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霞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地域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一泓清泉,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師生最熟知的地域文化,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找準契合點,適時地開展語文學習活動。
面對熟悉的家鄉(xiāng),有的學生也許未能領略家鄉(xiāng)美在何處。介紹地域文化就能激發(fā)學生對本鄉(xiāng)本土自然人文的熱愛之情,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努力了解本地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風土人情等,并學會思考和表達。
課文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記敘的是一個感人的地域文化故事?!耙荒暌欢鹊臐娝?jié)”,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教師應該采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快樂。在這篇課文中就涉及到民族、節(jié)日、風俗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師搜集、查找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傣族的節(jié)日和民間習俗。再如教《廣玉蘭》一文,在學生了解了廣玉蘭樹、花的特點及寫法之后,再引導學生了解廣玉蘭是我們南通市的市樹,課后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路邊的廣玉蘭樹。進而可以引領介紹學生認識菊花,因為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季南通的菊花展覽都會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云集南通,為一年一度的“港口經濟貿易洽談會”增色不少,博得中外來賓的贊賞,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接受家鄉(xiāng)南通的地域文化熏陶,學生自然感到無比自豪。
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閱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閱讀視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而有效的拓展延伸要立足文本,然后對教學內容作有益的補充。這樣做可以增強教材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風俗特點,傳承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
如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時,筆者還播放了一段南通市海安縣花鼓的表演視頻,讓學生享受了一次視覺盛宴,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海安花鼓的由來、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等,學生真切感受到地域文化竟如此燦爛輝煌!
再如在學習《月光啟蒙》后,筆者要求學生搜集童謠,我則用方言給學生念了一首在家鄉(xiāng)流傳甚廣的童謠:“一人巷,二溝頭,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橋,陸洪閘,七佛殿,八里廟,九華山,十里坊。”方言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學生頭腦中很快會浮現(xiàn)出電視臺地方欄目中常出現(xiàn)的孩童們嬉戲的場景,課堂洋溢著快活的氣氛。同學們回家后立即上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還向老人了解童謠中的地名分別位于南通的哪個地方。家長們也幫助學生搜集了許多富含本土文化的童謠,如“炒蠶豆,炒豌豆,噼里啪啦翻跟頭”等。交流的時候,同學樂此不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陳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