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兒(Amy Chua)的書《Battle Hymn ofthe Tiger Mother》的最大價值應該在于,它集合了中西方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種種差異,并以自身的實踐給人們以參考答案,讓東西方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問題上有了重新的、或者是更深的認識。
蔡美兒的丈夫杰德是猶太裔美國人,這是一個華裔+猶太裔=美國的中西合璧的國際家庭。中西方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差異在這個家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尤其是在對孩子們應該怎樣度過童年的觀點上。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草叢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沒有人能告訴我山里面有沒有住著神仙……”羅大佑的這首《童年》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無拘無束、充滿幻想的童年,但這似乎是過去時,中國現(xiàn)在的孩子的童年不能去池塘邊聽知了、蕩秋千,因為媽媽們要帶他們?nèi)ド细鞣N各樣的興趣班;他們也沒有時間和空間去幻想山里面有沒有住著神仙,因為他們的腦袋已被作業(yè)塞滿。
蔡美兒的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在她們的中國媽媽的規(guī)劃下,3歲就開始學習鋼琴,索菲婭3歲就能夠閱讀《小婦人》的簡寫本,并用中文寫出100個字的短文。她們付出的代價當然是失去很多玩的時間。這也正是很多中國父母正在做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童年是一個進行基礎訓練、塑造個性和為未來投資的階段。于是,池塘變成了教室,蝴蝶變成了小提琴。
西方的父母給予孩子們什么樣的童年呢?索菲婭和路易莎的奶奶弗洛倫斯和爸爸杰德更樂于把孩子們帶到一個被稱為水晶湖的田園詩般的地方,去盡情地尋歡作樂,度過整個夏天,給孩子們留下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光。而中國媽媽蔡美兒則認為,這樣孩子們就沒有時間去完成作業(yè)、學說中國話、練習小提琴和鋼琴了。
但是,奶奶弗洛倫斯和爸爸杰德把童年看作逝去就永不再來的歡樂,童年就應該是一幅用順其自然的隨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滿好奇的發(fā)現(xiàn)和豐富多彩的體驗潑墨繪就的美麗畫卷。
父母究竟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童年?這是一個問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