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11—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2011-11-21 16:53:29張宇燕徐秀軍
    當代世界 2011年12期
    關鍵詞:經濟體債務經濟

    ■ 張宇燕 徐秀軍/文

    2011—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 張宇燕 徐秀軍/文

    走出衰退的世界經濟在2011年仍處于復蘇階段。早先給出較為樂觀預測的機構,近期紛紛下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2011年9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1年全球產出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將達到78.85萬億國際美元,比上年增加4.47萬億國際美元,實際增長率為4.0%,比該組織2011年4月的預測結果下調0.4個百分點;按市場匯率計算的GDP將突破70.01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7.10萬億美元,但實際增長率也相應地從3.5%下調至3.0%,下調0.5個百分點。2010年12月高盛集團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6%,而在2011年8月的報告中,高盛將這一數(shù)據(jù)下調0.5個百分點至4.0%。

    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九個特征

    總體來看,2011年的世界經濟形勢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九個特征。

    一、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發(fā)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

    無論是發(fā)達經濟體,還是新興與發(fā)展中經濟體,2011年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xiàn)放緩態(tài)勢,尤其是發(fā)達經濟體明顯展現(xiàn)出復蘇動力不足。根據(jù)IMF預測數(shù)據(jù),按PPP計算,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4.0%,比上一年下降1.1個百分點,其中發(fā)達經濟體總體上下降1.5個百分點至1.6%,而七國集團(G7)更是下降1.6個百分點至1.3%。從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經濟衰退的風險不斷加大。2011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僅為0.4%,明顯表現(xiàn)出經濟復蘇過程中二次探底的壓力。盡管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出現(xiàn)反彈,上升了0.6個百分點,但從個人消費、企業(yè)投資和政府支出及外部需求的貢獻等方面來看,美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增長的內生性亦受到一定損害。歐洲經濟在經過2010年的平衡復蘇后,2011年經濟增長出現(xiàn)較大波動。歐洲央行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歐洲經濟總體表現(xiàn)出良好的增長態(tài)勢,經濟增速達到2.4%,但在第二季度出現(xiàn)大幅下滑,歐盟與歐元區(qū)經濟增速分別降至1.7%和1.6%。其中,歐洲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和英國第二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由上一季度的4.6%、2.2%和1.6%下降至2.8%、1.7%和0.6%;2011年前兩個季度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經濟增長率均低于1%;2011年上半年希臘和葡萄牙經濟均為負增長。2011年日本經濟遭遇了金融危機之后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經濟頻現(xiàn)萎縮跡象。根據(jù)日本內閣府9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經季節(jié)調整后GDP增長率比上一季度縮減0.5個百分點,換算為年增長率為-2.1%,已連續(xù)三個季度出現(xiàn)負增長。受“3·11”日本東北部大地震、全球經濟放緩及日元持續(xù)升值等因素的影響,2011年日本經濟大大低于預期水平。此外,由于持續(xù)的高失業(yè)率,無就業(yè)的復蘇成為發(fā)達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特征。2011年10月,美國經季節(jié)調整的失業(yè)率依然維持在9%;截至2011年8月,歐元區(qū)失業(yè)率連續(xù)9個月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25歲以下青年失業(yè)率高達21%,其中2011年7月西班牙年輕人失業(yè)率更是高達46.2%。

    二、新興經濟體增長態(tài)勢良好,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但經濟運行表現(xiàn)各異

    2011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仍保持快速增長態(tài)勢。根據(jù)IMF預測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新興與發(fā)展中經濟體產出增長率為6.4%,與2010年相比下降0.9個百分點,仍遠高于發(fā)達經濟體;按經濟總量來看,2011年新興與發(fā)展中經濟體以PPP和市場匯率計算的GDP將分別達到38.63萬億國際美元和25.10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分別占到49.0%和35.9%,分別比2010年提高1.1和1.6個百分點。分區(qū)域來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表現(xiàn)各不相同。其中,亞洲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運行表現(xiàn)最好,預計2011年增長率為8.2%;中東歐地區(qū)、獨聯(lián)體國家、拉美加勒比地區(qū)、中東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別為4.3%、4.6%、4.5%、4.0%和5.2%。同時,主要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運行表現(xiàn)也存在一定差異。2011年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拖累,巴西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巴西國家地理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上半年其GDP僅增長3.6%。2011年8月巴西政府將2011年GDP增長率由此前預期的4%下調至3.7%,IMF也于9月將巴西經濟增長率從4.1%下調至3.8%。2011年印度經濟呈現(xiàn)明顯放緩跡象。印度中央統(tǒng)計局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印度以要素成本計算的不變價GDP同比增長7.7%,增幅比上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2011年俄羅斯宏觀經濟形勢總體向好,延續(xù)恢復性增長趨勢。根據(jù)俄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上半年GDP增長率達到3.9%,與2010年同期4.3%的水平相比略有下降;2011年下半年,受債務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特別是原油價格從高位下滑,再加上國內缺乏新的增長點,俄羅斯經濟增長將會略有放慢。2011年中國經濟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9%。2011年經濟增速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之外,還包括為控制通貨膨脹,特別是房地產價格上漲而采取的貨幣緊縮政策。

    三、發(fā)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擴散和蔓延,經濟下行的風險進一步加劇

    2011年以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升級。從政府公共債務與GDP之比來看,歐洲整體上已達到80%以上,其中希臘、意大利、比利時、愛爾蘭和葡萄牙均接近或超過100%,并可能引發(fā)新一輪銀行危機。和歐洲相比,美國的情況似乎更糟。截至2011年6月,美國聯(lián)邦政府債務余額達到了14.34萬億美元,占GDP的比例約為95.6%。為此,美國國內兩黨之間圍繞債務上限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標準普爾將美國長期國債信用評級從最高級“AAA”下調至“AA+”級。日本是發(fā)達經濟體中債務負擔最重的國家,截至2011年6月,日本中央政府債務余額總計高達943.81萬億日元(約合12.3萬億美元),是日本GDP的兩倍多,標準普爾于2011年1月和8月先后兩次下調日本國債信用評級至Aa3。

    發(fā)達國家的債務危機已經注定成為2011年的一個關鍵詞并給世界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但面對主權債務危機,目前歐美日等國仍有諸多可能的應對途徑。其一,由于美國和歐洲的主權債務都是以其主權貨幣方式存在的,而這兩種貨幣又都是國際關鍵貨幣,至少從理論上講,這意味著美聯(lián)儲和歐洲央行可以通過發(fā)揮國際最終貸款人之功能進行自我救贖。其二,盡管歐元體制目前還無法像美聯(lián)儲那樣行事,但對歐洲而言,通過立法改變其央行的行事準則,讓其既承擔穩(wěn)定價格,又承擔促進經濟增長,還進行金融監(jiān)管的職責,也是消弭主權債務危機的一條出路。其三,歐元區(qū)主導國家可以利用這次債務危機,通過救助重債國來開列出條件,從而推動實現(xiàn),至少是部分實現(xiàn)財政一體化目標。其四,用通貨膨脹稀釋主權債務。至于選擇何種途徑來化解債務危機,則主要取決于政治上的可行性。在最壞局面出現(xiàn)之前,歐洲的政治家們應該能找到緩解債務危機的妥協(xié)方案。盡管發(fā)達世界正在經歷的債務危機并不比曾經經歷過的危機更危險,同時也存在一些解救的出路,但債務危機的惡化降低了消費者與投資者信心,增加了發(fā)達國家自身乃至全球經濟健康平穩(wěn)運行的風險。

    四、發(fā)達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空間日益縮小,控制經濟下行風險、鞏固復蘇成果越發(fā)困難

    為應對金融危機,主要發(fā)達經濟體政府把私人部門的債務逐步轉化為政府債務,如今,沉重的國債負擔大大壓縮了繼續(xù)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2008年9月以來,美國政府先后推出五輪大規(guī)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并持續(xù)推行減稅政策,使得美國政府的債務不斷增加。2010財政年度,美國財政赤字決算對GDP的比例達到-8.9%,預計在2011財政年度將達到-10.9%,從而突破2009年-10.1%,再次創(chuàng)下了美國在和平時期的最高水平。2010年歐元區(qū)財政收支余額對GDP的比例達到-6.0%,其中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別為-32.4%、-10.4%、-9.3%和-9.2%。2011年歐元區(qū)各國制定了財政鞏固計劃,預計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對GDP的比例會有所下降,但高額的政府債務成為有效運用財政政策的掣肘。在震災之后,日本政府延續(xù)此前推行的刺激財政政策。2011年4月和7月,日本政府先后通過了兩筆共計6萬億日元的追加預算,占日本GDP的1.25%。兩次追加預算主要以調整現(xiàn)有支出和使用結余資金為主,但繼續(xù)出臺的追加預算將面臨更多挑戰(zhàn),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資金來源。根據(jù)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數(shù)據(jù),2010年日本的債務余額占GDP比已經達到了225.8%,繼續(xù)發(fā)債為財政擴張融資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見,當前主要發(fā)達國家面臨非常沉重的財政壓力,難以進一步挖掘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與此同時,目前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已將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這也使得貨幣政策的空間受到擠壓。金融危機后,美歐日等發(fā)達經濟體均大幅下調了基準利率。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2007年8月的5.25%逐漸降至2008年12月的0.25%,目前仍然維持在這一水平。歐洲央行在連續(xù)四個月將基準利率維持在1.5%后,于2011年11月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25%的較低水平。同期德國政府發(fā)行的38億歐元半年期國債利率僅為0.08%,創(chuàng)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遠低于一個月前發(fā)售的同類產品0.291%的利息。截至2011年10月,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仍維持在0—0.1%的歷史最低水平。由于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利率水平均下降并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為鞏固復蘇成果而進一步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空間非常有限。

    五、全球貿易增速下滑,持續(xù)增長的基礎仍不穩(wěn)固,貿易失衡呈現(xiàn)收縮態(tài)勢

    在2009年世界貿易增長受金融危機影響大幅回落之后,2010年世界貿易活動得到快速恢復。來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世界貨物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5.24萬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實際增長率為14.5%,實現(xiàn)了1950年有該統(tǒng)計以來的最大增幅。進入2011年,與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復蘇乏力的整體態(tài)勢基本一致,全球貿易增長也出現(xiàn)了下行趨勢。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的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7月,全球貿易增長仍然維持了5月份以來的下降態(tài)勢,從而表明繼2010年全球貿易呈現(xiàn)高速的恢復性增長后,促使貿易持續(xù)增長的基礎仍不穩(wěn)固。

    造成2011年全球貿易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發(fā)達經濟體受主權債務危機拖累而出現(xiàn)的經濟增速放緩;二是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和失業(yè)率居高不下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層出不窮;三是全球突發(fā)性事件接連不斷地成為國際貿易增長新的制約因素。

    經驗表明,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在經濟不景氣時,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通常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在一個相互依存度甚高的世界中,某一主要生產鏈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斷裂,其影響往往會超出人們的想象。日本大地震帶來的供應鏈條崩塌應該是一個典型的事例。根據(jù)目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走勢,預計2011年全球貿易實際增長率可能僅會維持在5.5%左右。2011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貿易失衡呈現(xiàn)出收縮態(tài)勢。就中國、日本和美國等全球三大貿易失衡國而言,2011年第一季度的經常賬戶余額占GDP比重分別為2%、3.5%、-3.3%,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3%、4.3%、-3.4%。在此需要說明兩點:其一,盡管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收縮帶來了外部失衡的強制性調整,但是這種調整并沒有消除導致失衡的基本因素;其二,盡管全球經濟失衡程度有所減輕,但是這并不必然意味著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降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往往與一國國內經濟與政治需求緊密相關。美國參議院2011年10月通過的《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盡管最終成為正式立法的可能性低于50%,但仍不失為借失衡推行保護主義的明證。

    六、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已,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加大

    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信心逐步恢復,然而隨著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和發(fā)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加劇,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不斷累積,全球金融市場再度陷入恐慌不安的氣氛之中。2011年4月以后,由于宏觀經濟表現(xiàn)欠佳,發(fā)達國家債務危機與銀行間融資困境交互影響,導致以市場易變性和流動性風險增加為特征的金融危機陰影再次出現(xiàn)。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開始偏向保守型投資,傳統(tǒng)的避險資產,如財政狀況較好國家的主權債券、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及黃金等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德國、法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債券收益率不斷下降,瑞士法郎、日元等呈現(xiàn)不同幅度的升值,黃金價格也連創(chuàng)新高。2011年9月黃金月平均價格達到1799.36美元/盎司,是2009年1月的2.08倍。

    回顧2011年以來的全球國債市場、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等主要金融市場走勢,可以看到如下三個特點。首先,國債市場上發(fā)達國家長期國債市場出現(xiàn)波動與分化。從2011年第二季度起,由于歐美實體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避險需求再度將資金轉向主要發(fā)達經濟體長期國債市場。德國、法國等傳統(tǒng)金邊國債受到青睞,而歐洲重債務國債券風險貼水飆升。其次,在全球外匯市場,傳統(tǒng)的避險貨幣瑞士法郎、日元、澳元、加元則繼續(xù)保持強勢地位,美元自2011年7月起也進入短期升值通道。第三,全球股市表現(xiàn)從分化到整體收縮。2011年4月以來,發(fā)達經濟體受制于債務問題的困擾,各國政策空間急劇縮小,美歐所處的復雜社會政治環(huán)境使政策效率受到牽制,加重了投資者對中長期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全球股市幾乎全面呈現(xiàn)下行趨勢。2011年9月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shù)、歐元區(qū)道瓊斯STOXX指數(shù)、日經225指數(shù)、MSCI新興市場指數(shù)分別較上月下跌7.2%、6.1%、2.8%和14.5%。

    七、大宗商品市場高位波動,推高了全球整體物價水平

    聯(lián)合國貿發(fā)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shù)從223.4點上升到320.5點,漲幅達到43.5%;以特別提款權(SDR)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shù)也從201.2點上升到271.3點,漲幅為34.8%。2011年2—4月,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開始呈現(xiàn)分歧,其整體價格指數(shù)出現(xiàn)下行趨勢,但以美元計價的指數(shù)和以SDR計價的指數(shù)仍然分別在300點和250點左右的高位波動。2011年5—8月,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在高位震蕩,衡量大宗商品價格的CRB指數(shù) 在4月20日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達691點,隨后在5月跌去10%至625點。8月份以后呈現(xiàn)出大幅下跌,CRB指數(shù)從8月31日的662點跌至9月23日的576點,跌幅為13%。這次下跌具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具有全面性,大宗商品的所有品種無一例外價格全面回落;其次是存在一定次序性,從生產品到消費品再到投資品漸次變動,即最先下跌的為有色金屬,然后是能源,接著是農產品,最后是貴金屬。根據(jù)IMF的估計,2011年全年原油價格將達到每桶103.20美元,比上一年上漲24.17美元/桶。

    總體而言,2011年以來各類大宗商品價格的集體下探根源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總需求減弱。而發(fā)達經濟體對于流動性管理偏向謹慎,發(fā)達經濟體債務問題導致的不確定性以及大宗商品市場中的金融投機的影響等諸方面因素的疊加,帶來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劇烈震蕩。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高位波動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價格上漲提高了整體物價水平。這使得各國必須以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長和就業(yè)為代價來維持物價穩(wěn)定,從而導致當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fā)達經濟體的復蘇和增長步伐放緩。此外,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還導致低收入凈進口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從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貧困狀況。加強大宗商品市場的監(jiān)管是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二十國集團(G20)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目前正在積極倡議加強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監(jiān)管。

    八、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的聯(lián)動關系進一步加強,各國經濟復蘇和政策運用的復雜性加大

    2011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債務危機不斷升級、失業(yè)率長期居高不下和收入差距擴大等經濟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2011年8月,英國倫敦爆發(fā)最近數(shù)十年來最嚴重暴動,并向曼徹斯特、索爾福德、西布羅米奇、伍爾弗漢普頓等地擴散。暴動不僅嚴重危及社會穩(wěn)定,而且給深陷經濟困境的英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jù)倫敦市長宣稱,暴動造成的損失以及加派的警力支出,至少達到1.33億英鎊,其中在四天暴動期間,倫敦警方支出高達0.74億英鎊,倫敦以外地區(qū)的警力支出超過0.5億英鎊。此外,因暴動事件財產受損的民眾,向倫敦警方求償?shù)慕痤~大約為1000萬英鎊。經濟不景氣、失業(yè)率高及政府削減開支給社會福利帶來負面影響等經濟因素成為年輕人對政府產生對抗情緒和騷亂不斷蔓延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美國上千名示威者聚集紐約曼哈頓,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及社會分配不公,并試圖占領華爾街;10月,“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不斷升級,逐步演變成為席卷全美的群眾性社會運動,并呈現(xiàn)向全球擴散的趨勢。目前,據(jù)“占領華爾街”網站初步統(tǒng)計,在英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多個國家的650多個城市的民眾均先后發(fā)起不同程度的抗議行動,以反對各國政府在應對經濟危機、解決經濟與社會問題上的不作為。歐洲多國的青年騷亂,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向全球蔓延等社會問題的不斷顯現(xiàn),正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問題相互影響并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現(xiàn)。

    九、突發(fā)性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對相互依賴性很高的世界經濟造成明顯沖擊

    2011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均不同程度遭受到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的沖擊,這使本已步履沉重的經濟復蘇雪上加霜。據(jù)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650億美元,比2005年全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多430億美元。2011年上半年美國共發(fā)生風暴、洪水、火災及地震等自然災害近100次,總經濟損失達270億美元,超過近十年平均值118億美元的兩倍。2011年3月,日本發(fā)生大地震并由此引發(fā)了海嘯和核泄露,工業(yè)生產和電力供應受到嚴重沖擊,這給日本經濟帶來直接損害。據(jù)日本政府估計,地震和海嘯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3000億美元,這一預估還不包括因供電不足造成的經濟活動損失及由此引發(fā)的金融市場和企業(yè)信心震蕩帶來的損失。2011年2月,新西蘭大地震造成的直接損失也高達200億美元。根據(jù)中國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2011年上半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2.9億人次和2252.6萬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10億美元。自然災害不僅給有關國家經濟造成直接損害,還損傷了世界經濟復蘇的元氣,并對世界糧食、能源和環(huán)境等政策的調整帶來深遠影響。

    未來一年內,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

    在未來一年內,世界經濟將面臨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以下八個方面。

    一、發(fā)達國家的債務危機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逐步得以緩解。盡管債務危機存在進一步擴散和升級的可能,但危機得以化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各主要發(fā)達國家內部的政治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將決定債務危機何去何從。

    二、發(fā)達國家沒有就業(yè)的乏力復蘇,再加上新興與發(fā)展中經濟體增速很可能進一步放緩的預期,均會誘發(fā)新的貿易、投資和金融保護主義。G20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能否在治理全球失衡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TPP協(xié)定能否最后達成及其對全球多邊貿易規(guī)則產生何種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三、鑒于低利率有利于刺激投資、稀釋債務、減輕償債負擔,故發(fā)達國家繼續(xù)維持超低利率的可能性較大。寬松貨幣政策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有兩個概率相當?shù)淖兓较颍浩湟皇敲罋W掉入流動性陷阱,其二是引發(fā)4%甚至更高的通脹。無論出現(xiàn)哪種情況,發(fā)達國家貨幣當局的政策,如推出第三次量化寬松(QE3)或實行退出,或聽之任之,均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四、受發(fā)達經濟體增速放緩的拖累,同時也因為不得不通過緊縮政策來抑制通脹,再加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規(guī)模和速度的愈發(fā)撲朔迷離,新興經濟體增速放慢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出現(xiàn)硬著陸的可能性亦無法完全排除。

    五、推動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力量既來自需求變化和供給增減,也取決于全球流動性狀況,還來自高度金融化了的投機行為。究竟哪種力量會占上風,其強度有多大,將最終決定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方向和幅度。

    六、部分國家內部的社會動蕩、騷亂或是群眾抗議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它們對經濟產生影響的途徑與強度如何,特別是對政黨政治和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都很難確定。

    七、面對自然災害和地區(qū)安全危機,大國之間在應對突發(fā)事件過程中能否精誠合作,特別是在伊朗和朝鮮半島等熱點地區(qū)的軍事對抗和政治動蕩是否會升級和蔓延,均會對全球經濟局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八、在2012年,美國和法國等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及俄羅斯、墨西哥和韓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將舉行大選。領導人的更換可能會導致政策調整,競選本身也會凸顯或淡化某些特定的議題與政策選項,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因素。

    鑒于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同時也基于對2011年世界經濟整體運行的描述與分析,本文認為,2012年全球增長態(tài)勢與2011年相比大體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可能性較大,即按PPP計算增長率為3.8%,按市場匯率計算增長率為3.0%。這一水平低于世界銀行在2011年6月預測的按PPP計算4.4%、按市場匯率計算3.6%及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于2011年5月預測的按PPP計算4.6%的經濟增速,與IMF于2011年9月預測的按PPP計算4.0%、按市場匯率計算3.2%的增長水平較為接近。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第二作者單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Goldman Sachs (2011), Global Viewpoint, No. 11/11, [2011-8-5].

    [2] IMF (20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11-9].

    [3] OECD (2011), OECD Economic Outlook, No. 89, [2011-5].

    [4] Spence, Michael (2011),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come and Employment: The Downside of Integrating Markets”, Foreign Affairs, Vol. 90, No. 4 (2011-7/8), pp. 28-41.

    [5] UNCTAD (2011),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2011-7].

    [6] World Bank (2011),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1-6].

    [7] [法] 雅克;阿塔利(2011):《國家的破產》中譯本,北京:京華出版社。

    [8] 鄭聯(lián)盛(2011):《全球經濟形勢近況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簡報2011, 62[2011-10].

    [9] 中國商務部、國家統(tǒng)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1):《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tǒng)計公報》,2011-9.

    猜你喜歡
    經濟體債務經濟
    中國石材業(yè)的多個第一正在被其它新興經濟體國家所替代
    石材(2022年4期)2023-01-07 10:47:04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的政策應對空間有多大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04
    家庭日常生活所負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紅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6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萬億元債務如何化解
    萬億元債務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萬元債務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論中國的社會福利建設:在轉型經濟體中提供退休收入
    城步| 类乌齐县| 嘉定区| 阜平县| 行唐县| 长岭县| 蚌埠市| 建阳市| 莒南县| 海口市| 昌黎县| 时尚| 太保市| 汾西县| 金沙县| 夹江县| 河池市| 泽州县| 五台县| 顺平县| 康平县| 军事| 伊春市| 河曲县| 柳江县| 攀枝花市| 儋州市| 扎兰屯市| 乐东| 博白县| 惠来县| 新安县| 韶山市| 双桥区| 木兰县| 阿拉尔市| 连州市| 康马县| 松江区| 泗水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