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君
文章不是無情物,光看不行,用眼睛看有時也許覺得不甚了了或平淡無奇,但朗讀卻不一樣,朗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它能調動學生積累生活,全身心感受品味語言文字、體察作者內心、觸動學生心靈。古人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至理名言,蘇東坡便有“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如”的名言,因而朗讀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傳授語文知識、促進智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幫助學生品味名篇佳作、培養(yǎng)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朗讀教學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可以讓學生在精神漫游的過程中盡情領略語文生活的精微與高妙,它是學生走進語文世界的通衢。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詞句,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達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目的。如果朗讀得好,還會觸摸到作者的脈搏,聽到作者的心聲;會發(fā)現作者正向你走來,或者你正向作者走去。這樣,讀者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覺得文章是那么的富有魅力。
朗讀這么重要,怎樣才能唱好“朗讀”這出重頭戲,營造出詩意的語文生活呢?
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美讀,感悟課文的美情美意;品讀,進一步體會作品的語言美;誦讀,全方位體會作品意境、風格和美感,并加強語言積累。多讀——會讀是關鍵。多讀是我國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經驗。通過多讀,學生才能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和獨立閱讀能力。教師的全部努力必有益于學生的讀,讀,有助于優(yōu)化語感,很多高深的內涵確確實實是讀出來、品出來的。朗讀,它牽引的是學生的眼、口、耳、心,它激發(fā)的是學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創(chuàng)造力,它可以讓學生走進文本、靠近作者,在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中,享受沒有任何干擾與預設的詩意爛漫的語文生活。沒有讀,就沒有學生的“悟”,沒有“悟”便沒有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會讀,就是要掌握讀的原則和方法。原則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無論是課內課外的東西,先不要提讀的具體要求,也不求其有多少理解,先拿來讀了再說。而讀書的方法有許多,這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采用,可以是“細吟慢讀”或“高聲朗讀”或“讀給人聽”等。不過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這么幾點:
首先,要指導學生處理好停頓和重讀。朗讀中的停頓本身雖不是聲音,但它是有聲語言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朗讀者思想感情的延伸和繼續(xù)。它既能顯示語法結構的特點,又能鮮明地突出某種思想感情,為了更準確地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必須做到停頓和重讀相結合,重讀那些在文章中起重要作用的詞和短語。例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開頭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再來”,“再青”,“再開”,這些詞語在文中都通過重讀被強調出來,突出它們所表現的事物的可重復性?!耙蝗ゲ粡头怠币仓刈x,與上句“再來”“再青”“再開”形成對比,以突出時間的“匆匆”。
其次,朗讀時要指導學生把握住朗讀速度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朗讀的速度和語調的抑揚,要由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來決定,要適應事物發(fā)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狀態(tài)。準確地把握朗讀速度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能使語意表達得更加順暢、明晰、突出。例如在教讀老舍的《我的母親》時,在讀文中通過對往事的追憶來表現母子之間真摯深沉的感情時,應適當讀得慢些,語調低沉些,若讀得太快,語調高亢,就會沖淡這份濃重的感情。但在同一篇詩文的朗讀中,語速要隨著作品的情感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一味地快,或一味地慢,都不能準確地再現作品的情感內容。
再者,朗讀時要引導學生作“感情投入”。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說明了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都是有感而發(fā)的。朗讀者要在朗讀過程中準確地傳達作者的心聲,就必須“披文而入情”,深入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根據作品的內容,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朗讀時不但要讀出聲,尤其要讀出情,以情動人。例如在教《琵琶行》時,要求朗讀能把聽者帶入某種情境。當讀到“潯陽江頭夜送客時”,語速輕緩,隨作者一同置身于悲涼的氛圍中。爾后讀到“江心聆聽琵琶聲”時隨作者一同置身于音樂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去,為琵琶女的命運而悲哀、掉淚,而一讀到“江州司馬青衫濕”時,也會隨之潸然淚下。當然指導學生朗讀,還要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而指導學生做到語言清晰、準確,重音突出,停頓恰當,語調抑揚頓挫,語速快慢適中,語氣剛柔相濟,語意褒貶分明是最基本的要求,讓學生懂得,通過朗讀,讓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時流入聽者的心田,激蕩他們的胸懷,陶冶他們的情操。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生動的美感愉快中獲得知識,鍛煉能力。
朗讀還能讓我們體味作品的意境。一般的說,古詩文辭意典雅,富有音樂美感。讀之,不僅能把朗讀者引入遼闊無際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品味其中的意蘊美,而且也能傳播出詩的境界,將聽者帶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情景中去。尤其是放開嗓子高聲朗誦,其聲韻鏗鏘,音律和諧,不僅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而且還能給人以高雅飄逸的美感。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痹姷囊饩呈诌|闊、雄渾,雖蒼茫,但不寂寥荒涼。讀者、聽者,我們能不隨著那高亢激昂的旋律,進入北國那畫一般的草原世界么?如果只停留在對字面意義的分析、講解上,就很難體會到這雄渾的意境。不僅古代詩文離不開朗讀,現代文同樣也離不開朗讀。朗讀《聽潮》是一種美的享受,用平穩(wěn)、舒緩的語調讀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靜、清麗、和平、愉悅的柔態(tài)美;用昂揚急速的語調讀出大海的憤怒,感受那鋪天蓋地、排山倒海、萬馬奔騰的雄壯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對大海的深情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愿望。
朗讀同時還可以增強讀者對文章的感情。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秀佳作,都需要反復朗讀。只有通過生動反復的朗讀,才會把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傳達出來。讀者也就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作者表達了一種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對這篇文章,要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作品里面作者感情的變化。如剛開始可以先朗讀“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沿著荷塘……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學生通過體會里面一些關鍵的詞和句子,會讀出一種低沉舒緩的語氣,同時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作品里面所抒發(fā)的是一種哀愁之情了,而后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學生會用一種喜悅、歡快的語氣來閱讀。學生很快被眼前迷人的景致陶醉,忘卻了世俗的煩惱。感情已由開始的淡淡的哀愁變成現在的淡淡的喜悅了。通過反復朗讀,他們體會了作者的感情變化。
朗讀確實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非加強朗讀不可,而且必須多讀。多讀,才能理解文意;多讀,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內容;多讀,才有益于寫作。我們必須重視它,把握好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葉圣陶語),讓他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它的能動作用,讓人們品嘗到詩意的語文生活。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濱海鎮(zhèn)橫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