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納教育是新的理念和持續(xù)的教育過程,是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實現(xiàn)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徑,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全納教育涵義豐富,若要得到有效實施面臨著缺乏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現(xiàn)行評估制度的阻礙和師資資源匱乏等的困境。
關鍵詞:全納教育;困境
作者簡介:鐘英蘭(1985-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大學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6-0061-01
一、全納教育的涵義
1994年的《薩拉曼卡宣言》是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將世界教育事業(yè)推上了更高的層次,再次將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拓展,使之在更大范疇上得到落實。 《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學校不能只為一部分正常兒童服務,而將另外一部分兒童拒之門外。該宣言對“全納教育”概括為:教育應當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每一所學校必須接收服務區(qū)域內的所有兒童入學,為這些兒童能夠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各種條件,并通過核實的課程、學校管理、資源利用及與所在的社區(qū)合作,來確保教育質量。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發(fā)布的《全納教育指南:確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對全納教育下更明確的定義:全納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和社區(qū)參與,減少教育系統(tǒng)內外的排斥,應對所有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并對其作出反應的過程。以覆蓋所有適齡兒童為共識,以常規(guī)體制負責教育所有兒童為信念,全納教育涉及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結構和教育戰(zhàn)略的變更和調整。
全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變教育者的態(tài)度和觀念,改變世人將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隔離在一般兒童之外的態(tài)度,消除視之為異己的“隱性”排斥。全納教育不因經濟背景、種族、文化、身體、智力等方面的差異而忽略甚至剝奪兒童正當的權力保障,不將這些差異作為不讓其享有進入附近學校學習的機會和權利的理由,這樣的舉動也是對于一般兒童正確認識“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如同身高和膚色的差異一樣正?!钡臋嗬址?。全納教育主張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努力營造一種合作氛圍。這種合作關系不單單指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樣涉及學生和社區(qū)之間,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互動交流、參與合作的全方位過程。全納教育重視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滿足、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性、群體意識”。全納學校把重點放在如何讓學校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有主人翁的感受,并且感覺到待在學校的環(huán)境中是安全的、受歡迎的、能夠得到發(fā)展的,并由此產生個人主動追求拓展空間的動力。
二、全納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全納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在筆者查閱很多資料中注意到關于全納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很豐富,除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發(fā)布的《全納教育指南:確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對全納教育有比較肯定的定義外,其他只對全納教育所包含的內容做進一步詮釋。各方專家雖對《全納教育指南:確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全納教育的含義持肯定的態(tài)度,但是筆者認為卻沒有能夠更加完善而貼切實際地指出全納教育的定義。歸因于“全納教育的含義難以把握,與全民教育的目標交叉復雜,既寬泛又模糊;全納教育定義過于理想化,不容易轉化為政策制定和政策層面,難以操作?!?/p>
全納教育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價值觀念,信仰的態(tài)度。全納教育將所有的學生歸納到附近的普通院校來,讓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能夠和一般兒童一樣接受教育,享受到本該屬于他們的教育支持與幫助。但大多數人卻掌握著他們的權利,對于他們來說,接納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是對他自身權利的侵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特殊兒童”也是和他們的孩子一樣享受著就近接受教育,和普通人一樣參與社區(qū)生活,得到學校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的權利。概念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及長期教育權利觀念的狹窄對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產生排斥對全納教育的可操作性造成了阻礙。有必要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深入詮釋全納教育,對它的含義、原則等問題達成統(tǒng)一認識;同時做好關于全納教育的理念宣傳工作,讓全納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現(xiàn)行評估制度的阻礙
平等自由的觀念由一般人之間拓展到特殊人群與一般人之間,學校即有意施行全納教育,但有關部門對學校的核心競爭能力等方面的評估仍重在升學率與考試分數上,允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進入普通課堂,和一般孩子共同學習交流,校方擔心平均分數有所降低,升學率受挫,給評估結果造成影響。
學校領導為了學校更好的聲譽及學校的發(fā)展,努力爭取的是資質聰穎、條件良好的學生進入學校,給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設立看不見的門檻,若要改善這種困境必將從改革教育評估制度開始,以較為完善的人性化的評估制度作為隱形指揮棒,把學校附近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入校率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引導教育走向全納教育。將一定范圍內的特殊兒童的入學率作為考核指標的同時,卻不將這部分學生作為部分傳統(tǒng)衡量指標(如升學率及考核分數等)的基數是可行的。
(三)師資資源的匱乏
師資資源就總數來說是豐富的,但是對于全納教育理念的需求來說就相對匱乏。全納教育提出的接納所有適齡兒童,使學生享有平等的入學機會是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學校為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支持才是關鍵。數量上占據優(yōu)勢并不表示質量的上乘,能夠做到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不同的需求的教師不多。關注每個學生發(fā)展過程當中的問題加強了教師的額外負擔。許多教師僅僅是把教師崗位作為謀生的職位,并非充滿教師職業(yè)使命感及充滿愛心地對每一個學生全身心地付出。既要照顧智力條件優(yōu)秀的學生以保證教學質量,同時兼顧進步緩慢的學生及其在校的適應能力,與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參與活動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會讓老師分心,影響教師在教學進度上的安排。同時存在各科目任課教師之間將如何協(xié)調課程教學外對學生的額外幫助與指導的問題。全部讓班主任或者輔導員老師負責難免有失教師內部公允,這又牽涉到例如教師任務分配、教師績效評估以及薪資報酬的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黃志成.全納教育、全納學校、全納社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2]甘昭良.我國全納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對策[J].泉州師范學院院報(社會科學),2010(1).
[3]柳樹森.全納教育導論[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