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石迎
(煙臺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煙臺264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提高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引導大學生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務。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準確理解新教材,實現(xiàn)新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培養(yǎng)學生科學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情景辯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點解析中的運用,可謂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情景辯論指的是根據(jù)新教材的教學目的與教學難點問題,設計一個當前學生十分關注又頗有爭議的熱點問題,把學生分成幾類角色,然后由學生扮演角色,揣摩角色的觀點,模擬角色的觀點進行辯論,讓同學們在角色演繹中進行激烈的交鋒,從多個角度剖析難點問題,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達到對問題的全面、客觀、理性的認識。這種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情景辯論教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由于教學環(huán)境與過程比較接近事件或還原事物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真實情景,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形象思維能力;二是能夠讓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練中體會到某些角色(崗位)的地位、作用、處境、工作要領等,充分體現(xiàn)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三是有利于讓受教育者通過模擬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增強對實際問題的預測與處理能力;四是能夠從模擬演練活動得出的結果或結論中領悟到事件或事物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提高政治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課題組”編寫的,具有極強的理論性、權威性和政治性。國家教育部和社政司非常重視教師對統(tǒng)編新教材的理解、消化與吸收,反復強調(diào)要求教師準確理解新教材精神,吃準、吃透教材,努力把新教材體系變成教學體系。一方面要求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講清理論,幫助學生把握基本原理,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使用教材時應避免簡單地傳授知識,要立足于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充分發(fā)揮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使教學過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提高科學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
情景辯論可以通過分角色的多角度辯論,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切中要害,實現(xiàn)互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達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效果。
在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中,學生們特別是理工類學生們普遍注重專業(yè)課,而對公共政治理論課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實并不盡然。學生們沒有積極性,是因為教師沒有去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沒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滿足學生的興趣。誠然,教師們理論功底深厚,課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懸河,但是由于沒有建立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與溝通,沒有教與學的互動,最后學生產(chǎn)生聽覺疲勞,自然會對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學生們抵觸政治理論課并不等于不關心時事政治。調(diào)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非常關注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關注國際局勢的變化;同時他們是具有高度國家榮譽感的一代,對國家前途命運,對祖國統(tǒng)一問題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愛國心。當代大學生是更為開放的、樂于走向世界的新一代。
思想政治理論課向學生介紹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不僅富有理論性,而且政治性很強。教師講授這門課,應當致力于幫助大學生提高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nèi)在規(guī)律的能力,通過客觀全面冷靜地分析來幫助大學生從就事論事、只關注現(xiàn)象形態(tài)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提高他們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具體學習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靈活運用情景辯論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于新形勢下如何運用“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構想解決臺灣問題比較感興趣。若讓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或者采用傳統(tǒng)形式的辯論,往往會出現(xiàn)群情激憤、形勢一邊倒的情形,結果討論變成了申討,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對于某些有助于全面認清問題的對立觀點,則由于心理忌憚而不敢暢所欲言。這種情形其實不利于我們?nèi)?、冷靜、客觀、理智地看待事物,從而尋找到最佳對策方案。而利用情景演繹,讓學生扮演某一角色,可以為學生輕松自在的發(fā)言找到一個載體。
例如:在講授第十二章“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構想”時,教師要提前一周布置情景辯論的主題:祖國統(tǒng)一暨臺灣問題大論戰(zhàn)。同時將班上同學分為民進黨、其他泛綠政黨、國民黨、其他泛藍政黨、臺灣普通民眾、中國政府、大陸民眾、美國政府、國際人士等等幾類,這幾個大類的人員分配要有恰當?shù)谋壤M瑢W們領到角色以后,首先要大量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揣摩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立場觀點,同時還要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細分,即可以自由地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更具體的角色,比如可以是民進黨成員陳水扁,或者是臺灣民眾中的一名到大陸投資多年的臺商等等。
情景辯論開始前,由教師宣布該次課堂活動的主題、目的及有關規(guī)則,特別要強調(diào)每位同學此時都是演員,所敘觀點都僅是代表其所扮演的角色的觀點。辯論可以由任何一方先開始陳述他們的觀點,然后各方代表之間展開自由辯論。
由于情景辯論比起傳統(tǒng)的兩方對抗式辯論,涉及的派別分類較多,可以使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課堂辯論中來,而且以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分角色辯論,不需要很強的理論性和辯論技巧,比較輕松活潑,很容易就把同學們的興趣和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通過情景模擬,各種觀點、立場在此激烈交鋒,各種利益關系在此得到形象生動的展現(xiàn)。通過從多個視角來討論臺灣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冷靜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讓同學們真正意識到臺灣問題的順利解決對于祖國統(tǒng)一和強大的意義,解決臺灣問題復雜性與困難所在,以及臺獨勢力的真面目及其嚴重后果。辯論時間一般控制在半小時至一節(jié)課。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教師進行辯論總結,對辯論過程進行點評,勘別正誤,正確引導,使學生最終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所付出的最大誠意和最大努力,理解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案。
例如:關于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慶典中“民族團結柱”去留問題的情景辯論。國慶60周年盛典不僅令國人歡欣鼓舞,也向外界充分傳達了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信息。放置于天安門廣場的民族團結柱也是這一信息的承載者,民族團結柱上端為金色的蓮花瓣和卷草紋圖案,柱底是金色的蓮花瓣底座,均采用了人民大會堂東側門柱的圖案元素,寓意56個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人,建設民族政治共同享有當家做主的權利;用“中國紅”裝飾的柱身部分,采用載歌載舞的圖案,表達出56個民族,共同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心情和對祖國美好明天的祝福。國慶盛典后,民族團結柱會不會永久地安置在天安門廣場一側呢?它的寓意深刻,但它的風格與天安門廣場的整體協(xié)調(diào)融洽嗎?……各種媒體和社會大眾都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教師結合《概論》課教材中第九章、第十一章關于民族團結、民族政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知識點,把媒體上爭論的各個視角介紹給學生。給學生一周的準備時間,收集資料,思考判斷,就這一問題展開辯論和預測。學生在討論中掌握了知識,理論知識也得到了深化。教學實踐顯示,大學生對類似的社會熱點很感興趣,特別是運用所學知識和思考對未來形勢的預測和判斷,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和政治思考和判斷的價值。
情景辯論運用得當,既能搞活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用輕松的方式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又能訓練學生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克服片面、主觀、偏激地看待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的傾向。但是情景辯論對于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課堂駕馭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教師在情景辯論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定論題。情景演繹所要辯論的主題,必須體現(xiàn)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問題而展開。同時該論題還必須具備另外兩個要素:一是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二是比較復雜、頗有爭議性的問題,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還比較混亂。第二,充分備課。對于所設立的論題,教師必須有充分的信息收集和理論研究準備。首先要較全面地掌握國際國內(nèi)理論界對此論題的研究程度,有哪些主要觀點;其次是此論題的最新動態(tài)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第三,提前宣布論題,并且對學生進行角色分工。當然只作大致類型的分工,更細致的個體角色由學生自己假設,給學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間,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第四,教師在情景辯論過程中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善于調(diào)動辯論氣氛,引導辯論的走向,并且注意辯論過程中的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概念和認識。第五,不可缺少的情景辯論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總結性評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情景辯論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其目的就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澄清思想認識,提高科學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以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因此,在辯論結束階段,教師要扮演好評論員的角色。首先,要對學生情景辯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概念進行糾正;其次,對辯論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演繹情景進行分析和歸納;再者,從教師的角度,對于辯論的主題補充更多的信息和理論要素;最后,得出合理性的結論,實現(xiàn)教學目的。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以適應新的教材體系,情景辯論教學方法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參考資料:
[1]王青梅,趙革.國內(nèi)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
[2]李鴻.對大學課堂教學情境理論的初步探索[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9).
[3]王婧.天安門廣場56 根民族團結柱去留引關注[EB/OL].中國新聞周刊,http://news.sina.com.cn/c/sd/,2009 -10 -28.
[4]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與實踐教學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