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中布滿了各種隱喻,像是一幕有諸多角色出場講述的多聲部戲劇,它不只是埃塞俄比亞人的悲劇,更是人類自身的悲劇,因為任何讀者都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發(fā)生在遙遠國度的故事其實是似曾相識的
被神化的皇帝
表面上看,《皇帝》是在講一段歷史:一個曾經的神王,如何走向他可悲的結局;但事實上,這是個現(xiàn)代寓言。
在這個故事中布滿了各種隱喻,像是一幕有諸多角色出場講述的多聲部戲劇,盡管偶然也提到發(fā)生的年代和地點,但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時間和空間在這里都不重要,因為這個故事可能發(fā)生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國家。因此,即便你對埃塞俄比亞的歷史毫無興趣、也毫無了解的必要,但卻可能被這個寓言擊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皇帝”只是一個象征、一個符號,它是不是指海爾·塞拉西一世都無關緊要。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故事改編的戲劇可以在波蘭上演并引起轟動——對波蘭人來說埃塞俄比亞或許是個極為陌生的國家,但抽掉這個令人陌生的背景板,故事本身卻是他們所熟悉的,甚至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不幸的國家總是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在這里,歷史被描摹成為一種啟示錄,它通過一種異域或過往發(fā)生的經驗給尋求批判態(tài)度的人們以指導。就像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主義者借著傳教士描述的康熙形象來建構一個“開明專制”的帝王形象一樣。確實,這就是一個寓言的意義所在:它的目的并不指向埃塞俄比亞,因此把這本書歸入“非洲史”的書架上可能是不合適的,而是一系列超時空的理念和教訓。這樣,它就不再只是埃塞俄比亞人的悲劇,而是人類自身的悲劇,因為任何讀者都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發(fā)生在遙遠國度的故事其實是似曾相識的。
在這里,“皇帝”不僅是一個君主,而是活著的神。雖然他身材瘦小,但誰都渴望進入他的視線。他享有著無上的威望,以至于最終起來推翻他的那些軍官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他。因為他究竟有多大的魔力誰也不清楚。
拉斯特法里教
他不止是被“神化”了,他確實就被視為“神”,因為理論上他是所羅門大帝和示巴女王的后裔,在埃塞俄比亞這個基督教王國中,他集教皇、圣人、國王的身份于一身、統(tǒng)治著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已建立700年之久的王朝。
甚至還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以他為至高神的拉斯特法里教(Rastafarianism),它也被稱為拉斯特法里運動(Rastafari movement),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自牙買加興起的一個黑人基督教宗教運動。在該運動里,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視為耶穌的化身,將拯救全世界的非洲人。信徒相信他是上帝在現(xiàn)代的轉世,是圣經中預言的彌賽亞重臨人間。拉斯特法里(Ras Tafari)一名即是對海爾·塞拉西的指稱,其中Ras是阿姆哈拉語中“首領”之意,Tafari是海爾·塞拉西即位前使用的名字。從某種角度看,他甚至可說是個“好皇帝”:他黎明即起,十分勤政;雖然他沒上過學、也從不讀書,甚至從來不寫任何東西,但他的頭腦“能儲存一切細節(jié),甚至非常具體的數(shù)據(jù)”,設法掌握各種發(fā)生在國家內部的事情。他對財務一絲不茍,帝國超過10美元的每筆開支都得由他親自批準。
但和所有深宮中孤獨的統(tǒng)治者一樣,他看到的世界是極不完整的:他每到一個省份,地方官都會進行忙碌的準備,因此他看到的只是那些人想讓他看到的東西。他晚年出訪各國,被西方記者譏為政府的飛行大使,并詢問他:你何時打算參觀自己的帝國?這是一個歷史上反復上演的悖論:一個精明的、擁有極大的權力的統(tǒng)治者,卻從來不能、也無權知道自己統(tǒng)治下的真實情況。
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可能也不是真相,而是權力。在這個權力結構中,忠誠必然被視為最重要的品質。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抗擊意大利入侵的游擊戰(zhàn)中取得勝利的那位杰出首領,因為拒絕皇帝恩賜的厚禮且沒有當面效忠,就被送上斷頭臺,盡管他沒有任何不良行為。
絕對服從成為這個權力階梯中向上爬升的唯一途徑。為此他最愛拔擢一些出身微賤的人出任親信高官,這些人以感恩之心只聽命于他個人,并承受了人們對權力中心的痛恨。
重演的歷史劇目
他算不上是一個極端保守的統(tǒng)治者。事實上,他為埃塞俄比亞引進了第一輛汽車(那被一些保守派視為魔鬼的發(fā)明)和第一盞電燈,在任期間還廢除了酷刑和奴隸買賣、出版了該國第一份報紙、設立了第一家銀行。雖然到晚年他逐漸喪失了對新奇事物的興趣,但他從未表示反對過改革,他無法忍受的只是:沒有他的恩準,有人擅自進行改革。而只要遵循他認可的程序,即使他不完全清楚改革的實質內容是什么,那樣的改革方案反倒也能通過。
他尋求的是一個靜態(tài)平衡的世界:一切都是沉靜的、不變的、在掌控之中的,都為穩(wěn)固皇權而服務。
然而外面的世界已經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的呼聲終于越來越響亮。在鎮(zhèn)壓了一次未遂政變之后,事態(tài)并未就此平息,和許多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一樣,軍隊和大學最終成了決定皇帝命運的地方。這些不滿的年輕人為自己有這樣的祖國而感到羞恥,他們看到了未來,因而無比厭惡現(xiàn)在,他們于是決定建立一個讓他們看上去滿意的世界?;实郯矒釋W生說:我們可以發(fā)展,但不用改革。但問題在于:這是否可能? 這是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悲?。翰贿M行改革,反倒會喪失最想保有的東西。最終暴風雨來襲,一支饑餓的軍隊嘩變,人們懷著緊張的心情躡手躡腳地走進那個以前讓他們恐懼的權力中心,結果只發(fā)現(xiàn)那只是一個空曠的房間:1974年皇帝被趕下臺時,他沒有作任何反抗。他聲稱如果革命對人民有益,他不反對被廢黜。當一位軍官請他入坐一輛綠色大眾車時,他嘟囔了一聲:“怎么?坐這種車?”這是當天清晨他唯一的一次反抗。
這個曾經的英雄和神王,在一年后被宣告自然死亡——后來證明是被用枕頭悶死后砌入了水泥墻里。推翻舊政權上臺的軍官們打碎了一個舊世界,卻建立了一個人人自危、相互猜疑的新世界,那種恐怖的氣氛使每個人都成為其他人潛在的敵人。這個國家事實上仍活在他的陰影里。
可悲的是:這并不是歷史上第一次上演這樣的劇目,恐怕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責任編輯:黃倩
圖書推薦
《睡人》
[美] 奧利弗·薩克斯著 宋偉譯 中信出版社出版
推薦理由:《睡人》不是幻想小說,也不是恐怖電影,這是發(fā)生在20個“睡人”身上的真實故事。這是一種很多醫(yī)生聞所未聞的疾病,有時候,他們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有時候,他們連思想也無法控制,思維陷入無意識的空白狀態(tài)。
因為這種病,他們有些人卻能20年容顏不變,令人震撼的不是他們的病。而是他們面對短暫復蘇時的種種表現(xiàn)。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動了無數(shù)人。但殊不知,從短暫的復蘇中再次陷入黑暗,該是如何的痛苦。
睡美人被喚醒了,她一定會快樂嗎?
《黑眼睛看世界》
楊恒均著 南方出版社出版
推薦理由:作者通過最簡單的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事情,分析了支撐西方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維持、運行的各種因素,以及其得以生長的自由、平等的社會民情,體現(xiàn)為本書的社會、民生、教育、觀念等篇章。民主作為人類政治發(fā)展的價值追求,一方面需要相應的民主制度保證民主的實施,更重要的是需要與民主相適應的社會民情。
《中國的邏輯》
[日]加藤嘉一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推薦理由:加藤嘉一以20歲的狂氣扎根草根,用40歲的視野記錄著中國變革的欣喜與陣痛。城市、經濟、改革、奧數(shù)、蝸居、體改、戶口、婦女、帥男、地震、學費、網(wǎng)論、世博、成功、地鐵、服務、民工、禮讓、紅包……他的特立獨行和觀察所得,為現(xiàn)實中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