感悟】
文章從有形的警戒線談到無形的警戒線。有形的警戒線或是為了提醒,或是為了防護,或是為了尊重,那無形的警戒線會起什么作用呢?接著,作者以虛榮、嫉妒、狂妄、貪婪為例,說明無形的警戒線是人生之路的路標,一旦超越路標就會有危險。
美文欣賞
狀元不世襲,成績靠努力
□江繼蘭
因為曾在孔府工作過,每次回家鄉(xiāng)曲阜,筆者總要到老地方看看。今年春節(jié)回家再去孔府,前門進,后門出,發(fā)現(xiàn)在后門附近添了一座中國狀元文化博物館,于是乘興進去瞧了一下。這一瞧還真有收獲,里邊把科舉考試、進士及第、狀元試卷及歷朝歷代狀元分布情況都形象地展示了出來,使筆者增長了見識,更覺得狀元博物館坐落在儒家文化發(fā)源地恰如其分。因為歷代狀元讀的是孔夫子的書,考試也是四書五經(jīng)的內(nèi)容,孔夫子可謂歷代狀元師。在圣人家鄉(xiāng)把歷代狀元生平事跡、所作所為陳列在一起,可從中了解儒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孔夫子不是狀元,他親自教過的學生中也沒有狀元,因為那時還不興科舉,但孔子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對刻苦學習的學生是大加贊賞的。不信,你讀讀《論語》就知道了。
游罷孔府,參觀狀元文化博物館,最強烈的感受是狀元不世襲,成績靠努力??赘镞^去住的是衍圣公,這個角色在古代很重要,歷史上曾有七十多人榮任此職。它的特點是世襲,由孔子的直系后裔一代代世襲,別人是不必爭的,爭也爭不來。而狀元要靠爭取,也必須通過科考層層過關爭取才能得來。歷史上雖然有一門多進士、父子雙狀元的少數(shù)現(xiàn)象,那也不是世襲,都是靠個人努力得來的。科舉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是層層考試,給努力進取者設一個比賽的平臺,學而優(yōu)則仕,進士第一名為狀元。今天看來,科舉制度仍有其歷史功績,也正因此,它被洋人稱為先進的文官制度。中國古代國家機器的運轉、社會的穩(wěn)定、文化的發(fā)展自然也有狀元們的功勞,雖然他們在整體上也不過是機器上的螺絲釘。
狀元文化博物館設在曲阜,筆者自然關心家鄉(xiāng)出了多少位狀元??戳藸钤獋兊牡赜蚍植?,不免有些感慨。唐代曲阜出了七位狀元,這個數(shù)字很可觀,孔夫子如果活到唐代,也會高興??墒窃偻驴?,宋代以后到清代近千年曲阜一位狀元也沒出,不知孔夫子看了這種情況有何感想?相比之下,安徽省的休寧縣卻出了十九位狀元。有同鄉(xiāng)給曲阜千年沒出狀元找理由,說風水讓孔夫子給“拔”凈了,但這并不是理由,圣人不“拔”后人風水,只為后人造福。同樣是曲阜,唐代不就出了七位狀元嗎?把不出狀元的責任推給先人,既沒道理也不尊重祖宗。問題出在何時,就在何時查原因,別拿祖宗說事兒。圣地千年無狀元,是在科舉考試時成績沒有突出者,考試憑成績,成績靠努力,努力不夠,恐怕這才是原因。
現(xiàn)在不興科舉了,但還有考試。選拔人才,總是要考試,現(xiàn)在要考,將來也要考,考就要爭第一,第一要靠努力學習去爭取。出生于文化圣地者,更應積極努力。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0年3月1日)
【思考練習】
1.孔子及其弟子中為何沒有狀元?
2.作者對科舉制度持什么態(tài)度?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3.在文中,作者批駁了什么觀點?是如何批駁的?
4.讀完全文,你有何感想?
經(jīng)典回放
何必三思而后行
□鄭連根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狈g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p>
在很多人看來,凡事三思而后行沒錯,勤于思考是一種美德??资ト藢疚淖印叭级笮小钡淖龇槭裁床徽J同呢?
對于粗心大意的壞處,世人一般都知道,可對于心機太重的危害,不少人就缺乏足夠的認識。心機太重者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想得太多,明明想兩遍就能決定的事,他非要想上許多遍;該想的他想,不該想的他也想,結果就弄得自己身心疲憊,有時還會“妄作”(即瞎折騰),波及他人,危害社會。
中醫(yī)上講,一個人思慮過重,就會損耗“精氣神”,嚴重的會出現(xiàn)氣血不足、心慌失眠等癥狀??梢姡臋C太重對健康不利。
思慮過重對所做之事亦有危害。中國象棋特級大師胡榮華先生說過這樣一種現(xiàn)象:許多職業(yè)棋手在思考一步棋的時候,往往不是在對和錯之間選擇,而是在好與更好乃至最好之間選擇。面對一個棋局,可走一步值80分的棋,亦可走一步值90分的棋,當然最好是走出100分的棋。這三種走法都不錯,它們之間的差別非常微妙,孰好孰壞很難靠簡單計算就能得出結論。不少棋手之所以輸棋,往往不是因為他想得太少,計算出錯所致,而是因為他想得太多所致——在一步90分的棋和一步100分的棋之間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他可能也走出了那步100分的棋,但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還是得不償失。在時間壓力或心理壓力之下,他往往會在后面的對弈中出現(xiàn)思維盲點,走出“臭棋”,結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針對這種情況,胡榮華先生建議:不要想得太多,如果你看出一步棋并確信它能值八九十分,那就趕緊走,不必非得找出那步100分的棋——在時間不很充裕的情況下,尤其應該這樣。
我覺得胡榮華先生的說法非常有道理。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伴L考出臭棋”,做人做事想得太多也會很累,很小氣。心眼動得多并不代表你就比別人聰明,耍小聰明更不代表你比別人有智慧。
再進一步觀察,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些所謂的完美主義者(包括一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其實都是貪心比較重、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執(zhí)著于自己心中所謂的“完美”而不顧及外部的條件;他們雖然要求外部世界向著“完美”的方向發(fā)展,但他們卻不要求自己的德行和學問也與之配套;他們對完美生活的細節(jié)想得很多、很細,可這些細節(jié)必須要有別人的高度配合才能完成(這就意味著完美之不可靠);若別人沒按照他設想的“劇情”演出,他就會不高興,抱怨,覺得生活太不如意了,進而衍生出許多煩惱。
再往深處追問,一些人之所以想得太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貪心——總想著做到“最好”,這本身難道不是一種貪婪嗎?
我們一定要記?。汉芏鄷r候,“最好”是“好”的敵人(一般人只知道“壞”是“好”的敵人,這是不夠的)。為了求得“最好”,很多人漏掉了“好”,這也是完美主義者為什么活得不幸福的原因。完美主義者太在乎完美了,當他們舉著完美的旗幟高歌猛進的時候,他們其實正與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幸福擦肩而過。
“不要想得太多”,其實就是告訴人們:做人做事都不可太貪心,太貪心、心機太重的人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選自《可樂》2010年第9期)
【閱讀感悟】
誠然,勤于思考是一種美德,想好再做也是對的,但“何必三思而后行”呢?因為想得太多、心機太重反倒有害,不僅損害自身健康,阻礙事業(yè)發(fā)展,而且會事與愿違,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人生別太苛求完美,凡事別太貪婪,或許生活會過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