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影視合成理論
隨著影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往往較難解釋影視本體研究中所呈現(xiàn)的一些新的表現(xiàn)形式(尤其是電腦動畫、動畫與實拍相結合的影片、相關影視欄目包裝和特效等);而且作為經典電影理論的蒙太奇、長鏡頭和電影心理學所共有的一些特點似乎應該通過某個概念明確出來。作為影視特效制作的常用技術——合成,如果將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論層面,也許能較好的回答這些疑問。
合成 蒙太奇 場面調度
在從事基本影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工作中,筆者逐漸感受到:隨著影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往往較難解釋影視本體研究中所呈現(xiàn)的一些新的表現(xiàn)形式(尤其是電腦動畫、動畫與實拍相結合的影片、相關影視欄目包裝和特效等);而且作為經典電影理論的蒙太奇、長鏡頭和電影心理學所共有的一些特點似乎應該通過某個概念明確出來。近年,筆者同時從事了影視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教學任務,逐漸發(fā)現(xiàn):作為影視特效制作的常用技術——合成,如果將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論層面,也許能較好的回答筆者之前的一些疑問。因此,筆者基于個人感受,提出影視合成理論甚至片面的將其擴大化,希望專家學者們給予批評指正。
長期以來,“合成”一詞在影視領域主要是指一種特效制作技術,即把各類素材(視頻、動畫、圖片、字幕等)通過各種方法層疊起來,形成一個完整鏡頭的技術。在傳統(tǒng)影視特效與合成制作中常用的手法有:繪畫接景、銀幕接景、銀鏡接景、模型與道具技術、遮片技術、鏡頭濾鏡技術、暗房沖洗技術等。在現(xiàn)代影視特效與合成制作中常用的手法有:鍵控技術、遮罩技術、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等。在而本文所指的“合成”是一種廣義的合成,是基于狹義的合成技術之上的一種理論和思維方式。
《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五版)對于“合成”一詞的解釋:(1)由部分組成整體。(2)通過化學反應使成分比較簡單的物質變成成分復雜的物質。[1]由此引申開來,影視合成理論的基本概念可以包含如下內容:影視是在拍攝過程中,將各類物在現(xiàn)實時空中排列組合,然后通過光學鏡頭(及傳聲器)合成為影像(及聲像);在編輯過程中,將各類像(實物影像、計算機虛擬影像、文字、圖形等)及音頻通過“縱向”的層疊與橫向的剪輯合成為一段相對完整的影像;在放映過程中,將影像(及聲音)投放于各類觀賞空間并與各類觀眾的感官和意識合成為各自心理幻覺的一種技藝。簡言之:影視是一種關于合成的技藝。
(一)影視節(jié)目的拍攝是各類物的合成過程
在傳統(tǒng)拍攝(相對于后文所提到的三維虛擬拍攝等方式)過程中,各類角色、自然環(huán)境、人工環(huán)境、道具、燈光、鏡子反射及幻燈投射的影像等在現(xiàn)實時空中進行排列組合,然后通過濾色鏡、光學鏡頭、機身電子單元等的“畸變”合成為不同于現(xiàn)實時空的影像。這一影像可以看成是各類物的不同屬性層的疊加合成:某一物體進入畫面,意味著增加了一個圖層,該層自然會對后面的圖層產生一定的遮擋;某一光源打開,意味著增加了一層亮度、對比度及色彩的調節(jié)層(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軟件術語);服裝、化妝的加入意味著對角色整體或局部層的遮擋和疊加;幻燈投影、遮片等的加入意味著虛擬物體圖層的疊加與合成;濾色鏡、光學鏡頭等的加入同樣意味著相關圖層的疊加,只不過這些圖層往往處于各類圖層的前面,調節(jié)這些層必然會影響后面所有的圖層。而且,當以上各類物體發(fā)生一種或一種以上屬性(移動、旋轉、縮放、變形等)的改變時,畫面(或畫面局部)就會產生相應的運動變化,也就意味著影像中某一圖層的改變。同樣,各類物體產生的聲音,通過各類傳聲器與其他錄音設備的“畸變”合成為不同于現(xiàn)實時空的音頻。
因此,在拍攝階段,影視合成理論涵蓋并拓展了場面調度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場面調度和蒙太奇的界限。演員、燈光、道具、攝影機(或攝像機)等的調度,其實就是合成影像中某些屬性層在四維空間(含時間)中的改變。從合成的角度看,各屬性層都是可以獨立或群組(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軟件術語)以后進行調整的,當然有些調整需要借助各類鏡前加工特效(繪畫接景、銀幕接景、銀鏡接景、模型與道具技術、遮片技術等)。因此,如果基于“合成”這一思維模式進行場面調度,我們會發(fā)現(xiàn)拍攝同一場景所獲得的影像將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希區(qū)柯克在《深閨疑云》(1941年)中將照射牛奶的燈光移至杯中,即是“合成”思維在拍攝階段的精彩應用。
在虛擬影像及虛擬與現(xiàn)實合成的影像制作中,虛擬攝像機的拍攝過程則處處體現(xiàn)了合成的理念:在2.5維的After Effects等影視合成軟件中,虛擬攝像機所拍攝的是各類像的層疊,攝像機與各類像的調度與調整更加自由靈活;在三維的3ds max等軟件中,虛擬攝像機所拍攝的是各類虛擬物體在虛擬三維空間中的排列與組合,攝像機與拍攝對象的調度幾乎無所不能,白云、遠山皆可任意調度(包括變形等),攝像機的操作方式也更加自由靈活。
從《泰坦尼克號》到《阿凡達》,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合成理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暫且不提后期編輯所使用的各種合成技術,單從拍攝階段就可以看到合成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繪畫接景、模型與道具技術、鏡頭濾鏡技術等的鏡前加工與合成特技的大量應用。其次是基于后期合成技術的綠屏拍攝技術的普遍應用。另外就是基于虛擬與現(xiàn)實合成技術的各類特殊攝影機的應用。在《泰坦尼克號》的制作中,為使虛擬角色的動作更加流暢自然,影片較早使用了動作捕捉攝像機,將真實演員的動作記錄下來,然后賦予計算機虛擬角色模型,通過演員真實動作與虛擬角色的合成制造了逼真的視覺奇觀。在《阿凡達》的制作中,在動作捕捉的基礎上又使用了表情捕捉技術,通過表情捕捉攝像機將演員面部的細微表情與三維虛擬角色進行合成,使得虛擬角色的表情動畫更加逼真。此外,在影片《阿凡達》的一些實拍場景中,為了在后期處理時與虛擬影像進行逼真的合成,制作人員又發(fā)明了一種特殊的攝影機[2],它在拍攝真實場景的同時就可看到虛擬影像的疊加,這無疑是“合成”理念在電影拍攝中的嶄新應用。為使后期合成更加快捷方便,我們還可以發(fā)明這樣一種攝影機,它可以分層(區(qū))拍攝,即只攝取縱深上某一段的影像,而不必再使用藍屏或綠屏,而這些新技術的發(fā)明無疑都是基于合成理念而提出的。
(二)影視節(jié)目的編輯是各類像的合成過程
隨著影視合成技術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影視畫面的最小可處理單元已經不僅僅是鏡頭或者畫格,而應該是像素點或者像素群。通過數(shù)字技術,我們可以修改影像中的任意一個像素點。因此,基于“鏡頭”剪輯和組合的蒙太奇往往難于解釋以“像素”為單元合成的鏡頭或鏡頭段落,盡管有些人將這些和場面調度都納入鏡頭內部蒙太奇的范疇,但是這種說法顯然是基于“廣義蒙太奇”的理解,而“廣義蒙太奇”其實是趨同于“合成”一詞的。但是從兩個詞的解釋來看,蒙太奇的法文原意和合成的中文原意相比,中文的“合成”一詞用于影視領域似乎更貼切一些。在編輯中,畫面橫向的組接與“縱向”的層疊以及配音配樂都可以很自然的稱為“合成”。
影視節(jié)目的編輯是各類像的合成過程。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涵義:首先,影視節(jié)目編輯中所合成的素材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包括實物影像、計算機虛擬影像、文字、圖形、音頻等;其次,各類素材合成的最小單元可以是像素點或者像素群。
基于以上兩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合成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涵蓋并拓展了蒙太奇理論,用合成的理念開展編輯工作會使得影視作品更加異彩紛呈。第一,合成可以使影像更加真實流暢。利用合成技術可以實現(xiàn)鏡頭間的無縫結合(包括橫向的連接和縱向的層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編輯階段蒙太奇和長鏡頭的界限,使得影像更加真實,產生1+1=1的效果。例如:《云水謠》開篇6分鐘的長鏡頭是由前期實拍的7個鏡頭與三維制作的1個鏡頭通過數(shù)字特技合成完成的。這組長鏡頭把來自于真實環(huán)境中不同空間場景與虛擬的景象統(tǒng)一融合為視覺一體化的敘事空間。[3]這種利用合成技術制造的逼真影像,無疑是“真實的謊言”,對故事片的發(fā)展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對于紀錄片尤其是新聞紀錄片的制作,我們必須合理應用,以防虛假新聞的泛濫。第二,合成也可以使影像更加虛幻。利用它可以修改影像的任何區(qū)域使其變形變色;可以對畫面做各種疊加控制使其變幻萬千;可以對畫面做各種景深控制使其虛虛實實;可以對畫面中各元素做各類運動控制使其儀態(tài)萬千……第三,合成可以使節(jié)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首先,多個鏡頭的有機層疊可以增加節(jié)目的信息量。其次,一般意義上的蒙太奇主要強調鏡頭的剪輯和組合,而忽視了聲音、文字、圖形等的重要作用,而合成理論強調各類像的組合。隨著影視技術的發(fā)展,未來的影視還會有氣味、溫度等的組合。第四,合成使視聽語言更加絢麗。像素級的修改和多層控制使得后期編輯更加自由靈活,在某種程度上編輯成為二次拍攝,例如:面對一段靜態(tài)素材,可以通過數(shù)字處理技術使畫面實現(xiàn)類似于攝影機推、拉、搖、移等拍攝的視覺效果。此外,畫面局部色彩的自由控制、畫面局部播放速度的快慢控制、局部聲音與局部畫面的協(xié)調控制等功能都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多美妙而奇異的視聽感受。
(三)影視節(jié)目的放映是節(jié)目與每個觀眾認知的合成過程
首先,影視節(jié)目的放映本身就是一個合成過程。對于一般電影的放映,燈光透射膠片通過放映鏡頭投射到銀幕上,這是膠片、鏡頭與銀幕的合成;如果是環(huán)繞立體聲影片的放映,還有左前、右前、左后、右后、重低音等音箱所發(fā)出的不同聲音的合成;如果是普通立體電影,則是兩臺放映機所投射畫面的合成、畫面與偏振眼鏡或分色眼鏡等的合成;如果是普通電視機所放映的電視節(jié)目,還有畫面與臺標、字幕廣告、時間等的合成,以及上、下半場(PAL制)等的合成。因此,電影和電視雖然技術上有所不同,但是兩者都是像素以及聲畫的合成,依據(jù)合成理論將影視進行到底,“完整電影”[4]將不再是神話。
其次,影視節(jié)目的觀看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合成過程。人類觀影活動在認知心理學領域已有廣泛研究,也有諸多的專業(yè)術語,但是如果用“合成”一詞來表達觀眾的這一認知過程似乎更加通俗易懂。由于人類的視覺特性——視覺暫留和似動現(xiàn)象,使得觀眾將銀幕上一系列連續(xù)變化的靜態(tài)畫面(或者電視屏幕上先后點亮的熒光粉)合成為連續(xù)而完整的活動畫面。人眼的生理結構,尤其是觀眾的心理機制在合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每個觀眾的認知經驗與結構不同,所以同一節(jié)目在不同觀眾心理所產生的感受也會不同?;诤铣衫碚?,我們可以把觀眾的觀影活動看成是觀眾個人的一次拍攝與編輯活動。從畫格與鏡頭層面來講,影視節(jié)目的畫面被人眼“攝取”時,再次經過了合成(取舍與增減),有的觀眾忽略了某些內容,有的觀眾卻對畫面進行了“完形”和“填空”。從節(jié)目整體層面來講,觀眾會對鏡頭與段落結合自身感受進行重新合成,例如:影視中事物局部鏡頭的歷時態(tài)在觀眾腦海中形成的往往是共時態(tài)的畫面?!稓⑺辣葼枴返纫恍o序結構的影片,觀眾觀影過程也是每個觀眾在腦海中合成自己影片的過程。
首先,本文提出的影視合成理論過于泛化,將蒙太奇理論、場面調度理論、影視心理學中的一些內容納入其中,有些牽強和一廂情愿。而且影視合成理論與上述影視理論,在某些方面的內容趨于一致,似乎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
其次,影視合成理論的內容還不夠系統(tǒng)和完善,學術性不強,而且基于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還有待于深入開展。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P548.
[2]20th Century Fox. James Cameron's Avatar(DVD).2009.
[3]徐欣.電影《云水謠》開篇長鏡頭的數(shù)字合成制作[J].現(xiàn)代電影技術,2007(7).P3.
[4][法]安德烈?巴贊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么?[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P11.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38
孔德剛,男,1975年10月生,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電影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