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雙飛
(浙江省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浙江臺州 318000)
英語交際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與分析
汪雙飛
(浙江省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浙江臺州 318000)
隨著國內(nèi)外語教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母語的負遷移現(xiàn)象已經(jīng)為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和教師所關注。通過一定的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語義、句法、語用等方面的錯誤,這主要是由于生成不足、生成過剩、生成錯誤和誤解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在教學上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指導學生增加目的語的輸入,加強英漢的對比,以減少母語的干擾。
英語交際;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輸入;原因分析
語言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 (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遷移既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過程,也可以是一個結果。當被看做過程時,遷移指某種活躍和變化著的事物;當被視為結果時,語言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1]。語言遷移不僅是二語習得中的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觸及到思維、語言習慣及風俗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隨著國內(nèi)外語教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母語的負遷移現(xiàn)象已經(jīng)得到了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和教師的關注。
從國外來看,語言學習對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的分析研究始于 20世紀 50年代,R.Lado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負遷移是語言習得的一個主要障礙。”[2]但第二語言習得者的錯誤可以通過母語與目的語的比較進行預測。60年代,行為主義理論在外語教育中盛行。根據(jù)行為主義的理論,二語習得的障礙主要是受母語深層結構知識的影響。20世紀 60年代,在負遷移理論與行為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比分析理論對當時的外語教學影響甚大。然而,20世紀 70年代,行為主義和對比分析理論面臨一些來自實踐、理論和研究的批評,其主要問題涉及到對學習者錯誤分類的分析。錯誤分析理論著眼于學習者的語言錯誤,以期發(fā)現(xiàn)錯誤的原因,并了解學習者處理第二語言信息的過程。錯誤分析給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假如外語習得過程和母語習得過程一樣,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假設驗證的過程,那么外語習得者的錯誤反映了他們對外語規(guī)則習得的程度。這意味著,學習者的語言錯誤不僅能顯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應用語言規(guī)則的策略,還能給廣大研究者和教學人員提供大量有關學習者的語言應用的信息,使外語教學更有預見性。
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nèi)一些學者對語言負遷移的現(xiàn)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有代表性的僅有戴煒棟、連淑能、俞理明、高維、朱靜芬、甘利等。其中,連淑能[3]從對比語言學角度分析了漢英兩種語言的異同點,為學生英語習作中的一些語言錯誤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俞理明、尹洪山、高維從國外語言遷移的進展對語言遷移和二語習得之間的關系作了簡要的介紹和一些評價;朱靜芬認為外語水平越高,詞匯量越大,語言負遷移的可能性也越大;甘利[4]對中英文的句法作了一些比較,論證了母語的干擾問題,同時也提出了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中英文句法的差異及其相應的教學策略,但是該文并沒有從中西方思維方式及語篇的差異指出學生的負遷移。
(一 )調(diào)查
縱觀國內(nèi)外的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者主要從習得者的詞匯、句法和篇章等對母語負遷移作整體性研究,而從心理詞匯角度探索母語對目標語的負遷移影響目前還不多見。
有鑒于此,課題組要求 2008級商務英語專業(yè)??茖W生共 128人,寫了一篇題為“Starting Career in a Big City or a Small Town?”的不少于 150詞左右的短文。根據(jù) Pit Corder的觀點,借用三種錯誤分類——語言學分類法、表層策略分類法、比較式分類法,制定適合本文的錯誤分類,并從中隨機抽取了 30篇,對其中的錯誤進行統(tǒng)計分析,解釋負遷移的產(chǎn)生原因及其認知發(fā)生機制。
變量名錯誤來源 拼 寫 詞 匯 句 法 語 義 語 用 總 計 百分比語際遷移 2 24 34 23 8 91 28.71%語內(nèi)遷移 51 68 62 34 11 226 71.29%總 數(shù) 53 92 96 57 19 317 100%百分比 16.72% 29.02% 30.28% 17.98% 6% 100% 100%
(二 )結果分析
根據(jù)語內(nèi)、語間錯誤,課題組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中的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單詞拼寫、詞匯、語義、句法和語用上的錯誤。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犯句法偏誤最多,占30.28%,其次是詞匯上的錯誤,占29.02%,而在語用上的錯誤最少,只占 6%。
究其原因,這主要是由于長期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教師在語言教學中過分注意語言形式,從而忽視了語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受到語言強化培訓后導致了一些遷移并出現(xiàn)一些偏誤。
這說明語言認知行為在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起著交互作用。Richards承認語內(nèi)和語際錯誤,同時指出發(fā)展性錯誤是學習者在有限的目標語語言知識的條件下對學習目標語所建立的各種規(guī)則假設。該分類是以目標語為核心的認知學基礎。遷移包括生成不足 (underproduction)、生成過剩 (over2 production)、生成錯誤 (production errors)和誤解 (misinterpre2 tation)。語言的同類屬性促發(fā)了目標語與母語的交融,而語言規(guī)則的不同會使學習者采取類比性思維的傾向,套用母語的規(guī)則去生成目的語,這就導致了語言的負遷移。
為了克服交際中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首先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不應該把母語對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影響看做是“干擾”(interference),而應該看做是一種“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一種“策略”(strategy),或是一種“調(diào)解”(intercession)。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其主要任務不是去克服母語的“干擾”或“消極轉移”,而是在認知過程中采取有限的“策略”或“調(diào)解”手段,盡快掌握目的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目的語的輸入。通常來說,人們的語言輸出能力總是滯后于輸入能力,因此在學習中增加目的語的輸入。Nut2 tal[5]指出,增進外語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生活在母語的人當中,而僅次于這種途徑的是大量閱讀。另外,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收集口語或?qū)懽髦械母鞣N句法錯誤,然后運用錯誤分析法,找出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區(qū)別,讓學生掌握兩種語言在句法上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義識別能力,減少母語負遷移。
1.有助于了解外語習得的過程、規(guī)律和特點。錯誤分析理論和對比分析理論讓外語教學者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有較全面的認識,學習者的語言錯誤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反饋。這樣,教師能在教學中采取積極的處理方法,并正確地對待學生輸出性語言的錯誤。
2.促進習得者語言學習的進步和語用策略的提高。基于篇章翻譯和口語的語料分析,幫助習得者在翻譯中注意語境的關聯(lián)性,并且學會運用會話的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進行交際,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3.提高教學策略和改進教學方法。從語言習得者的內(nèi)在因素看,中介語理論提供了教師認知學習者錯誤的理論基礎,把學生的錯誤看成是習得的一個過程,而不應該太注重錯誤本身。
總之,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教師更應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guī)律,并且盡可能地給他們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加強語言輸入,激活學生潛在的語言機能,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2 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2 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27.
[2]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1957.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甘利.母語負遷移問題與英語語法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4,(4):28-30.
[5]Nutta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London:Heinemann,1982.
H319
A
1001-7836(2011)05-015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58
2010-12-02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2010年度一般課題“英語交際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及其語用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0YB15),主持人 :汪雙飛
汪雙飛 (1975-),女,浙江臨海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