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形容女兒,多是憂愁哀戚之美:或是“淚眼問花花不語”,或是“淚濕羅巾夢不成”,或是“梨花一枝春帶雨”。不管是否論及“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古代女子總是“欲語淚先流”。古人所愛慕的是女子的嬌柔之態(tài),連淚水都是美的。而男子卻不能流淚,世人總認為那是懦弱的象征,是無能的表現(xiàn)。只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殊不知“只因未到傷心處”;“無情未必真豪杰”,男兒落淚,亦可稱為英雄。
西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當(dāng)虞姬持劍自刎時,項羽這個馳騁沙場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悲痛落淚。軍帳里,四面楚歌聲中,英雄末路,美人如鮮花般凋零,當(dāng)他抱起虞姬的身體時,這眼淚想必是其俠骨柔情的見證。巨鹿之戰(zhàn),大破二十萬秦軍,破釜沉舟,以少勝多,讓作壁上觀的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睢水之戰(zhàn),三萬輕騎破劉邦數(shù)十萬大軍,尸堆成山,血流成河,“睢水為之不流”。項羽無疑是位英雄,他的謀略膽識,驍勇善戰(zhàn)無不被人稱頌。而這英雄淚,包含著他對自己一生征戰(zhàn)的感慨,時運不濟的哀嘆,愛姬之死的痛惋,更有他的悲憤與不甘。這一哭,哪是閨閣中對花落淚,對月愁眠能夠相比的。這一哭,有一種沁入骨髓的蒼涼。這是為他心愛的女人而哭,也是為那與他共同打天下的兄弟們而哭,更是為自己悲嘆。世人不會因這一哭而否定項羽這位大英雄,男兒之淚,更令人震撼,令人惋惜。
如果說項羽之淚,嘆宏圖未展,悲自己英雄末路,那唐太宗落淚,只為多年相濡以沫的長孫皇后。自長孫皇后十三歲嫁與李世民,三十六歲而終,二人可謂鶼鰈情深?;屎笏篮?,雖自古以來夫不祭妻,但李世民仍“修層觀以望昭陵”,并把皇后所出之子女帶在身邊撫養(yǎng)。太宗每思念起長孫皇后時,便會潸然淚下。這多半也緣于二人是患難夫妻。自起兵反隋,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后又有玄武之變,二人可謂同歷風(fēng)雨。他的淚,為這世間最樸實的夫妻之情而落,只有有情有義的君王,才能得天下后,再安天下。為妻子的這一哭,怎能否定了這個少年征戰(zhàn)又勵精圖治的英雄帝王?
男兒的淚,是悲,是嘆,是情,是義,是悔,是恨,是真,是愛,動情之處,令人動容,縱使落淚,亦可稱英雄。比起女兒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男兒的淚更悲,也更真。那是一個大丈夫最深切的哀嘆。
點評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流血不流淚”,仿佛只要流淚就有損于男兒英雄豪杰偉丈夫的形象。而作者卻認為“男兒落淚亦可稱英雄”,讓人耳目一新?!吧?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們?yōu)樾纳先讼阆駳尪鞯臏I絲毫不影響他們的英雄形象,反而增添了他們的人性光輝。
文中恰當(dāng)引用詩詞名句,顯文采,增意蘊,耐咀嚼。
【作者系北京市十一學(xué)校學(xué)生,指導(dǎo)并置評:雷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