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隨著一次次寒潮來襲,全國各地氣溫陡降,讓人感到陣陣寒意。祖國醫(yī)學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給許多疾病埋下隱患;只有讓身體足夠溫暖,讓陽氣順暢,才能抵御外邪的入侵。然而,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開始老化,體內陽氣衰減,人會更容易感覺到冷;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夏天總愛呆在空調房里、疏于鍛煉、貪吃冷飲……也使得越來越多人對寒冷的抵抗能力減弱了。
天寒地凍的冬季,如何溫暖您的身體,抵御“寒證”帶來的不適與疾?。吭鯓诱莆找恍B(yǎng)生的技巧,排寒扶陽呢?請看本期特別策劃——
“寒證”在平時的生活中人們并不陌生。它是中醫(yī)病證的一個范疇,是相對“熱證”而言的。寒證分為外寒和內寒。外寒本指自然界寒冷的氣候和環(huán)境狀態(tài),這種氣候和環(huán)境狀態(tài)能使正氣虛弱或體質虛寒的人發(fā)生疾病。內寒則指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陽氣虧虛、機體失于溫煦所形成的病理狀態(tài)。外寒與內寒雖有不同,但兩者在病證表現(xiàn)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在發(fā)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陽虛內寒的人易招致外寒侵襲,而外寒侵襲人體積久不散,損傷陽氣,也會導致內寒。我們平時所說體寒怕冷,所指的就是虛寒證。
判斷寒氣三法則
愛惜自己的身體,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向身體噓寒問暖,傾聽身體內在的聲音,及時捕捉身體發(fā)出的信號。根據(jù)下面的三個法則,或許,您也能聽出身體正在向您傳遞什么,判斷出自己究竟是不是“寒”。
法則一:問一問自己,怕冷嗎?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您的身體狀況如何,陽氣虛不虛,有沒有寒氣,您自己最清楚。醫(yī)生所做的,就是幫您發(fā)現(xiàn)這些征象。而判斷體內有無寒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一問自己:“怕冷嗎?”
怕不怕冷,對于判斷是否有寒氣,至關重要。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怕不怕冷反映了體內陰陽盛哀的狀況。怕冷的原因有兩類:一類是人體臟腑陽氣虛弱,腎陽不足,由于體內“燃料”不足,溫煦機體的熱度不夠,致使各臟腑機能低下、衰退而出現(xiàn)的陽虛病證,這是“陽虛則寒”,也就是虛寒;虛寒又因寒邪侵襲部位不同,有脾胃虛寒、腎陽虛寒等不同。另一類是陰寒之氣入侵,損傷了人體的陽氣,導致怕冷,這就是“陰盛則寒”??傊灰杏X怕冷,就表明有寒氣。
全身怕冷反映的是整體陽氣虧虛,體內有寒氣。局部怕冷則反映相應的臟腑氣血不足,內有寒氣。比如有人感覺胃部冰涼,像有個冷水袋放在里面,甚至有時咕咕作響,這是脾胃陽氣虛、寒氣結聚于胃脘的表現(xiàn);有些男子陽痿、早泄或舉而不堅等,女子則性欲冷淡,月經清稀、量少色淡,這是腎陽虛寒的表現(xiàn)。
法則二:摸一摸手腳,冰涼嗎?
中醫(y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陽氣之末。也就是說,人的四肢是陽氣灌溉的終點。只要手足溫熱,陽氣就比較充足。四肢溫度不夠,則提示陽氣不足,內有寒氣。
有經驗的醫(yī)生能用手感知出來三層次的手足溫熱程度,即:手足不溫、手足冰涼和手足厥冷。
手足不溫,指的是手足的溫度比正常溫度低、感覺不暖和,這往往是陽氣虧虛的先兆,可能有輕微的寒氣。
手足冰涼,指的是手足溫度明顯降低,摸起來是涼涼的,有時還伴有濕濕的手汗、腳汗,這是陽氣明顯虧虛的征象,表明體內寒氣很重。
手足厥冷,是指手足溫度極低,沒有一絲熱氣,甚至還沒有觸摸到手足便感覺到絲絲涼氣,多見于心絞痛、休克等急危重癥的患者。
法則三:看一看二便,正常嗎?
大小便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泄物,前后二陰又是由腎直接主司。因此,大小便的狀態(tài)就成了反映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通過考察人外在的癥狀體征等表現(xiàn),來推測其內在的情形,也就是中醫(yī)“司外揣內”的方法。
大便總是稀溏不成形,有時散爛如泥,甚至稀如水,平時又怕冷、腹部不適者,屬于脾腎陽,寒氣內停。
老年人便秘,大便干結像羊屎,伴有怕冷明顯,腹部發(fā)涼者、屬于腎陽虧虛,不能輕易使用瀉藥,應當找有經驗的中醫(yī)師辨證調治。
虛寒還表現(xiàn)在小便上,如果出現(xiàn)小便多而清,是腎陽虛的表現(xiàn)。中醫(yī)叫“小便清長”。
排寒養(yǎng)生先分型
由于病因不同,在排寒養(yǎng)生時,就得先分清寒證是哪一類型。
手腳冰冷型——氣血不足、循環(huán)不佳
典型表現(xiàn)就是手足冰冷,越近手足指(趾)尖越冷。冬天睡覺時就算是睡到深夜,手足也難暖和。這是因為氣血不足,血液循環(huán)不暢,在身體中心部位匯集的熱量無法運行至手足,由此便會出現(xiàn)畏寒的狀態(tài)。
由于供血不足,所以會頭暈眼花,語聲低微,心悸氣短,四肢無力;因為血氣差,微循環(huán)不好,所以面色和口唇蒼白無華。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在平時生活中,氣血不足的虛寒證發(fā)生率女性遠遠高于男性,嚴重虛寒的女性還可能出現(xiàn)閉經、痛經、腰痛脹、甚至出現(xiàn)習慣性流產、死胎等,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宮寒”。由于子宮溫度低,不適合受精卵著床,不適宜胎兒生長,這些女性很難受孕。
脘腹冷痛型——腸胃機能低下
此類寒證多表現(xiàn)為腹中冷痛,怕冷喜暖,口中常泛清水,食量少,神疲乏力、小便清長,大便排出困難或稀溏,體型以浮腫虛胖為多。暴飲暴食及過大的精神壓力都可能造成胃腸功能變弱,進而造成食物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身體水分代謝變差而造成身體浮腫。而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營養(yǎng)素轉變?yōu)樯眢w熱能的量就減少,機體抗寒的能力就會降低。平時攝入寒涼瓜果以及冰凍飲料之類的冷食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畏寒癥狀。
全身畏寒型——腎陽虧虛
這種類型的人非常容易感到背脊及全身發(fā)冷。男性性事不佳,陽痿早泄,夜間小便頻多,腰酸怕冷;女性月經前肚子涼痛,面色蒼白,平時手腳冰涼,月經后腰酸背痛,膝蓋發(fā)軟。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氣來源于腎,腎精在提供能量、提供動力時,會表現(xiàn)出溫熱而有活力的特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腎陽。腎虛者因為身體機能低下造成新陳代謝差、進而轉變?yōu)殡y以產生“熱量”的情況,由此而引發(fā)了寒證。此外,睡眠不足等引發(fā)的疲勞也會損傷腎精,讓人更容易感到寒意。
排寒養(yǎng)生6大攻略
要排寒保暖,必須從日常生活各方面來著手,這世間有什么靈方妙藥,比得上順應自然,合乎天道?
攻略1:注意保暖
冬天保暖最重要,不要因為怕被人家笑而少穿御寒衣物。各種保暖的措施,如外套、毛帽、手套、圍巾、口罩、襪子等,天氣冷時都要穿戴齊全。不要因為煩躁、緊張、潮熱,或活動后感到發(fā)熱,就馬上脫掉御寒的衣物。還要注意特殊部位的保暖,如腹中冷痛型體寒者,尤其要注意胃部保暖,推薦使用圍腰(圍在腹部的一種東西,也可用毯子或衣物代替,目的是為了保證腹部不受涼)。對于老年人,冬天要用熱水袋、羊毛褥放在足部,腳暖和了,才能睡得香甜(但是要注意不要被熱水袋燙著)。
攻略2:勤運動,勤甩手
建議早晨起來做做運動,最佳運動方式推薦健走。健走是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往前走,雙手順便甩一甩。每天堅持健走30分鐘,能促進氣血運行,全身就會暖呼呼的。因為一早就讓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加速,所以整天都會充滿活力,不容易發(fā)冷。
也可以試試簡單的爬樓梯、原地踏步,運動約20分鐘,達到稍微流汗的程度,都有助于強化體溫調節(jié)能力。工作40分鐘后,最好站起來走一走,踏踏步,工作中也不時地動動手指、腳趾,這些細小的活動皆可加快血液流動,改血液循環(huán)不佳導致的發(fā)冷癥狀。
攻略3:多吃溫熱食物
食療,指的是通過日常食補法,讓身體暖一暖,提高抗寒能力。食物有寒、涼、溫、熱等不同的性質,中醫(yī)稱為“四性”或“四氣”。 凡適用于寒性體質和病癥的食物,就屬于溫性或熱性食物。
肉類: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較好。它們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養(yǎng)血之效。吃這些肉可使陽虛之體代謝加快,內分泌功能增強,從而達到御寒作用。
根莖類:醫(yī)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怕冷與機體無機鹽缺乏有關。藕、胡蘿卜、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這類食物不妨與其他食品摻雜食用。
堅果類:核桃仁、芝麻、松子等。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fā)油,胡椒含胡椒堿。吃這些辛辣食物可以驅風散寒,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體溫。
含碘食物:海帶、紫菜、海鹽、發(fā)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激素分泌。甲狀腺激素具有生熱效應,它能加速體內(除腦、腺、子宮外)絕大多數(shù)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產熱,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循環(huán)加強,抗冷御寒。
含鐵高的食物:血液中缺鐵也會致人怕冷。貧血的婦女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 0.7℃,產熱量少13%,當增加鐵質攝入后,其耐寒能力明顯增強。因此,怕冷的婦女可有意識地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攝入,如動物肝臟、瘦肉、菠菜、蛋黃等。
要特別提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一年四季都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
攻略4:熱水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人老足先衰”。足底是離心臟最遠、血液最不容易到達的地方,不容易保暖,最容易受寒。更重要的是,腳底有許多連接內臟的穴位,寒氣從足部入侵,可以直接影響這些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排寒養(yǎng)生應堅持每天用熱水泡泡腳。
泡腳方法簡便,但每次要堅持30分鐘以上,持續(xù)3個月左右,效果才能顯著。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50℃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30~40分鐘,就會感覺到全身發(fā)熱,這說明血液循環(huán)暢通后身體開始發(fā)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效果會更好。
攻略5:穴道按摩
中醫(yī)師建議,天天按摩或艾灸手腳上的穴位,可以緩解手腳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癥狀。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凹陷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艾灸足三里,是中醫(yī)最經典的保健方法,民間即有“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
◇艾灸三陰交穴、合谷穴。取穴方法: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合谷穴。
◇治療腳部寒冷的穴位稱“梁丘”。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洼,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就是該穴,按摩20次。
◇治療肩膀及手腕等上半身寒冷的情況,可刺激申脈穴。此穴在腳踝跟的凹洼處,按摩20次。
◇應對腰部寒冷的情況,可刺激腰陽關穴。此穴位在第四腰椎與第五腰椎間的凹洼,按摩10次。
攻略6:服用中藥
中醫(yī)也有固定的處方來治療寒證。如手腳冰冷型可選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脘腹冷痛型可選用理中丸、小建中湯、四君子湯;全身畏寒型可選用右歸丸、腎氣丸等。這些中藥方劑通常較適合虛寒體質的人。如果沒把握,也可請中醫(yī)師開藥方進行調理。
在這里還要提醒患寒證的朋友,進補不要盲目,必須在中醫(yī)師的精心指導下進行。在臨床中,很多人根椐自已的經驗或參考別人的方法,自行用藥進補,那是十分危險的,有時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后患無窮,造成終身遺憾。還有的人想補不受補,一旦進補就出現(xiàn)咽喉腫痛、牙周出血、吐血、便秘暗瘡、脫發(fā)等一系列癥狀,這就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在初秋時調理好脾胃,當脾胃調理好之后,到初冬再開始進補,就會事半功倍。
>> 相關鏈接
推薦幾款溫腎暖脾、溫運中陽、補髓生精、強壯筋骨、溫暖子宮的藥膳方,經常食用,對體寒者大有裨益,不防一試:
1.肉蓯蓉羊肉湯肉蓯蓉10克,精羊肉1500克,調味品適量。將肉蓯蓉和羊肉洗干凈,羊肉切成小塊,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開,文火慢煎,至羊肉爛熟,加入調料姜、蔥,再沸即可服用。每周吃兩次,能補腎助陽,健脾養(yǎng)胃,潤腸通便。適于腎陽虛衰所致陽痿、遺精、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腰膝冷痛、小便頻數(shù)、夜尿多,以及平時脾胃虧虛、體質弱、勞倦內傷、惡寒怕冷、四肢不溫、脘腹冷痛等。
2.溫陽狗肉湯狗肉1500克,黨參20克(人少時可按比例減量),調味品適量。將狗肉洗干凈,開水中焯去腥味,切成小塊,與黨參一并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文火慢煎,至肉爛如泥,吃肉喝湯,每周服兩次。可補中益氣,溫腎助陽,適于脾腎不足、脘腹脹滿、腰膝酸軟、臌脹、水腫、小便不利、四肢不溫、大便溏泄等。
3.益母草湯烏骨白毛仔雞1只,當歸15克,益母草500克(分為4份,分別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泡1天后待用)。將制好的益母草和當歸放入雞腹內,上面放姜、蔥白、鹽,用清湯蒸爛,吃肉喝湯,每周服用1次。這款湯溫補腎陽,專用于女性由于宮寒引起的不育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