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順星
解讀教材是指教師在反復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理解教材內容的主要理論觀點和實際問題、邏輯結構和思想方法,明確重點和難點,從而掌握教材的內容和精神實質。解讀要忠于課程標準,基于、高于課本,追求“懂、透、化”。在弄懂弄透的基礎上,悟出精神實質,形成自己的見解,并將教材的觀點、思想融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一、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參解讀教材
要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內容和教學要求。所謂知識點,就是教材內容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對于知識點,我們必須逐字逐句地反復推敲其內容,研究概念、原理表達,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原理的內容、結構層次和精神實質,原理的論證方式、論點論據(jù)結論的關系,原理的應用范圍和方法論意義,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等。一課書往往有若干個知識點,各個知識點在教學要求上并不一致,有的要求識記,有的要求識記和理解,還有的則要求理解和運用。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參,考慮各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把握教材知識點解讀的廣度和深度。
二、聯(lián)系參考資料解讀教材
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主要源于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經(jīng)典著作與黨和國家的權威性文獻,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核心,各版教材的作者由于受到其學識水平、經(jīng)歷和通俗性表達能力的限制,對一些概念、原理的概況、理解和表述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缺陷,這就要求我們聯(lián)系經(jīng)典著作和文獻來解讀和分析教材,翻一翻經(jīng)典著作和文獻,理解一下原著和權威性文獻,查一查詞典,考證一下課本的表述是否準確,研究一下究竟怎樣表述和概括更準確。在考證經(jīng)典的基礎上,適當閱讀教學參考用書和其他相關參考資料。如查看一下其他版本的課本、大學里相應的教材、報紙雜志上的相關理論文章、中學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弄清每個基本概念、原理、觀點和問題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發(fā)展過程,弄清事物的橫向聯(lián)系,建立綜合研究問題的意識。
三、聯(lián)系學生的問題解讀教材
有時,我們滿以為對教材的某個原理較有把握了,領會了其精神實質了,可是當學生提出問題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它理解得還很差,還難以用學過的道理解釋學生提出的問題。比如有學生曾向我提過這樣問題: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與堅持真理是否矛盾?服務是否是商品?典當行是否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在我國是黨的權力大還是人大的權力大?是權大還是法大?美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關注他國的人權狀況是否有道理?當時我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回答起來感到很困難。它促使我進一步去研讀教材,甚至指導我去學習,以提升自己的素質,這就是教學相長。
四、從新舊教材修改對比中解讀教材
2008年《經(jīng)濟生活》推出了第四版,教材修訂貫徹十七大的精神,體現(xiàn)了社會的變化發(fā)展。以第十課為例,這一課的變化很大,幾乎是完全重寫了,主要有這么幾個調整:一是根據(jù)十七大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xiàn)的總體目標作了新的表述;二是根據(jù)十七大報告,改寫了經(jīng)濟建設的新要求;三是根據(jù)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作了新的表述;四是根據(jù)十七大報告,論述了如何促進國民經(jīng)濟又好又快發(fā)展。最大的變化還是大大提升了科學發(fā)展觀的地位,原來只出現(xiàn)在目的題目中,現(xiàn)在則進了課與框的題目,表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以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全局。教材在論述如何促進國民經(jīng)濟又好又快發(fā)展時,是從五個方面說的,而十七大報告是從八個方面說的。不是說那三個方面不重要,而是因為它們在教材其他地方體現(xiàn)出來了,所以這里就不再講了。
五、質疑教材,彌補教材不足,解讀教材
教師要站在更高的學術水平上去俯瞰教材,發(fā)掘課本沒有明確意識到或者沒有來得及清晰而系統(tǒng)表達的思想。以批判的精神去質疑教材,揭示教材的缺陷。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完善教學內容,彌補教材的不足。如《經(jīng)濟生活》第11頁寫道:“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xiàn)的?!贝颂幍摹案鞣N關系”一詞指代不明,學生在理解時容易把此處的“各種因素”誤解為包括“價值”因素在內的所有因素。宜將此處的“各種因素”改為“上述因素”(用來特指天氣、時間、地域、生產(chǎn)條件、政策、宗教信仰、習俗等因素),否則就包含了下文即將講述的價值因素,而價值因素是價格的決定因素,不能與“上述因素”相提并論。
六、從做題、出題過程中解讀教材
不要以為解題是理科老師的事,文科老師就是讀書、背書,其實解題對于文科老師來說同樣很重要。思想政治是一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很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做題加深對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怎么考查的,從什么角度去設問。出題也是一個老師應該具備的能力,為出好練習或試卷,平時要注意收集試題,建立自己的試題庫;要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每天的國內國際大事要關注,找到時政熱點與教材的結合點;認真研究《高考說明》,研究各地的高考模擬試卷,研究教材。通過出題,對教材的重點、難點把握和處理就會有新的理解,在備課時能有所側重,在講課時就知道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在試卷評講時就能觸類旁通。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