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喬記
“學習,共產(chǎn)黨員終生不變的任務”
文/魏喬記
保定市市直機關第二干休所里綠樹成蔭,是一個幽雅靜謐的好去處。一百多位離退休的老同志們在這里安度晚年。
就在這個幽靜的院子里,在這群老同志們中間,有一個已經(jīng)堅持了20余年的學習小組。
據(jù)學習小組顧問楊輯伍同志 (保定市政府原副秘書長)計算,他們已經(jīng)活動了1000余次。
筆者對這個自發(fā)的老干部學習組織早有耳聞,并有些了解。對于他們能夠堅持學習20年不間斷,在充滿了敬仰的同時,也存有幾分 “好奇”心。為了“滿足”這份 “好奇”,兩次應邀參加了他們的學習,并進行了座談。
這個完全由離退休老干部組成的學習小組成立于1989年。當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jīng)進行到第10個年頭,正以洶涌澎湃的勢頭向深度和廣度快速發(fā)展。
這個干休所的離休干部,大都是在這10年間離開工作崗位的。這些老干部都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參加工作的,幾十年間一直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碌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們感到好像煥發(fā)了青春,積極投身到了改革開放的大潮當中。可是,正當他們激流勇進的時候,不饒人的歲月將他們帶到了甲子之年。雖然雄心未老,也只能按規(guī)定離開了工作崗位。
剛一下來,老同志們心里普遍有一種空落落甚至不知所措的感覺。盡管有些失落感,可是不少老同志還保持了一個好的習慣:讀書看報。
離休干部賈浩然同志 (1938年參加工作,離休前任保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在職時就養(yǎng)成了每天抽一些時間學習的好習慣,離休后也從不間斷。當時 《鄧小平文選》發(fā)行不久,他就認真學了起來。一天,他和同所的老干部李奔 (保定市商業(yè)局原局長)、何林 (1941年參加工作,保定市委黨校原副校長)、孫兢 (保定市黨史辦原副主任)聊天時,了解到大家都有學習的愿望,于是,就建議成立一個學習組織,幾個人一致表示贊同。說干就干,他們幾個分頭行動,游說動員老同志參加學習小組。很快,一個有十幾位老干部參加的學習小組就成立了。干休所領導非常支持,提供了一間房子做為學習室,還配備了沙發(fā)、茶幾和報架。不久,又不斷有老同志加入進來,成員很快就發(fā)展到40多人。隨著隊伍的擴大,他們給這個學習組織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學習委員會”,并推選賈浩然同志任主任,李奔、何林、朗太巖為副主任。隨著時光的推移,相繼有老同志故去,學習委員會至今已不足20人。他們覺得 “學習委員會”牌子太大了,就從2010年初開始,改稱 “學習小組”。
他們的學習方法是集中與分散相結(jié)合。集中學習討論時間是每周一的上午9點至11點,平時各自在家自學。至于學習內(nèi)容,由委員會根據(jù)國內(nèi)外的形勢和上級精神定。如:黨中央召開了重要會議,就學習中央文件、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精神;國內(nèi)外發(fā)生了重大事件,就學習有關報道;每逢重大紀念日和節(jié)日,如 “七一”、 “八一”、 “國慶節(jié)”等,安排相關的學習內(nèi)容或開展一些紀念活動。對于一些重要學習內(nèi)容,如黨的十六、十七大歷次會議精神、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他們都安排學習討論時間較長,力求加深理解。這些老同志們的學習態(tài)度非常認真。平時自學時有不少同志堅持做筆記,將學習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為了防止記憶力減退在集體學習發(fā)言時 “跑題”,有的老同志還列出發(fā)言提綱,甚至寫成 “發(fā)言稿”,到時借助放大鏡 “照本宣科”。這些老同志討論發(fā)言時那股精氣神,那種認真勁兒和高高的調(diào)門絕不亞于在課堂上朗朗讀書的小學生。
對于這個學習小組為什么能夠堅持20年而不懈這個問題,參加座談的老同志們并沒有總結(jié)出個一二三條,而是講述了一個個發(fā)生在他們當中的故事。
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賈浩然同志20年來費了不少心血。為了組織好學習討論他要先學一步,多學一點,然后提出學習內(nèi)容和計劃,分頭同幾位副主任商量確定后,再一家一戶地通知大家。這件事情放到一個年青力壯的同志身上似乎并非難事,可是對于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而言就并非易事了。就是這件事,這件并非上級分配而純屬自找的事情,這位老人一直堅持做了十幾年,直到自己年近90,已經(jīng)直不起腰來才交給了其他同志。2002年,干休所重新裝修了辦公室和閱覽室。施工過程中學習不能停呀!賈浩然就主動把集中學習討論的地點改到了自己家中。施工結(jié)束后粉刷的味道很重,加之他自己的行動已不太方便,小組的學習討論又在他家的客廳里堅持了四年之久。直至2006年,學習地點才搬回到閱覽室。
89歲的楊輯伍同志是學習小組的 “顧問”。這個 “顧問”可不是個虛銜。他不僅負責根據(jù)需要選擇學習材料,還經(jīng)常出謀劃策,做了不少的實際工作。幾年前,他因患病做了一次大手術,術后身體非常虛弱??墒?,只要情況允許,他就拄著拐杖來參加學習。
82歲的任秘宗同志 (1945年參加工作,離休前任市體委副主任),戰(zhàn)爭年代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腰腿落下了毛病,多年來腿腳一直不方便,嚴重時不能下床走路。2007年到醫(yī)院做了 “關節(jié)置換”手術后,經(jīng)過頑強鍛煉,雖然可以走路了,但已離不開雙拐。就這樣,每逢周一他仍然拄著雙拐,一步一步地挪到閱覽室參加學習。
如今堅持參加學習的老同志中,多數(shù)已經(jīng)年過80。坐輪椅、拄拐杖、靠家人攙扶接送的已達三分之一??墒浅藢嵲谏聿挥杉旱那闆r以外,他們?nèi)栽陬B強地堅持著。
87歲的孫兢同志,為了方便大家學習,自費訂了幾份報紙拿來供大家閱讀。在他的帶動下,又有幾位老同志把自費訂的報刊送來,供大家交換著看,到月底再拿回去。一次,市老干部局領導來所里檢查工作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回去后很快就研究決定,每年撥款1000元給老同志們訂閱報刊?,F(xiàn)在,閱覽室里的報紙、期刊已達30幾種,且內(nèi)容豐富、圖文并茂,老同志來讀書看報的積極性更高了。在堅持參加學習的同時,為了配合所里的工作和學習小組的活動,孫兢同志從1989年開始,主動承擔起辦墻報的任務。院子里共有大小五塊墻報,每周一期。從收集素材到書寫上墻,這樣的工作量對于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講,可真是不小。20年來,孫兢同志一直執(zhí)著地堅持著,從未間斷。即便是因住院輸液耽誤了,他也得抽空回來參加學習換墻報。至今,老孫同志辦的墻報已達1600余期。隨著年齡增長, “老花眼”的度數(shù)越來越高,老孫辦的墻報也在發(fā)生變化——字越寫越大。這種大字的墻報,已經(jīng)成為干休所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聽完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筆者心里豁然開朗。這些七八十歲的老同志之所以在離休之后仍然堅持學習,且20年來“雷打不動”,完全是一種出自內(nèi)心的自覺行動。支持這種自覺行動的動力,則是這些有著六七十年黨齡的老共產(chǎn)黨員們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培養(yǎng)樹立起來的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一種高度的責任感。賈浩然同志的一句話,就是對這種責任感的最好詮釋:“做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工作的任務會有變化,但學習的任務是終生不變的!”
許多人都對老干部自覺堅持學習這件事表示了不理解,認為他們既然已經(jīng)離開了工作崗位,學得再好也無用武之地了。學習小組的老同志們卻不這樣認為。副組長何林同志的一句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我們通過堅持學習,做到了耳聰、目明、心亮:耳聰——國內(nèi)外大事早知道;目明——是非界限分得清;心亮——與時俱進不落后?!?/p>
86歲的范永同志,講了他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一次,金融學校的學生到所里義務勞動,中間休息時提出想請老同志給講講國際形勢。午飯前所里通知,請他下午4點給同學們講課。正好,當天上午學習小組的活動內(nèi)容就是討論國際形勢,他抓緊把大家的發(fā)言整理了一下,列了個提綱。沒想到下午講課的效果很好,同學們一致反映說: “這個老同志不光是有熱情,而且確實有水平!”不久,同學們又請他到學校去,給全年級的師生講課。其它年級的許多同學得到消息后,也主動來聽課,把一個大會議室擠得滿滿的。學校的書記聽完老范的課非常動情地感謝道:光憑您老這點精神,就夠我們學習一輩子了!后來范永同志又應邀多次到學校和社區(qū)去講形勢、講傳統(tǒng)、講黨的方針政策,深受歡迎?;貞浧疬@些經(jīng)歷,范永同志深有感觸地說: “如果沒有在學習小組打下的基礎,那是肯定不敢去講,也講不好的?。 ?/p>
如今,學習小組中的何林,孫兢、袁甫、張卓俟、張響濤等同志也擔任了義務宣講員、輔導員,經(jīng)常到學校、社區(qū)去講課。許多聽過他們講課的同志,由衷地感嘆:別看這些老頭老太太離休多年了,思想水平還是不低呀!
80歲的田炳新是學習小組里為數(shù)不多的女同志之一。在談到堅持學習的體會時她是這樣說的:“堅持學習是我們保持晚節(jié)、發(fā)揮余熱的需要?!彼屠习?(也是一位離休干部,2009年去世)前幾年每年都要回老家 (定州市東城鄉(xiāng)趙莊村)住上一陣子。他們了解到村子里有些孩子因家庭有特殊困難,上不起大學時,就決定給予資助。他們資助的第一個學生叫趙豐,那年兄弟倆都考上了大學,可是他們家的經(jīng)濟狀況只能供得起一個。于是,田炳新老兩口決定為考上了重慶理工大學的趙豐資助每年5500元學費。小趙豐在兩位老人的幫助鼓勵下學習非常用功,已經(jīng)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們資助的第二個孩子叫岳龍飛。這個孩子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是位殘疾人,根本就無力供他上大學。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田炳新夫婦毅然決定每年出資3000元供他上大學。今年,岳龍飛也已經(jīng)畢業(yè),分配到廊坊市工作。從此,他家的經(jīng)濟狀況也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田炳新同志非常熱心社區(qū)工作,經(jīng)常應邀到社區(qū)講傳統(tǒng)。她是安新縣人,她講的當年“雁翎隊”打鬼子的故事,就很受歡迎。
這些老同志堅持學習的另一點收獲,就是他們手中的筆桿子“寶刀不老”。他們根據(jù)學習體會撰寫的稿件經(jīng)常在報刊上發(fā)表。張響濤寫的《充分開發(fā)利用老年人的余熱資源》一文在《保定晚報》和《夕陽周訊》發(fā)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何林寫的學習科學發(fā)展觀的體會文章,獲得了北市區(qū)政府頒發(fā)的二等獎;范永關于加強黨建工作的建議信,得到了國務院信訪辦的肯定?!?/p>
他們的心同黨和國家始終是相通的。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的反應相當迅速。每當?shù)卣?、水災、冰災等自然災害發(fā)生,往往是上級賑災的通知還未到,這些老同志們就開始行動了。
無疑,這些老共產(chǎn)黨員們旺盛的活力,得益于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20年來,這個學習小組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97年,中共保定市委宣傳部授予他們 “基層先進學習組織”稱號。
在黨中央關于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號召鼓舞下,他們的學習熱情更高了。讓我們向這些孜孜不倦地學習、默默奉獻余熱的老共產(chǎn)黨員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