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someone did you a favorsomething big, something you couldn’t do on your own- and instead of paying it back, you paid it forward to three people…and the three people paid it forward to three more…”
這是影片“Pay It Forward”(譯為《讓愛傳下去》)中的一段英文臺詞,解釋了何為“Pay It Forward(讓愛傳下去)”的“行動”。其意用漢語可以釋譯為:一個人幫助三個人,這三個人中的每個再幫助三個,如此傳遞下去,一個人幫助的人就會以3的n次幾何級增長……這個行動叫“讓愛傳下去”。 之所以Pay it “forward” 而不是“back”,向前而非倒回,是因為倒回將永遠停留,向前就有繼續(xù)的可能。這個行動的構想看似有些異想天開,烏托邦,但卻是對人人內心深處善良的堅信和對改變如此糟糕世界的一種嘗試。這個行動的發(fā)起者就是影片的小主人翁,11歲的Trevor。
社會學課老師Simonet對剛步入初中的Trevor班上同學布置了學期作業(yè):想出一個改變世界的點子并付諸實施。出于對世界“everything sucks”(每件事都很糟)的體會,Trevor決定發(fā)起“讓愛傳下去”的行動,嘗試著去改變這個世界,同時完成這個作業(yè)。他首先給自己定下了三個目標:幫助癮君子Jerry擺脫毒癮,開始新生活;撮合老師Simonet和自己母親Arlene;為受欺負的同學Adam挺身而出。故事主要就是圍繞Trevor對這三個目標的努力展開。
在敘事上,影片采取了不同時間發(fā)生的但互為因果的兩個事件同時運行的平行敘事線:一條發(fā)生在過去:Trevor從老師那獲得學期作業(yè)萌發(fā)“讓愛傳下去”行動的靈感,并親身實踐;另一條是現(xiàn)在所正在進行的:記者Chris偶然無償獲贈汽車,好奇心大發(fā),追查這一行為的發(fā)起人。這兩條不同時態(tài)的敘事線——過去時間發(fā)生的事件是現(xiàn)在正發(fā)生事件的誘因——交叉行進著,直到影片三分之二處,出現(xiàn)與片頭相同的Simonet熨衣一幕時,第一條線的時態(tài)才進入現(xiàn)在時,融入第二條線的敘事。影片的這種兩條不同時態(tài)的、過去時為現(xiàn)在時動作的誘因的敘事方式,不僅緊湊了敘事節(jié)奏,增強了影片戲劇性,更重要的是,升華了主題。
那么該片的主題究竟是什么,這種敘事結構又如何升華了主題?
“劇作主題包含著情節(jié)主題和主題思想兩個方面。情節(jié)主題就是‘動作和人物’。而主題思想則是劇作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 “兩者間相互依存,共同構成劇作的主題?!盵1]《讓愛傳下去》的情節(jié)主題其實在前文已談及: Trevor努力實踐自己定下的三個助人目標,以其實現(xiàn)改變世界的可能,終于在本城市乃至美國其他州掀起“讓愛傳下去”行動。而其中所體現(xiàn)的主題思想,簡言之,就是“人的生活有時就是在追求一種可能,或者說人能追求的只是一種可能,給生命多一些可能,這樣你的生命可能就因此改變”。在這么一個“一切都糟透了”的世界中,Trevor以其微薄的力量堅定的朝著那個可能努力。雖然在他眼中他努力的事都沒成功,但正是在他的善舉感召下,媽媽才將愛傳給外婆,外婆又傳給他人,他人又傳給其他人,這個行動才得到更多人效仿和媒體的關注——這個可能性也真正的變?yōu)榱爽F(xiàn)實。
影片通過互為因果的平行敘事手法,一開片就揭露Trevor的“讓愛傳下去”行動的可能性的實現(xiàn),除了留以何為“讓愛傳下去”的懸念,加強故事戲劇效果,更起到之后幾乎對世界喪失信心的Trevor的寬慰。這是對世界充滿著無數(shù)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的有力詮釋,從而升華了該片的主題思想。
誠然,“主題思想是每部影片創(chuàng)作的目標和指南,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處于靈魂和統(tǒng)率地位?!钡?,“由于社會生活的豐富復雜以及人物和情節(jié)本身的多層次、多側面都決定了一部作品的主題可能不是單一的。”[1]該片也存在多義性主題思想。在圍繞上述所提及主題思想外,該片還包含了多個主題思想:
1.只要每個個人傳出自己的一份善,整個世界面貌就能被改變。具體來說,就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為善的一面。但這一面若僅深藏心底,那呈現(xiàn)給他人的只能是非善的一面。而只要人人將自己內心的善通過行動傳遞,被他人感知,那么由個體人組成的整個社會就會被善所包圍。
片中幾個盡自己一份善幫助他人的人:Trevor,生在酗酒家庭,缺少父愛;Trevor的媽媽Arlene,在酗酒母親和丈夫影響下,自己也曾酗酒;Trevor的老師Simonet,由于少年時糟酗酒父親的迫害,皮膚燒傷,面部破相,自此心理留下陰影;Trevor的奶奶,由于酗酒和年輕時性行為不檢點,被女兒斷絕往來而獨自生活;患上毒癮的Jerry,入室搶劫的Sidney,財產(chǎn)被前妻席卷的Chris,甚至是女兒患有哮喘的律師Thorsen,他們的生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都不盡完美。但他們卻能在得到他人的恩惠后,勇敢的從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中跳出來,為需要幫助的人伸出自己善意的雙手,將這份愛堅定的傳出去,發(fā)自一個11歲小男孩的愛才得以傳播到洛杉磯、舊金山和鳳凰城,假以時日,甚至會傳遍美國,乃至全世界。
2.“習慣了原有生活的人,不容易改變,就算現(xiàn)在很糟,他們還是放棄了,一旦他們放棄,每個人都成了輸家?!?/p>
這是發(fā)自Trevor被Chris采訪時所說的原話。很顯然,他是說給Mr.Simonet聽的。Simonet由于年少時留下的心理陰影,面部破相導致的自卑和安定的教師職業(yè),形成了他自我封閉、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狀態(tài)。他沒談過戀愛,沒有朋友,少時的經(jīng)歷像一個無形的套子將他與外界隔絕。他的生活里除了有規(guī)律的作息外,單調簡單的就如來回往返的鐘擺。直到Trevor偽造媽媽Arlene簽名的一張邀請條,他平靜的生活才掀起一些漣漪:他和Arlene相愛了。但先后由于強烈的自卑和缺乏改變的勇氣,他終止與Arlene的進展,又蜷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在Trevor單純而富有哲理的話語中,他意識到自己的怯懦,終于勇敢的站起來,接起Trevor傳到自己手上的這一棒并成功的傳給Arlene甚或自己。
其實這個主題思想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可能”主題:一眼能看到盡頭的生活是可怕的,因為喪失了未知的樂趣。所以放棄你索然無味的生活,為你的生命創(chuàng)造另一種可能。這部影片看似是老師引導學生如何正視自己和世界的關系,但卻是老師甚至所有的大人都從11歲的孩子身上學到了難能可貴的東西。
該片中所蘊含的主題思想主要為以上三個,可能不同觀影者還會得出更多觀感,但這并不意味著該作品的主題思想是不確定的或者是多向的。“在一部作品的多個主題思想中,總有一個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是作品的‘中心思想’?!盵1]“人的生活有時就是在追求一種可能,或者說人能追求的只是一種可能,給生命多一些可能,這樣你的生命可能就因此改變”就是處于主導地位的主題思想。此時,我聯(lián)想起一句話:你只要著手去做就會有改變的可能;若坐著等待,那么永遠只能維持現(xiàn)狀。
[1]周涌.影視劇作藝術 [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