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東
昭君文化散論
□王紹東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和親是中華民族關系史上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漢代來看,與少數(shù)民族和親,王昭君不是創(chuàng)始者,也不是終結者,但絕大多數(shù)遠嫁他鄉(xiāng)、和親異族的婦女,其姓名事跡都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唯有和親匈奴的王昭君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情、贊揚和歌頌,并形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也是華夏族群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不斷碰撞、沖突、滲透、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類型同時存在,同時發(fā)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交匯升華,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貢獻。中華文化倡導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和諧統(tǒng)一。王昭君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這一精神。
首先,昭君身上體現(xiàn)了民間文化與宮廷文化的融合。王昭君是今湖北興山縣城關寶坪村人。由于西漢時沒有設立興山縣,這一帶屬南郡秭歸縣所轄。王昭君是“良家子”,應該是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作為農家女兒,她與童年伙伴們在香溪水邊嬉戲,也應該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同時,由于家境比較殷實,她也可能接受了一些教育,并受到琴棋書畫的訓練和熏陶,否則,在選秀宮女的過程中,如果僅憑美貌,缺乏應有的氣質和技藝,也是很難被選入宮的。昭君的故鄉(xiāng)民風淳樸,多情浪漫,與中原相比,受到的封建禮教束縛相對較少,同時受楚文化與屈原精神的影響,也具有關心國家、獨立高潔、不隨波逐流的社會風尚。昭君被選為宮女,由民間進入皇宮,也把故土的文化帶入了宮廷之中。
在皇宮生活期間,昭君必然受到宮廷文化的影響,從而培養(yǎng)了她關注國家大事,顧全大局的意識。學者林干、馬驥先生認為:“昭君久居皇宮,對當時漢匈關系的重要性,對漢匈關系的政治意義,不能沒有一定認識,這是她自請出塞和親的另一思想基礎”。出使匈奴后,昭君致力于發(fā)展?jié)h匈之間的友好關系,不惜犧牲個人的情感和倫理信條,這種以國家為重,以大局為重的意識和選擇,無疑與她幾年的皇宮生活熏染密切相關。
其次,昭君身上體現(xiàn)了南方楚文化與北方漢文化的融合。昭君的故鄉(xiāng)處于楚文化的源頭之地,從小生長在這里的她,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楚國江河縱橫,資源豐富,百姓生活相對安逸,因此楚文化呈現(xiàn)出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感色彩。楚地的人們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家鄉(xiāng)充滿了眷戀。在價值觀上,楚文化形成了重個性、尚情感、多情浪漫的特性,具有勇于探索、刻意求新、積極進取的精神。楚國的開國君主熊繹“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山涉水,以事天子”,楚莊王“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等等,都是楚人面對困境不甘屈服,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尋求發(fā)展良機的典范。更有昭君故里還出過一位偉大的人物——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南方楚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和“上下求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應深深扎根于王昭君的心靈深處,影響到她后來的行為選擇。來到長安后,王昭君的身上又打上了北方漢文化的烙印。北方文化具有恢宏大度、開放包容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也鮮明體現(xiàn)在昭君出塞的行為上。
第三,昭君身上體現(xiàn)了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農耕文化區(qū)與游牧文化區(qū),兩種文化各具特點,各有所長,總體上看,它們之間既有矛盾沖突,也有融合互補。封建時期中原王朝和漢族士大夫對游牧文化存在歧視與敵對意識,而昭君出塞,則體現(xiàn)了漢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游牧民族的認識。
在整個漢代,還沒有哪一個人,哪一件事能像昭君出塞一樣把民間與宮廷、南方與北方、農耕與游牧等不同文化類型如此巧妙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這應該是昭君受到人們特殊關注的原因之一。
昭君現(xiàn)象幾千年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從昭君出塞到昭君文化的形成,經歷了精英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方式。從漢代開始,就出現(xiàn)了許多歌詠刻畫昭君的文學作品,世代相沿,傳承不斷,其種類數(shù)量之多,延續(xù)時間之長,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屬罕見。中國歷代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們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對王昭君藝術形象的塑造。他們通過詩詞、戲曲、小說等多種文化方式歌詠昭君。這些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文化寄托,包含了封建士大夫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政治理念和個人情感的表達與訴求。
同時人民群眾也以種種方式參與了昭君文化的創(chuàng)作,他們通過在各地修筑昭君陵墓,創(chuàng)作各種各樣的昭君傳說、神話,來表達對昭君的贊揚和喜愛。人民群眾對昭君的特殊情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昭君來自民間的身份,使大眾具有一種親切感,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贊頌、懷念昭君。
昭君文化的另一特色是昭君的故事在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間共同傳播。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間有沖突和戰(zhàn)爭,也有交流與融合。不管是漢族人民,還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百姓,他們都希望雙方之間的關系是和平友好,互通有無的合作關系,希望消除戰(zhàn)爭,化干戈為玉帛,渴望過安定的日子,他們把這種愿望寄托于昭君身上。正是通過這種歷代知識分子的精英傳播,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傳播,不同民族的族際傳播,使得昭君文化源遠流長,不斷豐富發(fā)展。
從昭君出塞開始,經過歷代人們對昭君的歌詠傳頌,逐漸形成了昭君文化。昭君文化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的。昭君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這是其他一些文化現(xiàn)象所不具備的。自昭君出塞開始,與昭君同時代的焦延壽就創(chuàng)作詩歌:“昭君守國,諸夏蒙德,異類既同,崇我王室”、“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這兩首詩奠定了昭君文化的主旋律,那就是歌頌昭君為漢王朝與匈奴族之間和平友好做出的貢獻以及昭君出塞給各族人民帶來的福祉。
不同時代,人們又賦予了昭君文化以不同的內涵。在封建社會君主昏庸、政治腐敗之時,人們通過同情昭君貌美而得不到皇帝的寵幸,譴責畫師毛延壽收受賄賂故意丑化昭君來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針砭時弊。人們還借歌詠昭君之名對封建社會嫉賢妒能、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批判。在中國古代,議論朝廷、馳騁疆場本來都是男人的職責,以美女和親,往往是政治腐敗、國力衰弱情況下的無奈選擇。在歌詠昭君的許多作品中,認為昭君出塞正是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文臣武將卑鄙無能、貪生怕死的結果。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家處于危機之中,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屈膝投降時,人們通過懷念昭君,表達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希望有人為了國家利益能夠像昭君那樣挺身而出,化解矛盾,擔負社會責任。
新中國成立后,昭君文化被賦予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新的含義。人們歌頌昭君,提倡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弘揚昭君文化,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建立團結互助、和諧發(fā)展的民族關系,以文化建設帶動社會繁榮與民族友好,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成為昭君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
總之,昭君文化的內涵是處于成長中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并且是積極的、向上的、進步的。
如今,提到昭君,人們想到的是和諧與和平,團結與友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豪爽與大氣,是自然、誠信與超凡脫俗。這些美好的情感從不同方面都能匯集于昭君身上,匯集于昭君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之上,匯集于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昭君文化內涵之中。內蒙古是昭君出塞和親的目的地,也是我國第一個建立民族自治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則把昭君作為文化品牌,通過舉辦“昭君文化節(jié)”等活動來宣傳本土的悠久歷史與厚重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弘揚民族團結精神。這些舉措,可謂具有遠見卓識。
把昭君文化作為城市標志性文化載體,自然會激發(fā)人們回歸自然與體驗草原的愿望,希望到這里來游覽獵奇,投資興業(yè)。也會把昭君出塞之地的產品與綠色、環(huán)保、無污染等現(xiàn)代生活理念聯(lián)系起來,對它們產生信任。這些對于呼和浩特的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都是具有促進作用的。同時,昭君身上所體現(xiàn)的和諧、和解、和平、和睦的特質,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顧全大局、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面對困境毫不畏懼、追求創(chuàng)新、勇開新路的風范,超凡脫俗、追求完美、堅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對于培養(yǎng)、教育呼和浩特市民提高自身素質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燕翎
相關鏈接: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節(jié)源于民間的昭君廟會。
舉辦昭君文化節(jié)的創(chuàng)意形成于1998年。其理論基礎是: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聞名海內外,史書與名人名家多有記載及評論。呼和浩特市不僅是異地優(yōu)秀文化的流入區(qū),更是特色草原文化的輸出區(qū)。舉辦承載昭君文化精神的昭君文化節(jié),不僅可以把多元的世界文化吸引到草原,還使悠遠的草原文化跨越國度,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歷史事件廣為人知,它帶動的不僅僅是民族團結,更有邊疆與中原的交流與合作,這對當今鞏固和發(fā)展各族人民大團結,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xiàn)實意義。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業(yè)及品牌甚多,說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眾文化基礎。三、弘揚民族團結,促進西部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自1999年8月至今,昭君文化節(jié)已成功舉辦八屆。文化節(jié)集文化、經貿、旅游、理論研討為一體,主題鮮明,特點突出,內容豐富,具有開放性、群眾性、民族性。成為呼和浩特市參與中國西部大開發(fā),樹立和展示地方形象,加強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城市的形象名片。
昭君文化節(jié)推動了城市建設、文化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民族文化強市和民族文化強區(qū)的建設,對城市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文化事業(yè)的繁榮和第三產業(yè)、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城市建設和改造以及旅游商貿活動,提升了首府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地區(qū)文化;錘煉和培育了一支有影響力的文藝隊伍,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文化繁榮,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昭君文化節(jié)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日益顯現(xiàn)出重要的影響力。不僅展示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激揚了人氣,凝聚了民心,極大地提高了各族干部群眾“熱愛首府、建設首府、振興首府”的積極性,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