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毒品走私帶來的司法新難題,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以及法律上的解釋,更多地是辦案方式的革新
“北京似乎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毒品走私的‘中轉站’,也就是說,在北京市海關緝私局查獲的毒品走私案件中,毒品的來源地和消費地不全是北京,北京無形中起著‘中轉站’的作用?!?月22日,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以下簡稱二分院)公訴二處走私暨新型犯罪公訴科科長桂楊告訴《方圓》記者。因為根據(jù)級別管轄的規(guī)定和工作分工,二分院負責北京市全部毒品走私案件的批捕和起訴工作。
2008年至2011年5月,二分院共受理走私毒品案件98件109人,已全部提起公訴。在法院已作出判決的89件96人中,85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或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附加驅逐出境。
實際上,“98件109人”就是2008年以來北京市司法機關辦理的全部走私毒品案件。
“馬仔”與女性藏毒者
說北京是中轉站,這其實不難理解。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走私方式上,北京地區(qū)的毒品走私要么是乘坐航班時攜帶毒品,要么通過郵寄的方式進行。不過,犯罪分子比以前更狡猾了。通過對犯罪分子的訊問和其所乘坐的航班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以前涉案航班相對集中,現(xiàn)在則很分散。而為了保證毒品安全到達目的地,他們事先還會對線路進行多次考察,包括多次轉航的方式,確認“安全”后才開始進行毒品走私活動。
不僅如此,骨干成員在幕后操縱,雇用“馬仔”具體實施走私行為已是毒品走私團伙的慣用伎倆。為提高成功率,他們對“馬仔”的入境時間、航班、攜帶方式都會進行精心選擇,“馬仔”上機前或闖關成功后再告知與接貨人的聯(lián)系方式。而一旦闖關失敗,立即切斷與“馬仔”的聯(lián)系。這就是為什么偵查機關的工作往往止于抓獲“馬仔”,而難以查出“貨主”、“買方”等幕后主要犯罪分子的原因。
同時,這也解釋了另一個現(xiàn)象——攜帶毒品進入我國境內的犯罪分子大多數(shù)來自經濟欠發(fā)達國家,因為走私團伙往往用高額報酬誘惑家境貧寒者充當“馬仔”,甚至到醫(yī)院尋找急需用錢的人充當“馬仔”?!爸胁亢湍喜糠侵迖业姆侵藜藛T居多;亞洲地區(qū)的販毒人員主要來自‘金三角’和‘金新月’地區(qū)?!惫饤钫f。
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增多則是毒品走私案件的另一個新趨勢。據(jù)桂楊介紹,女性走私毒品犯罪的比例遠遠高于全國女性參與毒品犯罪的比例?!斑@主要是因為在走私毒品案件中,女性相對于男性而言被關注度低,可藏匿的方法和方式更多、更隱蔽,闖關成功率高。”桂楊分析說。比如,女性可以利用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將毒品隱藏在衛(wèi)生巾、內褲、假發(fā)里,甚至體內。在一起走私毒品案件中,一名懷孕婦女以吞服到體內的方式攜帶9 54.54克毒品非法入境,結果因吞毒過多造成流產。
此外,毒品走私還呈現(xiàn)出地域特征。對犯罪嫌疑人的國籍與所走私的毒品及其藏毒方式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東亞籍犯罪嫌疑人多采用行李箱夾層藏毒的方式走私冰毒;非洲籍犯罪嫌疑人多采用吞服的方式走私海洛因;而南美籍犯罪嫌疑人多走私可卡因。
隱蔽的走私手段
雖然人體藏毒、行李箱夾層攜帶仍是主要的走私手段,但為了走私毒品,犯罪分子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近年來新的走私手段不斷出現(xiàn),方式也日趨隱蔽。為了順利通關,他們往往將毒品藏入洗發(fā)液、假發(fā)套、鞋跟里等非常見部位,或將毒品藏匿于印刷品夾層中、包裝完整的茶葉罐以及柱狀機械零件內,甚至藏于地毯中,即便使用X光機也很難辨認。
2010年10月14日,北京海關快件處關員在對超馬赫公司承運的一票未報關的印刷品(工具書)查驗時,發(fā)現(xiàn)X光機檢圖存在異常。拆開其中一本印刷品,發(fā)現(xiàn)裝訂部位夾層被挖空,內裝滿白色塊狀物品。經化驗為可卡因,每塊凈重25克,13本印刷品中均有夾層,全部毒品凈重3.2千克。
實行人貨分離,通過郵寄的方式走私毒品也越來越受到青睞。而且犯罪分子往往委托不知情的鄰居、房東幫忙接收包裹,以轉移偵查人員的注意力。
2008年1月15日,中亞某國籍地毯商人委托他人將3條藏有毒品的地毯由其本國快遞到新疆烏魯木齊,接收人是他的女友(后經查證其并不知情)。
該包裹在首都機場入境后,海關關員例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3條地毯中有可疑物,進一步檢查發(fā)現(xiàn)其中有疑似海洛因的粉末。海關緝私局經鑒定確認是海洛因,遂派偵查員前往快遞交付地布控,將準備接貨的犯罪嫌疑人抓獲。原來,犯罪分子將海洛因裝入直徑約1毫米、長約40厘米的塑料管內,兩頭熱封,用與地毯顏色相同的羊毛纖維將塑料管纏裹后,混同其他毛線一起編入地毯中。經鑒定,3條地毯中藏匿的海洛因凈重5230克,純度為66.3%。
新型毒品的司法難題
除去走私方式及手段的翻新,幾年來非常見毒品的認定也給司法帶來了新難題。據(jù)了解,傳統(tǒng)毒品走私以海洛因、冰毒(甲基苯丙胺)為主,但近3年來走私乙??纱?、咖啡因、大麻等非常見毒品的越來越多,毒品數(shù)量越來越大,純度也更高。
在一起走私、販賣、制造苯丙胺類興奮劑右旋芬氟拉明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為謀取非法利益,私自購買右旋芬氟拉明原料藥共計84.5千克,交由他人制成成品藥158萬余片(365.58千克),然后以減肥藥的名義,通過郵寄的方式銷往美國、英國等地。
苯丙胺類興奮劑是苯丙胺及其衍生物的統(tǒng)稱,有十幾個品種,是聯(lián)合國精神藥品公約規(guī)定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質,具有很大的濫用潛力。右旋芬氟拉明是其中的一個品種,屬于抑制食欲型興奮劑。
右旋芬氟拉明是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屬于刑法規(guī)定的毒品,定罪不成問題。但是,右旋芬氟拉明究竟屬于“苯丙胺類毒品”還是“二類精神管制藥品”,將對量刑產生重大影響。若屬“苯丙胺類毒品”,量刑檔次為有期徒刑十五年、無期徒刑和死刑;如屬“二類精神管制藥品”,則適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量刑檔次。
桂楊說,由于法律解釋和藥理學解釋發(fā)生分歧,且目前尚無有權解釋部門對此作出權威界定,因此,對此類新型毒品如何界定,給公訴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
在這個案件中,法院依據(jù)“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原則,最終是以右旋芬氟拉明屬“二類精神管制藥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量刑的。
解決“故意”認定難
我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規(guī)定:“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無論數(shù)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痹撟镌谥饔^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且是直接故意,過失不構成該罪。據(jù)桂楊透露,新型販毒手段還帶來取證和主觀故意認定的難題。
在走私毒品案件中,除少數(shù)采用人體藏毒方式走私、主觀故意比較明顯的犯罪嫌疑人認罪外,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并不認罪——采用行李箱夾層攜帶毒品的,辯解說對夾層中的毒品不知情,系被他人利用;體內藏毒的,在承認所吞食物品違法性的同時,否認知道其為毒品,而辯解說貨主告訴其為藥品、黃金、鉆石等違禁品。
在傳統(tǒng)的人贓俱獲的販毒案件中,證據(jù)比較好調取和固定,但在采用人貨分離方式走私毒品的案件中,走私毒品人員通過郵寄、快遞等方式走私,利用不知情的人員幫助取貨。這類走私案件環(huán)節(jié)多、參與人員多、人貨分離,面臨著走私行為本身難以被查獲、查獲后難以發(fā)現(xiàn)并追捕走私毒品的真正犯罪人員、抓獲后主觀故意的認定缺乏證據(jù)支持等一系列難題。
針對走私毒品犯罪主觀故意難以認定的難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07年11月18日發(fā)布、2008年1月18日實施的《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以偽報、藏匿、偽裝等蒙蔽手段,逃避海關、邊防等檢查,在其攜帶、運輸、郵寄的物品中查獲毒品的;執(zhí)法人員檢查時,有逃跑、丟棄攜帶物品或者逃避、抗拒檢查等行為,在其攜帶或者丟棄的物品中查獲毒品的等八種情形,被告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可以認定其“明知”是毒品。
桂楊告訴《方圓》記者,在司法實踐中,除了依據(jù)上述八種情形,他們還從三個方面判斷是否“明知”:一是通過攜帶方式進行判斷,采用特別隱蔽的方式攜帶,本身就說明其有逃避海關檢查的目的,因為正常物品無需特別隱藏;二是通過查獲時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正常進行判斷;三是通過訊問,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生活背景、職業(yè)和收入狀況、入境的目的、聯(lián)系人等,根據(jù)得到的回答和辯解,結合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綜合判斷。
有時現(xiàn)場證據(jù)實在太少,但又非常可疑,就需要補充偵查。在一起被告人采用行李箱攜帶大麻葉“光明正大”地闖關案件中,當時的證據(jù)既無法證實其采取了偽報、藏匿、偽裝等蒙蔽手段逃避海關檢查,也無法證實其獲取了高額報酬,認定其主觀“明知”的難度很大。這個案子最后就是通過訊問、補充偵查來認定其主觀故意的。
責任編輯:黃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