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
二三十年前,經(jīng)常有信徒的子弟來找我,希望我能為他們介紹一份工作,或者推薦他們到某機關任職。
基于和信徒之間的香火因緣,總想要助他一臂之力。于是千辛萬苦,打聽聯(lián)系,穿針引線,好不容易幫他找到職業(yè),趕忙去通知他,不料對方卻說:“不要了,我已經(jīng)在別處上班了。”我當時心想:自己白費心也就算了,但是對機關主管失去信用,要我如何交代呢?他們也是賣一個面子啊!
這種情況幾次以后,再有人找我介紹工作,我心里雖也起了警覺,但輕言拒絕,斷了別人的信心,總是于心不忍,所以我想出了一個智慧的辦法告訴他:“你先看報紙的尋職欄,或者我提供一些資料給你,你認為這個職業(yè)和你的能力、興趣吻合,就自己打電話過去?!睂Ψ酵f:“不行啊!他們不認識我,又沒有人介紹,不會采用我的?!蔽腋嬖V他:“你可以向機關的主管介紹自己的專長,并且說:‘我讓你試用兩個月,兩個月以后,如果你覺得我可以用,再續(xù)用,如果你覺得我不適合,我就走。我是來讓你試用的。如果你能經(jīng)得起試用,可能就會一帆風順,前途光明,如果你經(jīng)不起試用,那就得重新調(diào)整自己,重新學習?!苯?jīng)過我這一番分析說明,年輕人求職大都能無往不利。
創(chuàng)建佛光山以來,最常見的是一些夫妻吵架,他們常常一來山上,就請求出家,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收留,但如果一口拒絕,不但無法幫助對方解決苦惱,如果這個人再一走了之,可能一家人都會因此而陷入悲傷的情境,所以我采取智慧的方式,在談話中得知他的住址、電話,悄悄地和他的家庭聯(lián)系。結(jié)果家人聞訊趕來,一番懇談之后,夫婦和好如初,父母子女重逢相聚,每次看著他們歡歡喜喜地攜手下山,心中的欣悅真是不可言喻。
常有一些慈善團體向我化緣,如果當時身上有錢,我十分樂于隨喜,偏偏我生性沒有儲蓄的習慣,經(jīng)常這手收到的供養(yǎng)金,那手又拿去布施結(jié)緣,因此經(jīng)常有出手不便的時候,但又不忍心讓他們空手而歸,這時我趕快搬出自己的著作,請對方拿去義賣,這樣一來既可以滿足來者的需要,又能流通佛法,豈不比斷然拒絕美好。
“代替拒絕”不是簡單的表面功夫,必須打從心里先不要有抗拒、排斥的念頭,從而平心靜氣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切忌魯莽行事。遷怒別人。
在此奉勸諸位:要給人信心,要給人歡喜,要給人希望,要給人方便,即使不得已要拒絕的時候,也不要輕易地拒絕,而要有代替地拒絕。不要立刻就拒絕,而要能婉轉(zhuǎn)地拒絕;不要無情地拒絕,而要有幫助地拒絕;不要傲慢地拒絕,而要有出路地拒絕。
拒絕要讓對方感到歡喜,拒絕對方要有藝術。(編輯/小可)
你在為誰而“玩”
無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p>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fā)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nèi)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qū)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nèi)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故事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做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xiàn)波動。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nèi)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nèi)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zhì)獎懲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上學時,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后,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外部評價系統(tǒng)經(jīng)常會家族遺傳,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xiàn)在開始培育自己的內(nèi)部評價體系,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編輯/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