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記是對課堂教學的及時追溯和深情回眸。一堂課結束后,靜下心來,對自己的教學進行靜靜地審視、梳理和挖掘,往往能由小見大,細微處見精神,教學也會因此多一份“心計”,多一份“靈動”, 多一份“真知”, 多一份“經營”。
教師可以從哪些角度著手來寫教后記呢?
一、回眸課堂,品味精彩
老師每上一課,總有成功之處。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下來就是教后記。也許這些成功的小花并不絢爛,但常常對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內容和過程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及時記錄、總結,就能為今后提高教學水平奠定基礎。
1.教師的成功預設
預設是教師解讀教材、研究學生、整合資源后智慧的結晶。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通過課前的修煉,有備而來,順勢而導。因此,課堂上經實踐證明為可行的、巧妙的預設,自然宣告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令教師心中充滿著快樂。這是對教師課前教學設計的充分肯定,也為今后教學提供了示范。這些一手材料當然需要用筆來記錄。
如我在研讀《愛如茉莉》一課時,驚嘆于文中多處細節(jié)的精致與匠心,特別對一個“探”字感興趣。于是,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輕輕柔柔的,陽光悄悄探了進來,有沒有溫度?有沒有暖意?是幾度呀?課堂上,這個“探”字,果真照亮并濕潤了孩子們的眼睛,讓他們從心底體味到語言有溫度,文字知冷暖。對“探”字的挖掘讓我頗為得意,課后,我立即把課堂的這一環(huán)節(jié)記下來,并提供給一位上公開課的老師,果真,效果奇好。再如,還是《愛如茉莉》一課,我在課尾把全文濃縮改編成一首小詩,情意綿綿地讀一讀,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也來寫一寫詠唱真愛的小詩,此環(huán)節(jié)高潮迭起。像這樣成功的預設在每個教師的教學中都不少見。選感受最深的、最得意的記下來,作為教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結合教育、教學理論進一步論述,定會給教師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2.教學的閃亮生成
生成與預設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生成作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亮點,解放了教師、解放了學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課堂,但也給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少F的生成萌芽于教師的深厚底蘊,形成于教師的出色智慧。課堂的精彩生成是每一個有志教師的理想追求。當課堂上有了閃亮的生成,我們的心怎能不為之陶醉呢?
有位教師在上《江雪》一詩時,有學生質疑:“老師,我覺得這首詩是假的,天這么冷,雪這么大,河面上都結冰了,那老頭還怎么釣魚啊?”這位老師愣了一下,這可是課前沒考慮到的呀!他略一思考,輕輕發(fā)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孩子們陷入了沉思,片刻,老師講述了柳宗元的故事。聽完故事,一只只小手陸續(xù)舉起來。一學生說:“老師,我明白了,他在鍛煉自己的意志!”一學生說:“我覺得他是在欣賞美麗的北國風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老人陶醉在這美景中了。”又一學生說:“我發(fā)現這位老人非常孤獨。您看,這幾句話的開頭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崩蠋熞恢焙β犞?,此時,走上前去,與學生們握手,說道:“看來,你們就是柳宗元的知音呀!”這時,又有一學生起立,煞有介事地說:“我認為老人不是在釣魚,他是在釣春天。你想,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老師由衷贊嘆道:“你不但讀懂了詩人的內心,詩人的期盼,詩人的追求,還擁有了一顆詩意的心。”
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一次急中生智的點撥,生成了一段無法預約的精彩,令人拍案叫絕。課后,這位教者立刻把這一精彩的課堂生成記錄在案,并用于以后的教學設計,課堂由此越來越精彩。
3.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教與學的工具,教學的媒介與參考。師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這樣,課堂上就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
如學習《月光啟蒙》時,課堂上教師深情誦讀《月光母親》的前后文,感悟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戀與愛戴;學了《盧溝橋的獅子》,不妨利用文章的留白,讓孩子用“有的……,好像……”的句式,想象敘說盧溝橋上獅子在盡情享受祥和美麗生活時與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中的各異形態(tài);學了《印度洋上生死夜》,就讓孩子寫寫:當傷好后的皮埃爾再次來到風平浪靜的印度洋上,他會對這無垠的海水說些什么?
這些對教材的適度開發(fā),合理重建,可以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促使教師、教材、學生成為課程中的和諧統(tǒng)一體。
4.學生的智慧火花形成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學生個性各異,思路多樣,學法不一,在學習過程中,常會提出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形成課堂特殊的“音符”與“智慧的火花”,給課堂增添異彩;有時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甚至超出教師的預想,此時教師應補充并完善教學,把教學引向高潮。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同時,要虛心接受孩子們的意見,把它們及時記錄下來,為今后的教學補充新鮮的養(yǎng)分,做到教學相長。
二、回首課堂,反思敗筆
在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繁多以及教師的疏忽與遺忘,往往會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知識點遺漏,甚至會出現知識性錯誤等問題。教師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對其原因加以深刻的分析與探究,并采取必要的刪除、校正、調整等補救措施,就可能身陷泥潭甚至誤人子弟。因此,課后對敗筆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方法有如下幾種:
1.剖析失誤,力求糾正
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有著極大的偶然性,出現疏漏與失誤情有可原,但一定要把課堂教學中一時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選用不佳的教法、安排不妥的內容、處理不當的重難點、步驟繁瑣的講解過程、講述的科學性錯誤、對學生的挫傷等等“病例”及時記載下來,認真剖析,尋找原因,對癥下藥,尋找良方,讓這些教學中的不足與失誤成為前車之鑒,并在今后的教學中糾正與改進,真正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如教學國標本蘇教版十二冊第六課《最后的姿勢》一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了文中三句描寫“最后的姿勢”的句子,從而打通文脈,承上啟下,立體感知譚千秋老師的英雄形象。其中第一句是這樣的:“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教學這一句時,我預想通過表演、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重點賞析一個“撐”字,誰知課堂上,學生做的“撐”的動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打破了課堂原有的氛圍,預想中的“亮點”居然成了“敗筆”。課后,我陷入深思,探尋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意識到,學生游離于文本之外,尚未進入情境,要想真切體會這“撐”字的分量,得作好鋪墊。于是,我在教后記中修改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想想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了這樣的行動?譚老師為什么把孩子們拉到課桌下,而不是把他們推出去?譚老師為什么自己不鉆到課桌底下,而要有力一“撐”?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再來感悟這一“撐”。接著,我又借班上了這課,果然,問題迎刃而解,學生身心入境。
2.走近學生,把握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得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每堂課后,老師應走到學生中間,通過觀察、訪談、作業(yè)等途徑,關注學生的情緒反映、知識掌握、方法習得、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反饋,及時記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訓練中遭遇的難題以及學生的設想,記下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建議和要求。記下這些,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剖析教學過程的優(yōu)劣,拓寬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請教同事,切磋學習
教師應時刻牢記:自己是教師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一學科組的、同年級的、全校的甚至范圍更廣,每個老師都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老師都不是在孤軍奮戰(zhàn),身后是我們強大的靠山。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同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中彼此滋潤、共同成長。請同事聽課、聽同事的課、遇到疑難問題請教同事、對某個問題進行“爭鳴”,同事之間各有所長,切磋交流,互為補充,我們的教學理念將與日俱進,教學視野將日漸開闊,教學風格將日臻成熟。
三、回顧課堂,二度構建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币还?jié)課上完后,及時地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回頭看”, 扣問課堂,靜心思索,反思課堂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汲取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趁熱打鐵,對該課堂教學即時進行二度構建,是實踐中長本領的良方。特級教師于漪,每教完一課后,總會靜心默思,寫一寫下次再教時該如何做。因此,她的課堂教學藝術爐火純青。于漪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教學工作再繁忙,我們也應該像她一樣,坐下來,沉下心,思考一下這一課的得與失,根據執(zhí)教的體會與多渠道的信息反饋,考慮再教這堂課時該如何改進,課堂才更有內涵,更有生命力,再寫一寫對這一課的重新構想。回顧課堂,二度構建,可以讓教者在反思、梳理、展望中揚長避短,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教學設計更加完美,課堂教學也將更加得心應手。
課有盡時學無窮。回眸課堂,揮灑筆墨,教師的教學智慧將因教后記而熠熠生輝,課堂實踐將因教后記而精彩紛呈,教學人生將因教后記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