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婷
(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 基礎部,上海 201418)
職業(yè)教育視角下的旅游雙語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吳文婷
(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 基礎部,上海 201418)
旅游雙語教學因其專業(yè)制約因素所限,有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它不僅要按照旅游職業(yè)標準實現(xiàn)學科知識的傳授,還要發(fā)展學生習得的母語后的第二語言運用能力。因此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學科職業(yè)能力發(fā)展與第二語言職業(yè)交際能力發(fā)展的競賽關系,真實課堂環(huán)境與未來社會工作環(huán)境的關系,探索型學教方法與語言的應用的關系。
旅游雙語教學;學科職業(yè)能力;交際能力;探索型教學
我國雙語教學最初起源于我國在習得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漢語學習之間的“雙語教育”。之后,20世紀90年代以學習英語為目的的雙語教學在全國中小學校悄然盛行起來。然而,一種新的意義上的雙語教學在21世紀被帶入了我國高等學府的課堂上。之所以說高校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雙語教育模式,是因為它的教學目的、手段、方法、內(nèi)容、評估等課程因素都有新的突破。
圖1 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階段
有一個誤區(qū)必須指出,那就是并非所有的高校專業(yè)都適合用雙語教學活動,各學科適用的雙語教學課程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就旅游學科而言,開設旅游雙語教學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專業(yè)水平,從而提高旅游行業(yè)國際化服務與管理水平。那么什么是旅游雙語教學呢?以下是旅游雙語教學必須滿足的條件:
(1)依托旅游學科內(nèi)容(tourism content-based);
(2)教學方法體現(xiàn)旅游職業(yè)流程與管理理念(subject-methodology-oriented);
(3)課堂語言以教師和學生習得的母語后的一門語言為媒介(second-language media)。
以上必要條件中,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很突出,這是因為大?;虼髮W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yè)素質(zhì)發(fā)展最快的階段。根據(jù)試驗和調(diào)查的結果,高中及其前階段的學習對職業(yè)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速度與學生畢業(yè)上崗后所獲得的職業(yè)素質(zhì)成長速度是一樣的。請看下圖:
如果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種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那么在大學里培養(yǎng)學習者職業(yè)素質(zhì)的重任確實是相當重的。為了應對這種挑戰(zhàn),旅游雙語教學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充要條件:
(1)培養(yǎng)通才的理念;
(2)實現(xiàn)企業(yè)需求;
(3)充實教師專業(yè)知識水平和行業(yè)知識;
(4)具備教師的自我超越能力。
旅游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養(yǎng)通才(Generalized specialist),培養(yǎng)有理論、有實操、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一體化的學生,協(xié)助學生過渡到職業(yè)人角色。這一理念就決定了成功論指導下的教學手段:從結果到結果。知識和技能是學的最重要目的,不過,由于旅游企業(yè)是“人的企業(yè)(people industry)”,態(tài)度和情感是職業(yè)服務于管理中更加突出的因素,也是旅游教學中的學的目的。
如果把一門課程的成功因素作一個排列,就可以得出下面的金字塔結構:
就高等職業(yè)教育而言,一門課程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就是:要了解企業(yè)需求。學生因為有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才來到學校,學校聘用教師來傳授這一知識與技能,對學生進行加工,從而培養(yǎng)出符合企業(yè)需求的成品,幫助學生做從事職業(yè)生涯的準備。如下圖:
圖2 課程成功因素金字塔
圖3 a)人才培養(yǎng)與企業(yè)的關系
圖3 b)人才培養(yǎng)與企業(yè)的關系
雙語教學,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一石雙鳥”的效果,即通過以外語為媒介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學科學習,達到既發(fā)展了學科知識,又發(fā)展了外語能力的效果。就目前我國旅游高校雙語可開設的情況而言,雙語課有兩種類型:一是主要由外語教師擔任的旅游外語課;二是由學科教師擔任的所謂的旅游專業(yè)外語課。前者的優(yōu)勢在于為最為理想的全外語型雙語課程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外語教師的學科知識提出了挑戰(zhàn)。后者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然而,外語的駕馭能力令人堪憂。最完美的當然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絕不是簡單的結合)。不過,在找到這種結合的途徑之前,目前階段兩種類型的雙語課仍然有很大的作為。首先,旅游外語課要充分發(fā)揮外語的優(yōu)勢,結合學科知識,豐富外語的教學,從而反過來近一步促進外語的提高。經(jīng)驗告訴我們,旅游雙語教學要重視以下幾種關系:
外語知識性閱讀和學科知識性閱讀的結合:從外語知識性角度可以獲得有關該詞的發(fā)音、基本詞義“看門人,門房”、詞源信息—來自法語。
表1 外語知識性角度Concierge
如果從專業(yè)知識考量,必須擴大閱讀范圍,當然是有指向的擴大,即向旅游學科方向擴大,someone in a hotel whose job is to help guests by telling them about places to visit,restaurants to eat in etc.。
表2 外語知識性和專業(yè)知識性結合Concierge
外語能力訓練和學科能力訓練的結合:外語能力訓練以學科能力為構架。專業(yè)學科能力訓練好比是訓練人的軀體,男人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有女人的樣子;外語能力訓練是讓你學會為這個人在不同場合的出場準備并選配衣服。試比較下面有關飯店預訂程序的學習時不同的能力訓練:
表3 無專業(yè)學科能力訓練時的外語能力
從上表可以看出,所列的語言結構可能是飯店預訂程序中要用到的句子,其語法結構和語義都沒有問題。然而,如果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它們在預訂程序中順序一定是這樣的嗎?請看下表中加入了學科能力訓練后的順序。以問客人姓名為例,只有在確認能夠為客人提供所需服務的時候,才可以向客人獲取像姓名等這樣的私密信息。這是學科能力制約的結果。因此,外旅游外語教雙語教學中,要注重旅游職業(yè)工作的內(nèi)部規(guī)律,以此來訓練學生的外語能力。
表4 有專業(yè)學科能力訓練時的外語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學科知識的載體和發(fā)展的基礎。學科教師在開設的雙語教學課堂上,要應用好外語這一媒介。比如導游講解,作為旅游學科中一門重要的課程,要考慮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同民族的不同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體現(xiàn)導游講解的學科規(guī)律,還要考慮行業(yè)外言的語域(field)、對象(tenor)和媒介(mode)因素??偲饋碚f,學科教師所開展的雙語課程,除了反映學科本身的知識性和邏輯性特征之外,還要含蓋語用學、社會語言學、文化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學科。
看語域(field),解決語用沖突:由于歷史的沉積,每種語言都打下了凝重的文化烙印。同一個詞可以有不同的文化標記,形成不完全的文化映射(incomplete cultural mapping)。尤其是顏色詞、數(shù)詞、動植物詞,在跨文化交際中各有不盡相同的標記,有不同的語用意義,不同民族借用它們表達相異甚至相左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境。“怡紅院”的英語譯文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為在英語里“green”的語用意義才是漢語的“紅”的話語含義:輕浮與淺薄。上海南京路上的步行街如果嘗試譯成“walking street”,那可就貽笑大方了?!癝treet walker”不是“在大街上步行的人”或“逛大街的人”,而是“在街頭拉客的妓女”;因此,“walking street”當然就不是“步行街”的意思,其語用意義不言而喻,懂英語的外國游客看了這塊街牌當然感到滑稽可笑。此時可對“步行街”實施變譯,用“pedestrian mall”突顯其功用信息,這才不失為一個好的街牌英語譯名。
考慮對象(tenor):有些歷史、水文和地文的導游詞都很嚴肅、很固定,容不得有絲毫的改動。但是如果遇到外國游客怎么辦?
例:相傳三國時期,吳凇江的北岸就建起了一座寺院。后易名為靜安寺。
譯文:Legend has it that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a temple was built on the north bank of Wusong River,and it later adopted its present name of Jing An Si or Jing'an Temple.
在這段導游詞中,時間概念是壓縮在“三國時期”里的。釋放這里的語言外信息時,要因游客的身份不同而作相應的增義變譯。如果這段導游詞是讓美國人聽的,就可以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來說明,指出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千二百四十多年前靜安寺就存在了。
Legend has it that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a temple was built on the north bank of Wusong River,and it later adopted its present name of Jing An Si or Jing'an Temple.The Temple had existed more than 1240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若遇上英國人,就告訴客人靜安寺是在人人皆知的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出世前一千三百多年就建成了。
Legend has it that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a temple was built on the north bank of Wusong River,and it later adopted its present name of Jing An Si or Jing'an Temple.The Temple had existed more than 1300 years before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born.
以上所提到的變通講解手段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以學科知識和能力為依托的雙語教學依然在發(fā)展學生的外語的交際能力,而不僅僅是外語的語言結構。這一點將在下面提到。
學科職業(yè)能力發(fā)展與外語職業(yè)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呈互補性,這是旅游雙語教學體現(xiàn)的最為突出的特征。當然,兩種能力的發(fā)展的度的把握不可偏廢,偏其左,則失其右。以中文母語教師為主的、最理想的全外語型雙語教學只是一個理想目標,實際上永遠只是向這個目標的漸進。盡管如此,兩種能力結合的越好,度的把握越恰當,就越接近目標。
如前所述,無論是主要由外語教師擔任的旅游外語課;還是由學科教師擔任的所謂的旅游專業(yè)外語課,這些都是權宜之計,他們最終要趨同在一種課型之下,那就是全外語型,又稱浸入型旅游雙語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活動既考慮到所學的學科知識,同時鼓勵學生通過所學目標進行思考和學習。其根本的原則是圍繞學科知識來進行的,而不是圍繞語言的形式、功能、情景、情境和語言技能[4]。浸入(全外語)型旅游雙語課堂教學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實現(xiàn)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包括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使用地道的外語口音、有效表達意義的語言藝術、完成實際旅游工作中的一項任務或項目。在課堂里,教師與學生所使用的語言應該是具有幾乎所有“第二語言”的特征,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生將來能夠適應未來所從事的社會工作環(huán)境。
當然有必要區(qū)分一下“外語”和“第二語言”。如果把學習者習得母語后的一門語言當作課堂教學的目標,這門習得的語言就是外語。如果學習者在課堂上習得母語后的一門語言,其目的是要在廣泛應用這種語言的社會和工作中使用這種語言,這門習得的語言就是第二語言。在我國雖然沒有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外語的大環(huán)境,但是,旅游行業(yè)的特征決定了入境游是我國旅游收入的主要部分?!案鶕?jù)國家旅游局發(fā)出的《關于大力發(fā)展入境旅游的指導意見》,入境旅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國際服務貿(mào)易領域。……作為世界旅游業(yè)重要組成部分和全球最活躍的入境旅游市場之一,我國入境旅游必將隨之不斷增長。特別是上海世博會全球性盛事的舉辦,將促進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游客來華旅游,直接拉動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增長”。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證明雙語課堂所運用的母語后的一門語言應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第二語言的屬性。
經(jīng)過加工的語言材料缺乏必要的冗余信息,不能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場景,因而無法使學生從有效的暗示中抓住問題的精髓,只有在課程內(nèi)容和真實的語言場景相結合的時候才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語境處理未知信息的能力[4]。
在教學方法方面,探索型發(fā)展的教學路子的目的是:通過實習活動、與職業(yè)技能的有關活動、小組合作活動、充實的經(jīng)歷去學習抽象語言概念和理論,以提升學習興趣。在西方教育界倡導的react活動教學法,源于美國職業(yè)研究開發(fā)中心(Center for Occupational R&D),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是一套有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在美國職業(yè)教育院校廣泛采用,其實也非常適合我國旅游雙語教學活動。React分別是一個單詞的首字母:
Relating關聯(lián)—學習與生活
Experiencing經(jīng)歷—探究、發(fā)展、發(fā)明
Applying應用—將理論實踐在生活中
Cooperating合作—通過與他人分享、交流、溝通或分工進行學習
Transferring轉(zhuǎn)化—將所學知識或技能在新的或不同的情境中應用出來
活動教學法與被動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同。傳統(tǒng)教學法是一種被稱為REVEIVE的單向接收型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Random無關聯(lián)—天馬行空
Empty缺乏經(jīng)歷—空談
Copy不重應用—理論到理論的復制
Estrangement疏于合作—孤立無援、自閉、自墮
Ignorance注意力缺失—忽略學習主體及非智力因素
Vague模糊—語言性知識和得體交際能力界限不清
Equilibrium平移—將所學知識或技能在舊的或相同的情境出現(xiàn)
雙語課堂是以第二語言為媒介的思考型活動,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之間處處體現(xiàn)活躍的思考氣氛。如果采用的是RECEIVE方法,必定會中斷思考的過程,從而影響到語言運用的流暢性和完整性。因此,促使 RECEIVE向 REACT轉(zhuǎn)化,這是雙語教學方法論中的首要課題。雙語教學是一種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形式,在不增加課時的前提下,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第二語言的水平。科學的學習方法會產(chǎn)生預期的學習成效。學習成效與學習方法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以下是一組試驗后得出的結果:
單憑閱讀10%
單憑聽講20%
單憑觀察30%
聽講與觀察50%
與人討論70%
親身經(jīng)歷80%
教授別人90%
這組數(shù)據(jù)也正好驗證了我國古人所說的“聞之則忘,閱之則明,觀之則知,行之則學”這一哲理。
學生運用第二語言在課堂討論、回答問題,甚至完成作業(yè)。為了掌握學科內(nèi)容,其關注的重點是語言所表達的意義,而非語言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用語言行為實現(xiàn)了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規(guī)則的內(nèi)化。內(nèi)化后的語言規(guī)則又依托學科內(nèi)容從深層結構生成為表層結構,這種生成過程是如此自然而流暢地進行著。因此,雙語教學課堂第二語言的另一個屬性就是以可能不完整的語言結構表達完整的學科內(nèi)容意義,但是,通過學科內(nèi)容反復的探索,同一類型的職業(yè)語言結構得到了多次的再現(xiàn),使語言在循環(huán)往復中升華,真正體現(xiàn)語言的應用性。
我國高校旅游專業(yè)的雙語教學還剛剛起步,它究竟能走多遠,取決于專業(yè)的引領作用力和學校行政的推動力有多大。隨著浸入型旅游雙語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會逐漸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找到適合我國高校旅游專業(yè)的雙語教學的機制、最佳模式、最優(yōu)化內(nèi)容以及更多的心理學理論依據(jù)。讓我們期待旅游雙語教學這朵奇葩在祖國高等職業(yè)教育這個大花園了開得更加燦爛、絢麗。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Lakoff,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Cummins,J.& M.Swain.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Aspects of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4]俞理明,袁篤平.雙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74-79.
Vocational Instruction Models for Bilingual Instruction for Tourism Classroom Teaching
WU Wen-ting
(Basic Subject Department of Shanghai Institute for Tourism,Shanghai 201418)
Bilingual instruction for tourism purposes is conditioned not only by the content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that conforms to the practi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but by the need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ies of a second language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cquired after acquisition of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Therefore,the following rationale is to be valued: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s of subject abilities and the vocational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future work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linguistic application.
bilingual instruction for tourism;subject abilities;communicative abilities;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G642
A
1009-3907(2011)01-0121-05
2010-09-27
吳文婷(1984-),女,安徽青陽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ESP、旅游職業(yè)英語教育和旅游解說研究。
責任編輯:劉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