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個國度,我國國民的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個中主因在于社會安全感的“集體記憶”、社會平權意識的滯后、社會寬容精神的缺失。幸福社會目標的提出,正是反思歷史,汲取教訓的結果,更是走出“唯GDP”困局,走向后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基本邏輯。
【關鍵詞】幸福社會 人文向度 后物質主義 幸福觀
問題的緣起
人類已有的歷史一直都是把幸福與和諧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都夢想著人類生命有一個天國般幸福的家園,有一種如西天樂土般的幸福生活,有一種神仙般的幸??鞓?,有一種道的自由自在的幸福境界。然而,現代社會的龐大規(guī)模和經濟剝削特性卻嚴重壓抑了人們的幸福天性,嚴重擠壓了人們拓展幸福的社會空間,也埋沒了人們追求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幸福的能力。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①當“幸福中國”、“幸福社會”日益成為大眾心中的期盼時,我們無疑要追問:一個幸福的社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社會?
幸福社會的人文向度
幸福社會是個內涵豐富與外延寬泛的概念,但就其人文指數的構成來看,幸福社會至少隱含了三個基本向度:
社會安全感。幸福社會首先是一個安全的社會?;仡欀袊洑v的諸多歷史,面對當下中國的生民,可以說,中國人對“安全感”有著獨特的情懷,也是國人無處不在的追求。
安全的社會無疑是一個外延及內涵豐富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語詞。但在中國的當下,在諸多的安全焦慮中,生存安全無疑是我們構建幸福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從十七大到十七屆五中全會都強調了改善民生福祉,客觀而論,今天國人的民生條件比任何時候都進步了很多,但是民眾的安全感在下降也是一種不爭的事實。當人們還在為孩子上學擔心、為基本醫(yī)療擔心、為斗大住房擔心而呈現出局促焦慮的表情時,還在為我們的生老病死而焦慮不安時,還有什么安全感呢?一個連基本安全感都沒有的社會又奢談什么幸福感呢?從這點來看,中國社會最稀缺的資源仍然是安全感。別忘了,一個剛剛起步的中國,卻支撐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儲蓄,但其中絕大多數儲戶購買的不是可憐的銀行利息,而是為來年的生存購買的一種安全感;中國的房價一路高歌猛漲,雖然不乏因經濟因素催生的投機者,但絕大多數生民仍然是續(xù)幾代人的積累砸鍋賣鐵也要購買一方安身立命之地,這最大的動因仍然是中國人“在家千般好”的集體安全記憶,他們購買的仍然是一種“家”的安全感;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可謂深入人心的今天,但仍然不乏生民甘愿流離失所、隱姓埋名也要加入“超生游擊隊”的行列,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使得他們仍然在延續(xù)著“養(yǎng)兒防老”的歷史,可以說,他們購買的仍然是一種“老來”的安全感……
華夏文明5000年之久,但其中寫滿的歷史多數是“戰(zhàn)亂”與“革命”,可以說動蕩不安占據了華夏文明史書的很大篇幅。新中國保持了60多年相對和平,但是“大躍進”、“文革”卻仍然在沖擊著數代中國人的心靈;單位社會下,“從搖籃到墳墓”的大包大攬帶來了中國表面式的“高度安全感”,但那種游離于生存根基的安全感離現代意義上的安全感尚有很遠距離,一種沒有恒產的安全,一種沒有對個人幸福方式的選擇的安全,根本談不上對社會安全感的自由追求;在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慣性思維下,今天的國人對中國政策穩(wěn)定、制度安全、國家命運以及個人命運的安全信心也仍然是在艱難地積累著。面對當下,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從20多歲就加入“房奴”大軍,并為此全面削減自己的消費,而他們本來可以讓青春更加多姿多彩。雖然不能說這樣的生民就不幸福,但是,當安全感本身成為幸福的核心要素的時候,我們不知是對著現實抱怨,還是對著歷史嘆息。
可以說,“安全感”已經成為國人歷史的深厚集體記憶和現實的饑渴癥。安全感的缺失不僅是我們今天對幸福追求的障礙,也影響著我們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影響著我們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社會轉型的社會心態(tài)。
社會平權意識。幸福社會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社會平權的觀念由來已久,平等的要求實際上是人天生就有的,是人的自然權利。一個沒有平等權的社會也不會是幸福的社會,這可能就是當下“幸福中國”并不幸福的深層原因。
平權的社會首先要體現在公民的人格尊嚴上。溫家寶總理一再強調“要讓每個國人有尊嚴地活著”,但是現實當中,我們不少人卻要在“吃藥還是吃飯”這一不該選擇的選擇中做出冰冷的選擇。2011年春節(jié)期間,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吉林長春等地,走進中低收入群體之中實地調研、傾聽呼聲。當走進窗外寒意逼人的吉林公主嶺市東三街道光榮社區(qū)60歲的王秀芳和兒子、兒媳“蝸居”的30平方米的平房內時,記者們看到的情景讓人心酸:為了節(jié)儉煤錢,白天爐子沒舍得點。一家三口疾病纏身,靠每月510元的低保金維持生活。王秀芳每月買藥花去150元,同樣有病的兒子、兒媳往往不敢買藥,憑著年輕硬挺著。用王秀芳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一家三口都納入了低保,否則真沒法兒活?!雹谝粋€最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家庭,在政治上是不會平等的,在人格尊嚴上同樣是不平等的。那么,這樣的家庭他能說是幸福的家庭嗎?
平權的社會也體現在上下之間、階層之間與性別之間。從平權社會的層次來討論的話,我們說的平權社會,首要的是權利主體的平等,它又劃分為兩個層面來理解:法律層面和現實層面,這兩個層面又表現出差異。如果從法律層面來對當下中國做一個總體判斷的話,雖然我們只能說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實體法和程序法中,主體的社會平等保護基本上得到解決,③比如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就現實來考量,法律上的主體平等其實還遠沒有完全解決好,比如說“同命不同價”“同齡退休”等制度公平問題仍然停留在一個哲學命題階段。更重要的是現實層面的主體平等保護面臨的問題更為嚴重,任務更加艱巨。因為中國是一個官本位文化非常嚴重的國家,這種官本位的文化遺產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導致了上下之間存有尊卑、階層之間失去均衡、性別之間失去平等。在當下中國,社會平權問題更是一個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發(fā)生在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勞動就業(yè)、社會分配等一切領域之中。
平權的社會也是財富平權的社會,財富的占有是一個平權社會的基礎。胡錦濤在出席第五屆APEC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我們應該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fā)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fā)展、分享經濟發(fā)展成果方面的障礙?!雹苓@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那么社會財富的分配與占有到底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中早就指出了造成人類不平等的原因,即決定平權社會的財富機制因素有“自然的或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倫理或政治上的”原因。⑤但是,在中國的背景下,我們別忘了“共同貧窮”帶給我們的血淚教訓。“越窮越光榮”是如何產生的,難道我們可以忘了嗎?換句話說,在我們中國,由于“自然的或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社會財富分配的失衡并不是主要原因,貧富差距拉得過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倫理或政治上的”原因,即個人權利方面的不同,中國個人權利的普遍貧困才是造成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的根本原因。
簡言之,在中國,盡管平權社會作為一種憲法和法律上確認的權利平等的問題在法律層面上得到確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這樣一種平等權,把這樣一種法定權利轉化成為現實權利,還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因此,構建一個平權的社會,實現個人權利的平等,才是縮小貧富差距、筑牢幸福社會根基的最可靠保證。
社會寬容精神。胡錦濤在國際正式場合公開闡述了“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引發(fā)了各界廣泛的討論,普遍認為中國決策者將更加注重更趨公平、均衡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其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fā)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qū)、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筆者以為,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這是中國應對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戰(zhàn)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對中國未來發(fā)展明確的方向性描述,這個方向就是建設一個更加寬容、相互理解、協商合作的幸福社會。循著這一思路,我們不妨追問下當下的現實:中國比以前強大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比過去好多了,但為什么我們多數時候覺得并不開心?問一千,道一萬,社會寬容的缺失正是千萬次追問背后的答案。
在當代社會,首先有必要把寬容度也當作道德的一個維度來理解。幸福自由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她的根子在社會寬容的精神上,那就是容許別人有不一樣的行為、不一樣的思想。在自己慷慨的時候,能夠容忍他人的吝嗇,可以去嘗試游說他人也慷慨一點,但不是去消滅他人的吝嗇。所以說,社會寬容首先是思想的寬容。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一種思想只有在開放包容的爭論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寬容無疑也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就此意義上講,社會寬容也包括多數對少數的寬容,即容納少數群體,容納他們的行為、習慣、思想……“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交代。”⑥但現實當中,因為習慣的力量,人們并不愿意接受少數意見,而更愿意在大多數行為中獲得一種安全感,導致少數人的行為即便合理也得不到寬容,使得少數派意見永遠無法伸張,自由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把社會寬容僅僅當作道德維度來構筑幸福社會遠遠不夠,社會寬容應該成為幸福社會的一種社會調節(jié)機制。從傳統(tǒng)的視角看,我們習慣從道德層面來理解社會寬容,從而僅僅把社會寬容理解為個人的德性與胸襟。毫無疑問,一個偉人之所以成其為偉人,美德自然是其最重要的素養(yǎng)之一。一個能面對昔日仇人而一笑了之者,那就是“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有時,面對復雜的社會做出最大的寬容需要足夠的勇氣,即所謂“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币舱驗榇?,作為道德層面的社會寬容,最多還只能是停留在自我道德約束層面,從而對于幸福社會的構建有著自身的缺陷。歷史一再證明,脫離了社會機制和法制規(guī)約的純道德寬容最終是靠不住的。這一點,從正面來反思美國可以得到確證。
1963年,當馬丁·路德·金發(fā)表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時,他或許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美國的一位精神領袖,并賦予美國民眾和平、愛和寬容的力量。自此,社會寬容不僅成為美國的一項道德標準,更成為構筑幸福美國的一道社會機制。無論是總統(tǒng)尼克松“水門事件”的窮追猛打而導致最后不得不狼狽辭職,還是總統(tǒng)克林頓白宮桃色緋聞的被揭露,并不能說明尼克松或者克林頓他們真正站在了社會寬容的道德高地,而是因為即便他們貴為總統(tǒng),也不能用自己的權力來損益社會機制的尊嚴。無怪乎鄧小平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像“文革”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就不可能發(fā)生,因為有社會機制和社會制度保駕護航的寬容才真正牢靠,才不因個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個人品德的變異而變異。換言之,把寬容看作一種美德,應把握其內在的張力,否則寬容就變異為放縱。只有把握社會寬容和縱容的尺度,才能有利于社會、家庭乃至個人的幸福。
社會寬容也應成為幸福社會的一個基本理念。眾所周知,從密爾的《論自由》到洛克的《論宗教寬容》,從伯里的《思想自由史》到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無不閃爍著社會寬容的睿智之光。社會寬容是個人、機構和幸福社會的共同屬性。在人類文明史上,社會寬容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是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和平這些普世價值的一個側影。無論對于個人來說,還是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在非戰(zhàn)爭的和平時期,社會寬容就是不可或缺的支撐。沒有社會寬容,那么民主、自由就會成為奢談。就個人來說,不會寬容他人的人,是不配受到他人寬容的;就國家來說,不會寬容別國的國家,是不會受到別國寬容的。因此,我們應該讓社會寬容作為幸福社會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政府之心、深入社會之心,從而為幸福社會的構建營造一個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
幸福社會的后物質主義邏輯
改革開放不僅讓中國告別了挨餓的歷史,也讓國人告別了“沒錢”的歷史,但是,我們告別歷史不是要遺忘歷史,而是要從歷史當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讓我們能夠從苦難的歷史記憶中坦然地走出來。面對現實,我們應該大膽喊出我們的幸福,坦然地應對不幸福的遭遇。雖然不幸福的原因林林總總,但幸福的感覺都一樣,幸福社會的邏輯真諦就在于人類未來的社會文明必須體現出對每一個生命價值和生存安全價值的應有尊重,而且這種尊重不需要社會上有著強制性的法律制度或強制性約束的道德來規(guī)范,而是基于我們真切感受到與社會和諧幸福共處是人類地球上理智生存的基本依據,也就是用一顆幸福之心去面對自身的同時去關愛我們這個社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告別“唯GDP”的“后物質主義”⑦思想,與其說是一種價值觀念,毋寧說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態(tài)度。后物質主義幸福生活態(tài)度,其核心價值在于物質財富占有量的增加及其相關的經濟增長不再是人們判斷社會進步與個體幸福指數的唯一尺度或最重要的標準,就像我們不能把一片森林的價值換算成多少美元的資產那樣,而是要充分認識到森林的存在比在一個工廠帶來的物質財富更重要得多。這就是后物質主義的幸福價值觀,也是構建幸福社會和幸福中國應遵循的基本邏輯。(作者為廣東省委黨??粕绮恐魅巍⒏苯淌冢?br/>
注釋
?、偻蹂\思:“中國人為什么不幸?!?,《聯合早報網》。
?、跍厮赝?,朱磊,劉文波,胡洪江,王偉健,鄧圩:“走近中低收入群體:期盼收入可持續(xù)增長”,《人民日報》,2011年2月6日。
?、蹌⒆飨瑁骸皺嗬钠降缺Wo”,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前沿》講座,《中國法學網》。
?、芎\濤:“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人民日報》,2010年9月16日。
?、荩鄯ǎ荼R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62年,第69頁。
?、蕹虖┣洌骸皾馇榍煽肆εc社會寬容”,http://tieba.baidu.com/f?kz=515661978。
⑦郇慶治:“綠色思維:生態(tài)文明的理論元點”,《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