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龍
故事的創(chuàng)作、演講,是群眾文化活動一種重要的曲藝形式。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好故事,如再選上一名好演員演講,不但給一場群眾文藝演出爆出新的樣式,而且還很受群眾的歡迎。我們江陰市文化館,是文化部命名的 “全國故事之鄉(xiāng)”,“江陰市少兒故事演講大賽”已成功舉辦了10屆,實踐證明,開展故事演講活動,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社區(qū)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少年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作文寫作能力和戲劇表演力,很受老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群眾的歡迎。
本人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群眾新故事創(chuàng)作、演講活動,至今已有30年了。下面,我想就導演少年兒童演講故事的實踐,談幾點體會及感受,請專家指教評判。
要想故事演講劇場效果爆響,或者說是少兒故事演講比賽拿大獎,選好故事,選好演員這兩點可謂關(guān)鍵。什么是好故事呢?筆者認為,省級和國家級刊物發(fā)表的不一定能拿來演講參賽,有的故事平面看看不錯,樹立起來演講,沒人要聽。所謂好故事必須具備兩點:一是少兒故事演講,故事本身必須是少兒眼里所見所聞所思,也就是發(fā)生在少年兒童身上的故事,而不能讓少兒去演講成人、老人的故事。第二點,盡管是少兒故事,對聽眾來講,不管年齡、知識層面,必須含有好聽、易記住、易傳播三個要素。怎樣選好演員呢?我認為,首先,孩子本身要喜歡故事,并且有一定的表演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基礎(chǔ)。有了這個基礎(chǔ),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有低水平的老師、導演,沒有低水平的學生。其次,應按照故事的風格來挑選合適的演員。
少兒故事演講,強調(diào)的是“演講”,這就與一般的口頭講個故事不同,口頭講個故事固然也有人聽,但有其隨意性、自然性。說到“故事演講”,就帶有藝術(shù)性的表演,就像劉蘭芳先生的北方評話,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審美性的“說故事”。因此,作為一名少兒故事演講的輔導老師、導演,必須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工作。
1.導演首先要做案頭工作,把故事整理成口語化的腳本。作者創(chuàng)作的故事,絕大多數(shù)是故事性強、文字性強的腳本,有的故事還類似小說。我們必須像修剪整理盆景一樣,把故事整成“易講”、“易聽”、“易傳”的口語化故事演講稿本。這樣,演員講起來就朗朗上口,觀眾聽起來順耳順心,一點不像背故事,開場就能讓聽眾進入故事情節(jié),跟著故事發(fā)展走。
2.磨刀不誤切菜功,花3-5天時間給演員上課。但還是有必要的。主要教孩子運氣、咬字、送音,貫口、繞口令,形體動作和風雨、冷、熱的指代性感覺動作,以及酸、甜、苦、辣的味覺訓練。這樣,既讓孩子對我國的戲劇、曲藝傳統(tǒng)表演藝術(shù)有一點了解,又能夠為演講好一個故事打下技法基礎(chǔ)。
3.導演在初排故事時,要強調(diào)好節(jié)奏,語言要分清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突出演講故事趣味性,重點設(shè)置好懸念。導演試講給演員聽,讓演員首先打動,感到故事好聽,有勁。這樣演員模仿、排練時會提高興趣、積極性。只有演員自己對故事感動了,才能打動聽眾,提升劇場效果。
總的來說,所有的文學都是人學。我們的文藝節(jié)目,包括演講故事,主要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也是刻畫、塑造好人物。北方的評話和南方的評彈里有一技法叫“人物開相”。我們演講故事也必須要設(shè)計好人物描繪、語言特色、特定動作。一個故事演講,故事里的人物、角色聽眾心里記住了,也就“講活”了,故事演講就成功了一大半。因為,故事的立意,思想性、藝術(shù)性、趣味性,都是通過故事中人物來傳達渲染的。演員在演講故事時,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敘述交代的語言,什么是環(huán)境描繪的,什么是人物角色的對話三個層次。其次,演員要充分利用講壇方位來表演,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如左側(cè)為甲、右側(cè)為乙,中間可謂丙,這樣表演人物角色,觀眾看了、聽了,清清楚楚。盡管小說往往通過人物描寫揭示主題,故事則以事件為主干。事件是故事中固定因素,是故事的骨架,有人稱之為故事核。但是,我認為故事雖以事件為主干,但事是人做出來的,一篇故事如果能夠刻畫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它就能夠成為杰作。
隨著江蘇省文化強省建設(shè)的有力推進,群眾文化藝術(shù)的百花園中,千秀競放,繁花似錦。故事演講活動這門一藝術(shù),正方興未艾。它可以似周立波海派清口一樣一人演講故事,像評彈一樣雙人合演講一個故事,也可以群口相聲似的多人合作演講故事??傊?,筆者希望江蘇的故事演講活動,亦能成為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百花園里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