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小船呀輕搖,楊柳呀風里顛搖;荷葉呀翠蓋,荷花呀人樣嬌嬈……”一首悠揚動聽的《采蓮曲》讓我認識了蓮。
也曾經(jīng)在一些文章或詩歌里領略過蓮的風采。最初接觸到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樣的詩句,后來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對蓮的感覺遂由喜愛變成渴慕,愈來愈想尋覓它的芳蹤。
終于見到了滿池的荷!然而卻是一池殘荷,目之所及是一片枯敗的景象,荷葉歪歪地互相依偎著,像是從戰(zhàn)場上退下來的殘兵弱將,沒有一點精氣神兒。荷葉之間零星地點綴著幾朵兀自開著的荷花,其中幾朵荷花的花瓣也已經(jīng)凋謝得差不多了。沒有見到詩句中“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美景,更沒有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氣勢。我大失所望,于是想要離開,然而眼角的最后一瞥讓我留了下來。
原來,這是個豐收后的池塘,蓮蓬已被人摘走了,大多數(shù)的藕也被人挖了去,池塘差不多已經(jīng)干涸了,塘里的淤泥大部分露出水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水泡。偶爾幾只青蛙跳在荷葉上,因荷葉已沒有氣力來支撐它,青蛙身子猛的歪了一下,便從荷葉上翻滾下去,一頭栽進了泥里,荷葉隨即也歪在了水中。
蓮有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性,然而在缺水斷根的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卻仍然能夠頑強生長,不得不讓我對它肅然起敬。
迎著落日余暉,我站在池塘邊遠眺,一池可愛的蓮,細望之下竟還有幾個花苞呢!它們是不是見到我這個遠方的客人害羞得躲藏起來了?不然為何它們臉上泛著紅暈?此時一陣微風吹過,原本靜止不動的荷花,隨即似舞者跳起了華爾茲,像在歡迎我的到來。陽光下,它們用生命在舞蹈,怪不得齊白石先生在看完滿池殘荷以后曾說,“笑語牡丹無后福,收場還不到秋風”。此刻的我已經(jīng)融入眼前的美景中了,一朵蓮花已經(jīng)慢慢地在我心底盛開。
此后也曾見過盛放的滿池蓮花,但是卻沒有了看殘荷時的那般感受。只是覺得盛放的荷美,但說不出它美在何處。
面對滿池的殘荷,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明白了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
推薦理由
作者選擇殘荷作為寫作對象,角度新穎。殘缺的事物大都是與繁華作對照才留給人們哀嘆的,然而本文的立意相反。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既表現(xiàn)了同于一般人的普通的審美心理,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獨特的審美視角?!霸瓉?,這是個豐收后的池塘”。“豐收”總是和“喜悅”相關的,何況這秋后的荷塘自有一番景致。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表現(xiàn)蓮“在缺水斷根的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卻仍然能夠頑強生長”的超凡品性。這樣就完全“揚”上去了。然后作者又用散文詩一樣的語言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對眼前的“落日余暉”下的美景進行再度描繪,突出了“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的主題,照應題目,結構精巧,立意新穎。
【指導并置評:楊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