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力追求卻終生未得,但這恰恰讓他保有了自由不羈的民間心態(tài)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崩仙嵩@樣評價過清代文人蒲松齡。他的一部《聊齋志異》,說盡鬼道人間,刺貪刺虐。而這位大師的人生,卻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連自己的著作也無錢印行。種種痛處,只印證了一句古話:“窮愁著書?!?/p>
坎坷功名路
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城外蒲家莊。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齡的父親蒲盤時,開始還讀書,后來因為家窮,下海做生意了,他有五個兒子,蒲松齡排行老三。蒲松齡從小跟著父親讀書,19歲考秀才,異常順利。當(dāng)時他的一篇答卷縱橫議論,發(fā)揮得酣暢淋漓。主考官恰巧是愛才若渴的學(xué)使施愚山,見到蒲松齡的答卷,非常欣賞,立即將其拔為頭籌。隨后,蒲松齡連著三場,鄉(xiāng)里、縣里、道里都是第一名。這事轟動了十里八鄉(xiāng),讓蒲家人臉面上著實增光。
在一般人看來,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遠(yuǎn)大,誰料想此后蒲松齡竟然在科舉考試的泥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沒能前進一步!40多年間,蒲松齡一共參加過十幾屆科考,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去,垂頭喪氣而歸。逢發(fā)榜之日,他就像領(lǐng)受酷刑一般煎熬,最后還是被落榜的大棒當(dāng)頭打下。每當(dāng)這時,他都會咬牙切齒,發(fā)誓再不去赴考,可三年過后考期一到,他心里又蠢蠢欲動,忘記了落敗之痛,興致勃勃地打點行裝出門應(yīng)考……就這樣,翻來覆去,好像被放在熱鍋上來回烙烤一般,讓蒲松齡的人生變得無比凄慘。
盡管一再受挫,直到年過六旬,蒲松齡對帶給自己如此苦痛回憶的科舉考試還是不肯放棄。他的老妻實在看不過去了,毅然出來勸阻,對丈夫說:“你還是省省吧!如果命里有這個福氣,能夠考上的話,現(xiàn)在都該做到司道閣老了。從今往后,你就不要再去碰釘子了!”蒲松齡終于冷靜一些,想想妻子的話,的確有道理,從此才不再應(yīng)考。
一生常為客
蒲松齡一生大半時間在外客居。他先后在數(shù)個鄉(xiāng)紳家坐館。外出最遠(yuǎn)的一次是30多歲時,在昔日同窗、寶應(yīng)(今隸屬于揚州)知縣孫蕙的衙署里幫辦文案。蒲松齡與孫蕙同齡,兩人關(guān)系不錯。但后來孫蕙進入官場,日漸冷漠蠻橫。他喜好享樂,購買了一班歌女姬妾,把這些薄命女子視同玩物。淳樸多情的蒲松齡很難接受孫蕙的作派。尤其孫的一位小妾青霞,美麗多才,擅長詩詞,人又單純?nèi)崛?,在嫉妒她的眾妻妾間處境艱難,郁郁寡歡,最終落花飄零,不到20歲就死去了。蒲松齡心中痛惜青霞“明珠暗投”的悲劇命運,自然會格外反感孫蕙的無情,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蒲松齡坐館時間最久的是在本縣一個畢姓人家,居然一連任職30年。東家畢際有是一位退職知府,為人謙和厚道。蒲松齡與畢際有相處融洽,心情愉快多了。畢家?guī)状鸀楣伲航ㄔ斓皿w面、氣派,有敞亮的主建筑“綽然堂”,還有幽雅的私家園林“石隱園”、藏書豐富的“萬卷藏書樓”。在這樣一個可暫且依棲的世外桃源里,蒲松齡遠(yuǎn)離俗事煎熬,擁有讀書、寫作的上好環(huán)境,對他的吟詩作賦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自然頗有幫助。
當(dāng)然,對于畢家來說,蒲松齡也是一位很難尋覓到的人才。畢家官紳親友很多,每逢客人來訪,有這么一位有學(xué)問、談吐不俗的先生出來相陪,會給主人掙回不少面子,所以畢家對蒲松齡十分倚重。
在這里,蒲松齡也得以結(jié)識了一些官場人物。最著名的是身居高位的大詩人王士禛。王士禛為人謙謹(jǐn),對蒲松齡這個科場失意人噓寒問暖,讓他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更為難得的是王士禛獨具慧眼,在蒲松齡所有親朋好友都不看好其小說創(chuàng)作之時,對《聊齋志異》贊譽有加,一再來信借閱,圈點評論,還為小說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边@份知遇之恩讓落寞的蒲松齡終生感懷,也給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或許由于王士禛太喜愛文采洋溢的《聊齋志異》,民間竟然出現(xiàn)一種傳說:王士禛出千金高價,想向蒲松齡收買這部小說的著作權(quán)!其實這是冤枉王士禛了。不過,想收買聊齋的,歷史上倒是真有其人,他就是山東按察使俞成龍。此人出身武夫,卻喜歡附庸風(fēng)雅,一再想結(jié)交蒲松齡,請他去自己的府里做客,還力邀他當(dāng)自己的幕僚。原來,俞成龍閱讀了《聊齋志異》手稿后,十分喜愛,就想花點兒銀兩,將其據(jù)為己有。蒲松齡當(dāng)然不肯割愛,辭謝離開。
在畢家任職10余年后,畢際有去世了,蒲松齡想回歸家園,畢竟自己的幾個兒子也亟待父親教導(dǎo),妻子獨自一人,已經(jīng)承受了太多辛勞。但畢夫人與畢家長子都懇求蒲松齡繼續(xù)任職。蒲松齡出于不忍,又留了下來。當(dāng)時想著過渡一陣子,等畢家長子成熟一些就辭工,沒想到這位畢公子為人天真,處世能力不強,娶親后孩子又接連出世,于是蒲松齡又承擔(dān)了教育畢家第三代的任務(wù),結(jié)果在畢家居然坐館30年。直到年屆70歲,才苦辭東家,解職歸來。
文壇留美名
蒲松齡一生雖仕途不通,卻有大量詩文作品傳世,最具成就的當(dāng)然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如魯迅所言,這部橫空出世的小說杰作,融合了中國古代小說藝術(shù)的兩大流派,既有唐代傳奇的細(xì)致摹寫,生動翔實,又有魏晉志怪的詭異超凡,怪誕飄忽。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xiàn),讓讀者如同親見;一段段故事?lián)渌访噪x,充滿懸念,扣人心弦。
對于蒲松齡這樣一位富于才情、思維敏捷的小說家,一生停留在社會底層的人生體驗,可以說是最終成就了他。今天,我們從為富貴墮落的孫蕙,安度閑暇、不思人間疾苦的畢際有,以及身居高位、多所顧忌的王士禛等古代社會所謂“成功人士”的經(jīng)歷來看,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這就是體制帶給個人的精神束縛,而他們本人卻渾然不覺。蒲松齡雖然極力追求,但終生都沒能進入體制中,這讓他一直保有了自由不羈的民間心態(tài)、充沛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批判力。他以練達的文筆,通過豐富的文學(xué)想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將長久形成的心中積郁釋放出來,給世人以振聾發(fā)聵之感。這對蒲松齡來說,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