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將星
(暨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廣東廣州 510632)
高等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張將星
(暨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廣東廣州 510632)
本文從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出發(f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社會心理、文化傳統(tǒng)和教學管理多角度的反思,提出了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以此探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瓶頸,為實現(xiàn)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提供參考。
大學生 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各種社會矛盾和價值沖突凸顯。在校大學生作為當代最有活力的群體在面對社會壓力和價值選擇時,容易產生偏激行為,滋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在中國大陸,很多高校都陸續(xù)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人專職負責這項工作。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泛開展的同時,存在著一些現(xiàn)實問題妨礙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如何認識這些現(xiàn)象,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fā)展瓶頸,是廣大高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建議,供廣大學者和實踐者參考。
廣東省教育廳正廳級巡視員李小魯同志2009年5月12日在2009年廣東省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截止2008年12月,廣東高校全日制的研究生、本??粕倲?shù)已達到了127.5萬,全省65%的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89%的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目前全省高校專職從事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師約280人,兼職教師500人。專兼職人員與專職機構通過提供心理咨詢、心理測量等方式方法和途徑全面提供心理服務。2008年在全省89%以上的高校新生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普查活動,87%的高校通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書信、咨詢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等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盡管全省高校都在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但是2003至2009年3月廣東高校仍然發(fā)生了學校一般心理問題自殺身亡事件共101例。①李小魯:《2009年廣東省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2009年5月12日。雖然這些都是個體行為,但是仍然顯示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根據(jù)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集中在適應性問題(包括對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不適應,生活上的不適應,學習上的不適應)、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及性意識困擾問題、情緒問題(包括抑郁、焦慮、情緒失衡)、學業(yè)問題(包括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學習動機功利化等)及就業(yè)和發(fā)展問題等六個方面。據(jù)統(tǒng)計表明,以上六個方面的問題占全部心理問題的92.5%,成為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誘因。全省各高校針對這些常見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學生對這些教育工作的滿意度不高。
根據(jù)廣東省教育廳《新時期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研究》文獻資料顯示,2004年至2006年,大學生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可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2005和2006年大學生對其所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滿意程度比2004年有顯著的提高,但整體數(shù)值偏小。比較滿意度有較大幅度提升,同時不太滿意度和很不滿意度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可見廣東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步取得成效。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評價整體水平偏低。
表1 2004至2006年廣東省大學生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滿意程度(單位:%)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一邊是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視,積極開展各項心理教育工作,一邊是學生對這些教育工作的滿意度不高。現(xiàn)實的困境不禁讓我們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收效卻不盡如人意呢?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什么問題或者是什么因素導致教育結果不甚顯著呢?哪些因素成為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fā)展瓶頸?這些問題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希望通過對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開展的癥結。
目前,各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各類心理活動、開設心理課程(包括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等。在開展這些多樣形式的心理教育時,雖立意良好,但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測量中主要使用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兩種測量量表,標準化的量表在使用中存在信息失真的問題,非標準化的量表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容易產生誤導
目前,國內高校盛行的心理測量有兩類,一類為大范圍了解或者篩查某一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目前絕大部分的大陸高校,包括部分港澳高校都對在校生進行此類心理測量。另一類為個體了解自我心理特征的心理測量。就量表的形式而言,第一類測試中使用的量表為標準化量表;第二類測試則有時使用標準化量表,有時使用非標準化量表。標準化量表使用的前提是基于參測者自覺自愿真實作答的原則。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測量過程中,卻有大多數(shù)被試者非本意參與,隱瞞或者亂填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從而使測量信息失真。同時,標準化量表將被試者的心理狀況按級分類并不合理。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費希納、比奈和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已論證了對意識經驗和可觀測行為進行量化測量的合理性。①劉武、裴登峰:《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與現(xiàn)代定量心理學的測量方法論評述》,《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168-171頁。但心理測量具有其獨特型,這種測試的結果沒有絕對的零點,而只是一個連續(xù)的行為序列,其結果是被測者在大多數(shù)人群中的某種行為或心理的相對位置。于是在標準化心理測試中,常將疾病診斷問題型的某個標準作為“常?!?,在此基礎上將被試心理狀況進行分級,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在實際運用中,非標準化量表容易誤導學生。由于這類測試在內容上新穎、好玩,迎合了學生的獵奇心理,而且此類測試多為網絡版本,容易操作,從而獲得學生的青睞。但此類測試缺乏應有的科學嚴謹性,往往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學生做的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2.學生和家長對心理危機干預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多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延誤了就醫(yī)時機,心理咨詢師和學校管理者處理問題時的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針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shù)男睦碓?,使之盡快擺脫困難的行為。在高校中,這項活動主要針對的是有自殺傾向或行為的學生,以及有突發(fā)性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類疾病的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兩類問題。一為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度不高,而導致心理危機干預起到反向效果。有些學生及家長并不承認或者不肯正視學生存在的精神類或心理類疾病,而不愿意配合學校安置學生及早送醫(yī)治療。更有甚者,將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責任全部推給學校,不但使相關處理人員受到心理傷害,而且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另一種情況是危機處理人員本身處理方式有問題,心理咨詢的初始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清楚自我。然而部分咨詢師偏好用使用臨床診斷術語給受訪者下定義、做診斷,導致受訪者“自我印證”,進而加重了自我束縛導致學生心理問題加重。另外,在處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有時為了更少地承擔責任或壓力,對學生問題的跟進和處理中相互推諉,從而出現(xiàn)相關部門認識不同不能達成一致處理方式的情況,其結果就是延誤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
3.學生忽視心理健康咨詢教育的作用,對心理咨詢活動和心理咨詢課程工具化傾向嚴重,高校心理咨詢課程效果不顯著
在高校實踐中,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往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和理解,這固然有心理咨詢工作方式方法的問題,學生對心理咨詢作用沒有形成正確的理解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學生希望心理咨詢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即時性效果,如果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則說明心理咨詢是無效的。在這樣的認識條件下,心理健康面對學生的諸多問題時,并沒有起到“馬良神筆”的作用,導致學校、社會及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整體喪失信心。除此之外,心理咨詢還成為部分學生學習倦怠的借口。如未能按時完成學業(yè)或者某些違紀學生甚至通過“我正在接受或者我想要接受心理咨詢”的方法來獲得同情和回旋余地,進而達到推遲畢業(yè),減輕懲罰的目的??梢姡盐招睦碜稍兊姆绞胶瓦m用度非常重要,過度強化或重視不夠都可能扼殺心理咨詢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開設的心理保健課程并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導致學生將心理課程作為拿學分和高成績的捷徑,這和開設心理課程的預期目的即教育學生“自愛、自重、自珍”背道而馳。經我們用scl-90量表對83名男生和87名女生在心理保健課程前后的心里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男生在前測和后測的結果中均無顯著性差異,而女生除恐怖因子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因子前測和后測的結果亦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這些問題,有學者指出:“觀念的陳舊、保守和認識上的誤區(q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突出的首要原因”。①劉玉杰、艾小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異化與歸因》,《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90頁。筆者在分析這些問題時發(fā)現(xiàn),除了上述原因,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因素和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誤解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負面的影響。
表2 男生和女生分別在SCL-90量表前后測的比較
1.傳統(tǒng)文化中諱疾避醫(yī)的文化心理使心理健康咨詢成為諱莫如深的話題,面對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多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
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雖使我們受益匪淺,但傳統(tǒng)文化的缺陷和糟粕往往造成消極的影響。尤其是在談起心理疾病時,學生多采取避諱的態(tài)度,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受到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重血緣和家族的傳統(tǒng)使中國人形成了崇拜祖先、厚古薄今和因循守舊的性格;同時,由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大一統(tǒng)心理和去個性化心理是崇尚群體、否定個人,提倡和諧、反對競爭,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對個人利益加以全盤否定,導致了在中國人中特有的“講面子”的虛偽風尚和陋習。這是心理健康教育難以獲得國民正確認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受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影響,而很難坦然接受心理咨詢。比如溫州大學調查結果顯示,1580名學生中,在回答當自己、朋友、陌生人遇到心理問題時的做法時,對“自己求助心理咨詢”、“建議好友求助心理咨詢”、“贊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詢”的肯定回答率分別是6.8%、19.5%、78.4%;否定回答率分別是31.1%、26.9%、3.6%。②賴麗妍:《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現(xiàn)狀的調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雖大部分學生贊成其他人進行心理咨詢,但自己不太愿意主動進行心理咨詢,也不太鼓勵自己的朋友主動咨詢。這一矛盾不僅反映了學生內心對心理咨詢的趨避態(tài)度,更明顯地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心理對當代大學生的束縛。當自己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是“家丑不可外揚”,而當與己無關的個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則可以選擇“找人傾訴”。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因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在許多高校中成為了一種行政性工作,常常會存在形式大于內容,同時還得不到相關領導重視的問題。
2.受傳統(tǒng)經濟思維的影響,就醫(yī)者往往追求心理干預的即時性效果,這與心理干預過程本質上重在長期轉變的遲效性相矛盾
中國的文化是以農耕為基礎的文化,其經濟也是以農耕為基礎的經濟。在靠天吃飯的日子里,人們出于對于自然界細微觀察而形成了微觀的、細致的行為和思維,很少有宏觀的展望和預見。“短、平、快”是中國人傳統(tǒng)經濟心理的概括。正因為中國人于急功近利、短視的經濟心理的影響,在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干預時,很多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維持孩子的現(xiàn)狀或者“恢復原狀”,而不愿意積極面對問題,以危機為轉機,幫助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乃至于自己一起成長。心理上的真正成長需要參與者的勇氣和決心,更需要多方的理解和支持,心理輔導的過程是漫長的心理治療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咨詢的這一特點不但難以得到學生和家長的理解、付出 ,而且難以得到高校其他同事的認同。我們應該如何評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這是一個在傳統(tǒng)經濟心理影響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3.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性價值觀,忽視個體性特征,個體泯滅在整體之中,“自我”得不到彰顯
中國古代社會關于個人與整體的關系主要特點之一就是等級化的整體主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人群的整體大致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家庭、宗族、民族或國家。個人與個人之間視其關系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則,在封建等級社會中,并沒有真正的個人平等,到處充滿了單方面的依附關系。個人與社會不是直接發(fā)生關系,而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中間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關系。中國的倫理制度的實質是一種“無我”的倫理。在中國的倫理制度中,“我”是被忽略的對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類似的思想都要求“愛人”,卻未曾提醒“愛我”?!拔摇币鹬亍⒄疹欓L輩,“我”要撫養(yǎng)、照顧晚輩。甚至愛惜身體都是因為“身體發(fā)膚乃父母所賜”才不可或損?!拔摇钡纳钍菬o我的生活,“我”是為適應他人而活。即使在所謂的“愛己愛人”的宣傳中,也是強調“愛己但更要愛人”,一個人如果在愛己和愛人之間選擇了前者是要受到社會譴責的。在這樣的傳統(tǒng)倫理心理的影響之下,關注自我保健的心理健康教育難獲重視也在情理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這里扮演的角色是滅火器,是不得不服食的苦藥。即使吃了這劑“藥水”,目的也是為了繼續(xù)“無我”地付出和生活。
4.學校管理者過分關注大學“求真”的科學探索功能,忽視對學生個體“求善”的培養(yǎng),大學人文關懷缺失
除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心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還有其他的因素也導致了異化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學管理者對大學理念的定位——重“求真”而輕“求善”,導致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視。古代中國的大學以太學和國子監(jiān)等形式為載體,崇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F(xiàn)代大學始于中世紀的教會學校,以“求真”的科學研究為大學之道。中國的現(xiàn)代大學在近三十年里迅速發(fā)展并為社會的進步培養(yǎng)了大批高等人才。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中國大學更加強調“求真”,并因強調“求真”而弱化了“求善”。故而作為促進個體和社會“求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盡管國家及地方的教育部門多次下發(f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但該項工作在許多高校的具體實施中仍然是重視不足。社會對大學生的第一期望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創(chuàng)造價值。而對于一個創(chuàng)造者來說,心理健康不是必需品,只是在身心“生病”時需要的一劑解藥。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形式,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測量、心理課程和心理活動都是以個體的為主,以提高個體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能力為宗旨,并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不僅包括個體認識,還包括社會認識,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如何消除這些負面影響?如何將消極影響轉化為積極引導?高校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些問題需要廣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思廣益,不斷探索。筆者從自身的工作實踐出發(fā),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尊重傳統(tǒng)、放眼世界”的發(fā)展理念
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人的心理素質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在堅持尊重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同時借鑒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大學管理者到當代大學生都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明確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處的環(huán)境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立足國際化的視野,更清晰地看到,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從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較為成熟的國家借鑒經驗,以國際的標準發(fā)展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使我們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取得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突破性進展。
2.以學生為本,正確引導大學生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凸顯,社會壓力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大,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最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影響。因此,如何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fā)青年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都有決定性的意義。這種情懷和力量有時可以是建設性的,有時也可以是破壞性的。破壞可以重建社會,但是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未來。所以必須將這種力量變成建設性的力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應當擔當起這份重任,讓數(shù)量眾多而潛力巨大的學生們能夠在社會改革的洪流中不至于迷失自己,讓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們從心底愿意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3.秉持“求真、務實”的工作精神,研制科學合理的心理測量體系
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傳統(tǒng)的心理測量量表已經不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需求,這就促使我們進一步研究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研制出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特點的動態(tài)生成、可網絡測量的量表系統(tǒng)。提高教育測量量表體系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和變化,及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同時,要對心理咨詢的作用有更清醒的認識和定位——心理咨詢雖是一條有效的心理干預路徑,但絕非唯一途徑,更不是完美無缺的系統(tǒng),其有效性還需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和實踐的不斷完善。心理健康咨詢可以幫助受訪者成長,但絕不能替代成長中需要面對的責任和痛苦。高校應該舉辦有時代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鼓勵以學生主導的教育方式為主,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和理解課程和活動的應有之義,踴躍地、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去。
4.加強相關人文社會學科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人文關懷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中廣泛開設哲學、歷史等人文類社會科學課程。首先,這些學科本身與心理學的發(fā)展都非常緊密,可以加深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哲學是心理學學科之父,心理學來自哲學,兩者之間很深的學科交叉和關聯(lián)。而歷史學可以幫助學生清楚歷史發(fā)展軌跡,了解個體與歷史的辯證關系。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層的理解,對其科學性和必要性有更充分的認知。其次,這些學科為學生的自我認知提供基礎。哲學,尤其是科學的馬列主義哲學可以賦予學生一個有效的工具,幫助其科學定位自我在歷史中的角色和作用。而哲學、歷史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學會揚棄傳統(tǒng),可以讓學生學會真實而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和自我,進而正確理解和定位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
Problem s and Suggestion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Jiangxing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analyz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conduction and reflecting on social psychology,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eachingmanagement ofmulti-angle.Suggestion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d been made.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and 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本文為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積極心理要素的調查研究”(09JGXM-MS08)、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當代大學生心理調節(jié)調查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調節(jié)能力調查”(2009CZ006)的研究成果。
張將星,暨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從事大學生心理與教育研究。
B844.2
A
1008-7672(2011)03-0102-07
亞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