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霞
[摘要]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yǎng)人才政治品質、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與途徑,其內容科學系統(tǒng),授課方式方法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使大學生在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也可提升培養(yǎng)他們理想人格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境界,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政治理論 育人 民族精神 理想人格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人格精神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以及法律、倫理道德等內容來教書育人,為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形成奠定思想理論基礎,可以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居當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首要地位,起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吸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把政治思想理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鍛煉與精神文明、傳統(tǒng)文化建設學習相結合,使政治思想教育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內涵更深廣,這更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培養(yǎng)大學生民族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針對學生學習與思想生活心理特點,在馬克思主義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民族精神意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并包括道家、法家、墨家等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對歷代社會政治、思想道德、典章制度、文化心理等影響深刻。什么是民族精神?即民族文化精神,就是一個民族文化能夠得到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張岱年說:“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發(fā)展中,總有一些思想觀念,受到人們的尊敬,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這種最高指導原則是多數(shù)人民所信奉的,能夠激勵人心,在民族的精神發(fā)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可以稱為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亦可以簡稱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比較廣泛的影響,二是能激勵人們前進,有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盵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就是要重視人、愛護人、尊重人,視天下人為自己的同胞,對人要“忠”和“恕”,它們構成了一種寬容兼愛的精神??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2]“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3]自己想有所建樹,就要讓別人也有所建樹;自己想通達,就要讓別人也通達。推己及人,以心換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4]儒家倡導把這種仁愛精神施惠于宇宙萬物,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同胞,進而愛人類,愛自然萬物。忠恕仁愛,惠及萬物;天人合一,內圣外王;天下為公,經世致用;自強不息,律己修身;舍生取義,追求真理;中庸之道,和諧相處。這些儒家思想的精華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尤其是“誠信合作,以義取利”仍在市場經濟中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理念被發(fā)揚光大。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許多有價值的積極思想的匯合與提煉,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孔子提倡意志自由、人格獨立,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孟子主張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盵6]老子主張?zhí)幨掠小暗馈薄ⅰ白匀粺o為”等,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薄喪”,都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起到積極作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
民族精神是時代的產物,歷史是發(fā)展變化的,民族精神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展演變的。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優(yōu)秀遺產的概括和升華,她和民族文化一樣具有民族性、時代性、歷史性的特性。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要保持活力與生機,必須使民族精神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呼聲。我們的民族精神曾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富強而發(fā)揮了巨大的獨特的作用,今天我們應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思想方法與民族精神結合,使中華民族以獨立、富強、民主、文明、自由走向現(xiàn)代化而傲立于世界民族林,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要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增強民主、自由,發(fā)揮個體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同時,應以宏闊的民族氣度兼容并蓄中外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文化中消極落后的成分,使中華民族精神達到與世界各民族先進文化同步發(fā)展并有比其高的境界,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建設中國現(xiàn)代化,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源泉。
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傳統(tǒng)文化學習結合,培養(yǎng)大學生理想人格
在高等教育政治思想品德課中,主要通過法律、倫理、心理、社會學等的學習,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偉大理想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實踐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學習結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生動形象并且效果明顯,能使理想人格教育具有民族性、歷史性、進步性、完整性和時代性的特征,有利于人才高層次素質的培養(yǎng)。
什么是人格?人格既是倫理學概念,也是心理學概念,它是對人的氣質、涵養(yǎng)、價值的一種概括,其基本內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yǎng)、價值追求、知識結構等重要因素。從本質上講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和倫理為基礎,滲透著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精神與導向,并表現(xiàn)在人的行為方式與交往關系中。因此,人格與人的生活,與人類創(chuàng)造性歷史活動,與人類進步文明息息相關。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能體現(xiàn)“仁”的人就是達到了理想人格,即所謂“圣人”的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一般人都能做到,有的則需要在一定的素質基礎上方能做到,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復禮”、“忠恕之道”?!翱思骸本褪且酥谱约旱乃接?,具體要求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盵7]忠恕之道,是要求做到寬、信、惠、溫、良、恭、儉、讓,也就是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8]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體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至人”的人格,即順乎自然,“無欲”“無爭”的人格。對儒家、道家所推崇的人格要批判地繼承,譬如儒家過分地講究和諧、禮儀,遏制了人的競爭精神,儒家“尚古精神”,影響了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儒家和道家都強調平穩(wěn)、和諧,導致人們缺乏探新和冒險精神,這其中的落后意識要堅決拋棄。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需要我們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先進的科技和現(xiàn)代理想的人格才能去實現(xiàn)?,F(xiàn)代新型理想的人格,應該是既有傳統(tǒng)美德、現(xiàn)代意識和時代精神,又有現(xiàn)代科學及管理知識?,F(xiàn)代意識與時代精神應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競爭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風險意識,全球意識。從現(xiàn)代心理學講,理想的人格應該有獨特的個性,發(fā)揮個人的意志自由。有個性意志自由的人,容易培養(yǎng)競爭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風險意識。全球意識,是現(xiàn)代人的文化特征之一。理想人格所具備的這些素養(yǎng),就會使其建立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這種人格,善于協(xié)調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個體與團體、局部與整體、需要與奉獻的關系,既表現(xiàn)為自尊、自愛、自律、自信、自強的精神,又有開放、競爭、創(chuàng)新、巧勝、成功的智慧,及強烈的正義感、責任感;既有表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意識,又有“天下為公”、“計天下之利”、“留萬世之名”的理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需要大批馬克思主義政治素質過硬、知識淵博的人才,又需要具有理想人格和偉大民族精神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完全可以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相結合,以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理想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3.
[2][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166,92.
[3][5][7][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64,95,123,165.
[6]任大援,劉豐.孟子譯注[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127.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