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崔顥,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千古名篇《黃鶴樓》,甚至還有可能人云亦云地說他“有文無行”,對他的缺點歷數(shù)一二。然而,關于這位盛唐才子,在他那短短五十年的人生歲月里,他遭遇了哪些不公和不平,他的人生起伏又有哪些故事和傳奇呢?這些或許值得我們探究一番,從中汲取些什么。
故事先從李邕怒叱崔顥講起吧!
當崔顥還是一位意氣風發(fā)、文采飛揚的少年之時,當時的大書法家,在朝中擔任戶部郎中、后為北海太守的李邕聽說了崔顥的才名,便很想見一見崔顥。于是,被后人稱之為李北海的李邕就預約崔顥,并“虛舍邀之”。面對達官顯貴的邀請,作為晚輩的崔顥自然是誠惶誠恐,好好準備一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唐代,晚輩初次謁見長輩、學子謁見朝中官員或考官,一般都要提前獻上能彰顯自己水平的詩作,表示對長者的尊敬,同時更希望給對方一個好印象,讓對方事先知道自己的姓名和才華,好借機讓長者提攜一下自己。
其實對于此時的崔顥來說,不用獻詩,李邕都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大名和才華,并主動提出想見一見。但對崔顥來說,如果不獻上自己的詩作,人家就會說不懂規(guī)矩,不按程序辦事。于是,他在經(jīng)過一番精心準備之后,便如約前去拜訪李邕,并獻上了新作《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
然而,正是這首新作卻得罪了李邕。據(jù)《唐才子傳》中記載,李邕看到后勃然大怒,高聲斥責說:“小兒無禮!”并聲稱“不與接”,隨拂袖而去。弄得崔顥碰了一鼻子灰,備受打擊,十分無趣地走出了李家的大門。
平心而論,不論以當時的眼光還是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審視,崔顥的這首詩都算不上是艷體詩,即使列入閨體詩,也不為出格。其實,崔顥的這首新作被后人考證是他為了紀念著名詩人王昌齡的。當時,人們把崔顥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舊唐書·文苑傳》),而王昌齡被貶后死于刺史閭丘曉之手。王昌齡死后,張鎬替王昌齡報仇,閭丘曉求饒時說道:“我家里還有親人需要贍養(yǎng),請饒命?!睆堟€怒道:“那么王昌齡的親人誰來奉養(yǎng)?!倍铉呙鎸Υ揞椀囊活w誠摯之心,卻偏要片面理解,并給崔顥這樣一個春風得意、熱血有為的青年一頓迎頭痛擊。而這一打擊,確實讓崔顥“很受傷”。使得崔顥得了心理疾患或者是抑郁癥,很長一段時間內恢復不過來。仔細想想,那時崔顥也就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正是需要鼓勵的年齡,而李邕卻如此叱責,心理素質稍微弱一點的都有可能對前途深感無望。
這不禁讓人想起詩仙李白的遭遇。有一次李白登門拜謁李邕,而史稱“頗自矜”、一向對年輕后生缺少和藹慈祥態(tài)度的李邕,對李白也是一樣訓斥。李白的年齡比崔顥要大上幾歲,心理承受能力要強些,對李邕的傲慢與輕視,李白同樣也不客氣,寫了一首《上李邕》,末尾說了一句“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崩畎捉韫艅窠瘢郧脗葥?,明確地告訴李邕,孔子尚知后生可畏,你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以至于后來,李邕被禍國宰相李林甫假以罪名杖殺后,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還不無諷刺地寫道:“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我們說,一件事情或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一個人的影響,短的可能一時三刻,長的可能一年、兩年,甚至一生。就以崔顥遭遇的這件事而言,在李邕邀約崔顥之前,崔顥應該說是一個勤奮努力、渴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的。因為以李邕當時的威望和待人接物,如果崔顥是一個“有文無行”、輕薄名聲的人物,他也不會發(fā)出邀請,要見一見崔顥的。因此說,后來在崔顥頭頂上那些揮之不去的惡名,如,始亂終棄、輕薄、薄幸等,應該都是由這件事而引發(fā)的。
那么,史書上記載的崔顥“輕薄名聲”的事情都有哪些呢?據(jù)《舊唐書》載:“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適官達自有傳。崔顥者,登進士第,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游京師,娶妻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shù)四。屢官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年卒?!痹凇短撇抛觽鳌分嘘P于崔顥的記述是:“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庇终f,“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毙新木褪切袨榈囊馑?。也就是說,崔顥這個人行為不檢點,喜歡賭博游戲,喝酒也沒有一個節(jié)制,他娶老婆都是要娶漂亮的,稍微不如他的意,他就把人給休了,另外再去找一個,就這樣先后換了三、四個女人。
總之,崔顥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浪蕩公子,還經(jīng)常寫些艷詩,“玷污”如李邕那些所謂正人君子的耳朵。
歷史的真相果真是這樣的嗎?我看也不見得。翻檢崔顥留下來的四十二首詩作,可以說沒有一首是真正意義上艷詩,相反,他的許多被稱之為“艷詩”的詩作,讀了之后,帶給人更多的卻是清新自然、淳樸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備感親切。如果我們不囿于古人的說教,全面地看待崔顥,應該說崔顥寫婦女的詩篇,大多數(shù)內容還是健康的,藝術上是頗為成功的。
比如他的五絕《長干曲》,寫的是一位年輕女子主動與他搭話套近乎的情景。而《長干曲》正是崔顥的詩作中最難得、也最優(yōu)秀代表作之一。
其一:君家何處?。挎≡跈M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其二: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自小不相識。
詩中描繪船家少女的大膽和聰慧,憨厚如實的回答維妙維肖,非??蓯邸4揞椷@兩首詩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但既不是艷麗柔媚,又非浪漫熱烈,最以素樸真率見長,寫得干凈健康。女主角的抒懷只到“或恐是同鄉(xiāng)”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識”為限。這樣的蘊藉無邪,完全可以說是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那些艷情詩與其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王夫之在贊揚這首詩時說“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br/> 崔顥大約是公元704年出生在汴州,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崔顥和李白都生活在盛唐時代,那個時候的閨體詩雖然不像南朝時期那樣盛行,但卻依然十分流行,許多詩歌巨匠都寫過閨體詩,尤其是唐朝的詩人,幾乎人人都有過作閨體詩的經(jīng)歷。況且,崔顥獻給李邕的那首《古意》還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閨體詩呢。
與崔顥相比起來,其后的著名詩人朱慶馀幸運多了。朱慶馀也是一名很有才華的才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他在參加考試之前,曾獻詩給當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題目是《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在這首詩中,朱慶馀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張籍,以舅姑比考官,就應試前特地征詢于張籍。為此,張籍在《酬朱慶馀》一詩中作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br/> 張籍歷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終于國子司業(yè),是一位關注民生,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他寫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至今仍被反復傳誦。張籍看了朱慶馀的詩作后,隨即也用比體寫成,以越女比朱慶馀,同樣含蓄地回答朱慶馀:你雋秀超拔,不用為考試擔心。張籍之所以把朱慶馀比作越女,是因為朱慶馀是越州(今浙江紹興)人,顯得十分自然貼切,果然,朱慶馀當年就登科及第,考中進士。
朱慶馀在應試時就遇到了一位伯樂,所以人生仕途都還較為順利,且在張籍的提攜下,“因之成名”。而崔顥卻遇到了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的李邕,結果人生軌跡被打亂,致使誤入歧途數(shù)年,還得到了許多不應有的負面評價。
受到李邕羞辱后的崔顥,雖然自暴自棄了幾年,但經(jīng)過反省,他再一次對自己的人生軌道進行了大幅度的校正,從頹廢中憤然崛起。此后,崔顥便訣別京城,仗劍遠行,叩訪邊塞,游歷江南。此番遠游,不僅讓崔顥滌蕩了心胸,更熔鑄了他的詩情詩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崔顥此前所經(jīng)歷的羞辱和挫折,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讓崔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并決心做一個奮發(fā)有為的人,從而使自己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張揚。
《唐才子傳》中說崔顥“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并驅江、鮑?!边@里所說的“忽變常體”,主要是說崔顥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由以往的“流于浮艷”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風骨凜然”。其實,對于崔顥個人來說,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一直都是他個人心聲的表達,至于人們說他的“浮艷”,更多的只是別人的感受而已。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在崔顥僅流傳下來的四十二首詩作中,“浮艷”者極少,這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極不相符。而且,從這些詩作中,我們還能看到崔顥對楊貴妃兄妹驕橫弄權的諷刺詩句。比如,他在《相逢行》中寫道,“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痹凇堕L安道》中寫道,“日晚朝回擁賓從,路傍揖拜何紛紛。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碑敃r,楊貴妃得寵、楊氏竊柄弄權、位極人臣,大多數(shù)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崔顥卻敢于站出來予以辛辣的嘲諷,這無疑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些都充分說明崔顥是一位有著強烈時代感與社會責任感的詩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詩人。
崔顥的“忽變常體”,是從他離開京城后南游開始的,其標志是由漢水行至湖北武昌時創(chuàng)作的《黃鶴樓》一詩。然而,也正是這首詩成就了崔顥,奠定了他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上的一世詩名,成為了他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這首詩譽之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鼻迦松虻聺撛凇短圃妱e裁》中,對這首詩評價也極高:“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就連《唐詩三百首》這樣的權威選集,也把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是我國的四大名樓之一,位于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祎登仙后,常乘黃鶴于此憩息,故名黃鶴樓。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令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也深為嘆服。據(jù)《唐才子傳》中記載,崔顥“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br/> 原來李白來到黃鶴樓,只見岸邊石壁臨江直立,巍峨險峻,上面一樓高聳,直插云霄,精美雄偉,真是個仙山瓊閣。他從黃鶴樓上極目望去,遠處山青水秀,附近市面繁華,大江滔滔東去,漢水緩緩西來。李白詩興大發(fā),準備題詩石壁上。然而,當他看到崔顥的這首詩后,詩興全無,不得不擱筆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彪S后下樓揚長而去。后來,人們還特意在李白擱筆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擱筆亭”,以紀念這段軼事。
雖然,李白擱筆而去,但他心中卻對此耿耿于懷,始終念念不忘。在他游歷各地名山大川的過程中,一直在想著如何超越崔顥的《黃鶴樓》。天寶七年,即公元748年的一天,李白來到了位于江蘇南京的鳳凰臺。于是,一代詩仙找到了靈感,即興揮毫寫下《登金陵鳳凰臺》一詩: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
意猶未盡的李白,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他滯留江夏期間,又模仿《黃鶴樓》作了一首《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明眼人一看,就能夠看出這是兩首詩都是模仿之作,特別是前一收連韻律都與《黃鶴樓》如出一轍。但不管怎么寫,李白所作之詩,不論在氣勢上,還是在意境上,仍然壓不倒崔顥《黃鶴樓》這一絕唱。
黃鶴樓有了崔顥的同名詩,更有李白的擱筆和模仿,名氣越來越大,以致人們能夠習慣鶴去樓空的悵惘,而絕不能承受詩存樓無的遺憾。
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在建造武漢長江第一橋的時候,嫌武昌的老黃鶴樓礙事,就給拆了。在很長一段歲月中間,武漢空有黃鶴樓之名,而無黃鶴樓之實。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一直拖著,黃鶴樓沒有重建。一拖就拖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到底將樓重建起來了,而且建得更加堂皇。現(xiàn)在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已經(jīng)成為武漢三鎮(zhèn)的一個旅游景點,一座標志性建筑物。
當代著名文學家李國文在《千古黃鶴在》一文中說,文人筆下的山水,其實倒是對文人最好的紀念,他們的筆墨,一旦與風光揉和到一起,成為名聲佳跡,便是永遠也抹煞不掉的存在。黃鶴樓正是這樣,因了崔顥的詩,而能流傳并存在千年,那怕是被拆了,最終還得重建。
對此,我們應該記住崔顥,感謝崔顥。
記住并感謝崔顥,我們就應該撥開那些繚繞在歷史真實面目上的層層面紗,還原歷史的真相,而不應該人云亦云地跟著那些偽善者、假道學者們去詆毀,甚至去誹謗和凌辱他。在崔顥的一生中,他是在背負著嗜酒、好賭、好色的惡名,不向世俗低頭、傲然前行的。他寫《黃鶴樓》是證明,他寫《長安道》是證明,他寫《長干行》是證明。后來,他游歷邊塞大漠所寫的詩作,同樣也是證明,他在邊塞詩《贈王威古》中說:“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痹凇豆庞蝹b呈軍中諸將》中說:“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边@是開元后期,崔顥北上入河東軍幕府,開始創(chuàng)作的邊塞詩。這些詩作豪俠氣概,風骨凜然,雄渾奔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短撇抛觽鳌分姓f,崔顥的這些詩“奇造往往并驅江、鮑”。意思是說他所寫的這些雄奇的詩篇往往可與江淹、鮑照并駕齊驅。江淹是南朝梁代的文學家,鮑照是南朝宋代的文學家。在這一時期,最能反映崔顥夙愿得償之感的詩作是他的《雁門胡人歌》: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
此詩描寫的邊境狀況,軍旅生活,保持了詩人豪爽俊麗的一貫風格,讀之如身臨其境。讀了這些詩作,我們就不得不懷疑李邕怒叱崔顥的真實目的了,我們就不得不懷疑那些炒作崔顥“流于浮艷”的險惡用心了。至少,我們應該更加客觀積極地去評價他,而不是糾纏于他年少之時,那些可能并非其生活主流的所謂“失德”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