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散關是秦嶺的一道界碑,以此為線,不僅分開了中國南北地區(qū)的氣候,連大地上的水也分開了流向:例如發(fā)源于秦嶺的一條水系,流到大散關的南邊就被稱為江,一路向南,最后匯入長江;流到大散關的北邊則改名叫作河,先匯入清江河,最后匯入渭河、黃河。
在地理上,大散關“南扼川蜀要道,東望長安,西阻戎狄”,所以在地理學上它被視為關中平原的西大門。一條由99個臺階連接的上關山路,遠遠看去就像一條通天梯。在關上,老藤盤繞,烽火臺傲立,讓人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那金戈鐵馬、殺喊聲連天的驚人氣勢。
奪得大散關,便可控制蜀地與關中的門戶,而爭得蜀地與關中,便可贏得半個中國。所以自古以來,大散關便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歷史上有記載的戰(zhàn)爭就高達70多次:從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到諸葛亮北伐,再到南宋宋軍抗金……歷朝歷代,都在此地上演過一幕又一幕的悲壯戰(zhàn)歌,有謀略也有悲情,有英雄也有奸雄,有血性也有軟弱……
政治命運的關口入川出川,人生國運氣數各異
大散關因所處之地在陜西寶雞大散嶺而得名。
如果說,秦嶺是一條龍脈,那么大散關扼守住的就是龍的咽喉——整個關口可以控制蜿蜒八十多里的通川蜀要道,一路溝壑萬仞層巒疊嶂,山峰峻險林立,處處可設置關卡。
大散關最初的主題,有許多是關于政治的。當地有記載說老子曾到此一游,在大散關遇到了尹喜,兩人聊得很投緣,老子便將智慧給固化了,寫下一本《道德經》讓尹喜自己去鉆研,并約定千日之后四川相見。就這樣,尹喜成了老子的大弟子,并因為這本影響天下的奇書而聞名;隨后,李冰父子奉秦昭襄王之命經大散關入蜀經營,見此地百姓生活富裕而蜀中百姓被水患折磨得家破人亡,就下定決心改變現狀,最后才有看澤潤兩千年的川中水利都江堰的誕生……
大散關第一次融入兵事,是一段叫作“暗渡陳倉”的千古傳奇: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分封諸侯,把大散關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其為漢王。劉邦不甘心屈居一隅,一方面燒毀漢中棧道,麻痹鎮(zhèn)守關中的大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另一方面命令大將韓信率精銳部隊奇襲大散關,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陳倉,繼而占領了關中,進兵天下……那時候的大散關,成為了謀略的見證,也讓兵不厭詐的論調成為陰險的理由。
當然,并不是每一次奪取大散關都能一統(tǒng)天下。比如試圖統(tǒng)一天下的奸雄曹操,也曾兵伐大散關。他沒有游山玩水的心情,敵人張魯讓他頭痛不已,曹操曾在大散關上發(fā)牢騷:“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此時的曹操面對這坐險關,完全成為了一個憂慮重重的老男人,絲毫沒有了魏武帝的霸氣。
不僅僅是曹操,十多年后,蜀漢丞相諸葛亮也在此感嘆天道無常。公元228年,遭遇失街亭的慘敗后,諸葛亮上書《后出師表》,效仿劉邦之法奇襲大散關,兵圍陳倉。但魏國大將郝昭死守數月,久攻不下的蜀軍終因糧缺而無奈告退,最終,諸葛亮死在了秦嶺北部的五丈原,只留下一曲“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歌流傳世間……
“神臂弓”顯威和尚塬金兵的首次對宋戰(zhàn)爭失敗
之后的數百年中,大散關又多次被兵事推上歷史的風口浪尖,如發(fā)生在公元755年的那場憂傷的大唐記憶:這一年的6月,安祿山攻破潼關,倉皇的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長安,但在馬嵬驛,太子李亨與大將陳玄禮又發(fā)動兵變,亂刀殺了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太子李亨稱帝——亡都之恥與喪妃之痛此時彌漫在大散關內外,大唐也隨著李隆基穿過大散關入蜀的腳步而沒落,成為最后一個建都關中的朝代。
而在公元1131年5月,大散關迎來了它誕生以來最大的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主角是北方的金帝國和南方的南宋帝國。史料記載,當時金兵從千里長驅插入漢中腹地,完顏宗弼(金兀術)率10萬大軍奔川蜀而來,一路勢不可擋,直逼大散關下。
宋將吳蚧、吳磷兄弟率4000殘兵守關,糧草匱乏。于是,吳蚧聰明地放棄了大散關的前沿陣地,不與金兵正面沖突,只選擇在大散關東邊的和尚塬駐以軍隊——那里四周陡峭,山頂寬平,是古兵家所稱的“隘地”,也是最理想的設寨防守的地勢。
宋軍就這樣與強大的金兵對峙起來。金兵先頭部隊抵達大散關之后便開始強攻和尚塬,可是上山之后才發(fā)現像是“老虎啃刺猬”,根本沒處下嘴——和尚塬附近山路崎嶇蜿蜒,亂石成堆,騎兵只能下馬步行,一步步地爬上去,筋疲力盡之后,迎接他們的卻是宋軍陣陣的箭雨,金兵傷亡慘重,連先鋒烏魯折合也喪命于此。
金兵主力部隊抵達后,惱羞成怒的金兀術集中了全軍的步兵精銳和盾牌兵,強攻和尚塬。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早料到此法的宋軍為他們準備了一件終極武器:神臂弓。
這支部隊名為“駐隊”,又稱“陣腳兵”,是吳蚧根據此處地形而創(chuàng)建的弓兵精銳,能夠“洞重甲于數百步外”。戰(zhàn)斗中,他們在吳磷帶領下輪流出戰(zhàn),神臂弓特制的箭矢不停地傾瀉到金兵當中,金兵的所謂步兵精銳被射成了“刺猬”。
金兀術連續(xù)發(fā)動3次大規(guī)模沖鋒,全都被宋軍射回,而撤退中的金兵又遭到宋軍伏兵的追擊,糧草也被劫走了不少;入夜之后,由于和尚塬地形特殊,金兵營寨只能一字擺開綿延40多里路,宋軍看出這種連珠寨首尾不能照應,便集中所有的軍力對營寨各個擊破。黑暗的秦嶺山脈里,10萬金軍被數千名宋軍踏營,搞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的竟因看不清楚自相殘殺起來,一夜下來,傷亡高達萬人。
隨后的戰(zhàn)斗中,在崎嶇的山道上,金軍人人都籠罩在神臂弓的陰影之下。從大散關到和尚塬的山道上,密密麻麻躺滿了金軍的尸體。這場絞殺持續(xù)了3天,雙方反反復復交鋒30多次,最終,金兀術被援軍救走——當時,他的親兵營被殺得只剩6人。這是宋金戰(zhàn)爭史上金軍所遭遇的第一次慘敗。
至今,在大散關關頭的建筑上,人們還能看見一副充滿豪情的對聯:“三秦散關雄千古,二吳豪氣傳萬年。”關后一塊空地上,立著吳氏兄弟的塑像,映照著關下的清姜河——此水出自秦嶺,被翠綠青山濾盡沙土變得清綠宜人,與渭河的渾濁形成鮮明的對照。在奔流激淌的河水上,似乎依舊能聽到當年鐵馬金戈的碰撞聲,那些河岸草叢中,也仿佛還悄無聲息地隱遁著宋軍將士,準備對侵略者發(fā)動突然襲擊……
陸放翁千年一嘆 “白蛇指路”與“菩薩過散關”的美麗傳說
這場戰(zhàn)勝金國的戰(zhàn)爭,一直為南宋王朝的擁護者們所牢記。乃至到了41年后的1172年,他們依舊企圖用這場遙遠的勝利,來鼓舞接近泯滅的南宋軍隊的軍心。
1172年,時年48歲的陸游,終于有了收復國土的機遇。宋孝宗上臺后,下決心要跟金世宗奪回疆土,重用了許多主戰(zhàn)派。激進的陸游被調到樞密院(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做編修官,之后他又任幕僚從軍作戰(zhàn),并多次親臨抗金前線大散關,為對抗金國做積極準備。
但是,隨著主戰(zhàn)派的領袖王炎在政治斗爭中落于下風,幕僚們也隨之四散,陸游與金兵廝殺的愿望也化成了泡影,滿心抑郁的他一籌莫展,在接下來與大散關作伴的日子里,寫下了20多首悲愴的詩篇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恨自己不能早生40年,趕上大散關那場壯烈的戰(zhàn)爭。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首《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當然,征戰(zhàn)的烙痕讓人無法抹去大散關的壓抑,但關上流傳的那些美麗的傳說,很多時候也能讓人心弦悄然放松。
比如“白蛇指路”的傳說——至今,大散關上仍立有一塊奇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白蛇像”,自然生動。在民間傳說中,白娘子為救許仙,到長壽山去盜靈芝草,被白鶴童子發(fā)現,雙方交戰(zhàn)于秦嶺之上,白娘子被童子砍傷了頭,滴血落在大散關這塊大石之上,就成了白蛇石。傳說是虛構的,但這塊石頭的確是“繼承”了白娘子的善良——過去在秦嶺中行走的路人,但凡見到此石,便知抵達大散關了,可以在此辯別南北方向。
再比如“菩薩過散關”的傳說——相傳大散嶺下有一丑女,男女老少沒有人愿與她來往,后來時逢天旱,丑女在行云布雨時面目被撞破——原來她是觀音菩薩下凡來造福一方水土?!俺笈币娒孛芤哑疲阋棺叽笊㈥P而去,因為山勢險峻,疲憊不已的她便在此小憩,結果猛然一聲雞叫,東方已露出魚肚白,沒辦法,她只能坐化在此——這就是大散關旁邊的觀音山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