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清
(《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期刊社,湖北武漢430071)
科技期刊綜合退稿率及出版周期的理論研究
林松清
(《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期刊社,湖北武漢430071)
通過引入篇論文平均頁碼數和來稿總量這2個參數來修正退稿率計算公式,建立綜合退稿率的表達式。以此為基礎,給出出版周期的理論表達式。以《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010年所刊登論文的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驗證綜合退稿率和出版周期2個理論公式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出版周期的因素有3個:篇論文平均頁碼數、綜合退稿率以及當年所刊論文在各年份的分布比例,而與刊期沒有關系。
退稿率;綜合退稿率;出版周期;刊期
退稿率是關系到期刊出版周期與質量控制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子。關于退稿率的研究,目前取得一定進展[1-3]。但在理論上還基本上處于摸索階段,給出的公式大部分為試算公式,沒有形成理論上的真實表達。本文擬就此展開討論。而關于退稿的原因分析,關于退稿率在初審、外審以及復審、終審等各階段的合理分布可參見相關文獻[4-8],本文中不作討論。
一般來說,退稿率是指當年論文退稿數量與當年總投稿論文數量之比值:
式中R0為當年退稿率,MR為當年論文退稿數,M為當年總投稿論文數,AN為當年正刊接受率,AS為當年增刊接受率。AS=0時,式(1)變?yōu)?
式(1)一般是建立在編輯部一年內的收稿數量基礎上,對單個年份的粗略估計其退稿率是可行的。根據筆者多年的數據統計,發(fā)現式(1)得到的退稿率僅考慮當年來稿總量與退稿總數,雖可近似滿足日常退稿率的估算,但考慮因素還不夠全面。要想了解多年來稿量與相應退稿量,并得到其綜合退稿率,則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鑒于此,本文引入“綜合退稿率”,以取代“退稿率”,并考慮各年來稿總量差異性以及篇論文平均頁數差異性,對式(1)做出改進,建立了科技期刊的綜合退稿率理論計算表達式,即
式中R為綜合退稿率;K1為綜合離散系數,是編輯部根據多年的平均來稿量所建立的一個綜合平衡的指標;K2為篇論文平均系數,反映被接受論文頁碼的離散系數,進一步可以反饋到論文數量。K1和K2可分別表示為
式中:Mi為第i年來稿量;n為統計年數,一般不宜少于5年;Pi為第i年篇論文平均頁碼數;Aj為一定統計年份內(一般不宜少于5年)的各年份的總頁碼數。
為說明式(3)的合理性,筆者對《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以下簡稱《學報》)2004-2010年所發(fā)表的3 156篇論文(僅包括正刊,且不含討論稿)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由于2008年的來稿量為1 414篇,較往年來稿偏少,若按照式(2)進行計算,其退稿率為76.5%。但是實際情況是,編輯部對稿件的錄用原則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保持較為平穩(wěn),因此在退稿上不會出現較大變化,所以該退稿率有待商榷。在考慮篇論文平均頁碼數和來稿量的基礎上,按照本文式(3)所計算的綜合退稿率為83.8%,較接近真實情況,即正刊退稿率為83%-84%,且各年相似度均達0.91以上,說明本文所建立的綜合退稿率公式是可行的、合理的。
表1 《學報》2004-2010年稿件退稿率、綜合退稿率與平均出版周期(不含討論稿)
固然,在期刊每年所刊發(fā)論文頁碼總數固定情況下,退稿率是影響論文發(fā)表周期的唯一因數[2],但這種觀點在實際中有待商榷,因為影響出版周期的因素較多,如當年刊發(fā)論文在當年及以前各年份的分布比例沒有考慮等,故單一指標恐怕難于令人信服。顯然,較高的綜合退稿率有利于縮短出版周期,退稿率與出版周期存有較大關聯性,但非唯一性。本文所推導的公式做如下假設:1)論文的選用符合自然法則,即收稿日期相應靠前的論文,其安排刊發(fā)時間也相應靠前,即滿足“先來先刊”;2)論文的發(fā)表周期服從平均分布;3)不考慮開辟“綠色通道”論文過多的情況,或提前發(fā)表的論文所占比例不大,不超過50%。本文所推導出的論文平均出版周期的計算
式中T出版周期(天);Tr為經驗擬合參數(天),與編輯部多年退稿控制力度有關,為常數;T0為選定年份的已知出版周期;K0為選定年份其當年所刊發(fā)論文在其他年份的分布系數,可采用式(8)計算(即j=0年);Ei為第i年所錄用的論文在所計算年份的篇數。
表2給出了《學報》2004-2010年當年所刊發(fā)論文數分布情況(不含討論稿)。由表2可知,
表2 《學報》2004-2010年當年所刊發(fā)論文數分布一覽表
除2008和2010年外,其他年份當年所刊發(fā)的論文在當年及其前2年均有分布。鑒于2005年當年所載2003年的論文數據不全,本文以2006年為例來說明所建立的式(6)的合理性(當年所刊發(fā)論文在2004,2005及2006年均有分布)。T0=415.9 天,K0=0.365,Tr=-25 天,將相關數據代入到式(6)-(8),可得到2007-2010年每年出版周期的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按照式(6)計算得到的出版周期
由表3可知,2007-2010年實際出版周期與計算得到的出版周期非常接近,相似度達0.98以上,說明本文所建立的出版周期計算公式是合理、有效的。雖然2006年的刊發(fā)論文有2004和2005年的論文(這兩個年份刊期均為半月刊,2006年為月刊),但對于整個計算過程來說,刊期沒有影響。另外,在綜合退稿率為84%、年刊發(fā)論文頁碼2 592頁不變的情況下,由式(6)還可以預測,2011年的出版周期為195天。
1)來稿總數。本文來稿總數是指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編輯部接收到的所有來稿。對于“修改后重審”和“修改后重新投稿”的稿件,本文認定修改后重新投稿和修改后重審被退再投的稿件均為第二次新投稿,計入稿件總數。若第二次新投稿是跨年度的,則計入下一年度。
2)討論稿數。本文未統計各年份的討論稿數,主要是考慮到討論稿在沒有原則性爭議下一般予以刊發(fā),所以不宜按照正常投稿來處理。另外,《學報》每年所刊發(fā)討論稿的數量有限,一般不超過6篇[9],約20頁,對于整體數據而言,可忽略不計。
3)正刊和增刊論文數??紤]到部分期刊所刊用的增刊來源于會議論文,且大部分編輯部較為關心正刊的錄用率和出版周期,故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計算正刊刊發(fā)論文綜合錄用率和出版周期。
1)綜合退稿率。本文所建立的綜合退稿率是基于多年的統計結果所得出的結論,并非是單個年度的退稿率,建議各編輯部可選取持續(xù)性的年份予以統計,一般不宜少于5年。另外,由于本文考慮了各年的來稿總數、當年刊發(fā)論文總頁碼數以及篇論文平均頁碼數,得到的綜合退稿率可以較全面反映期刊的整體錄用情況,因此其計算結果與期刊的刊期(如月刊或雙月刊等)沒有關系。
2)出版周期。本文所建立的出版周期是基于一定時段的統計結果。對于式(6),若多年綜合退稿率維持較為平穩(wěn),則一般為定值,且接近0天。若為正值,說明出版周期有增長的趨勢;反之,出版周期有減少的趨勢。不過由于各個編輯部的稿件錄用尺度和取舍標準不同,因此會有一定變化。在實際出版周期計算時,可以先對式(6)多試算幾次,便可以找出經驗系數。
科技期刊的綜合退稿率一般需要建立在多年刊發(fā)稿件數量與來稿量的基礎上,以及多年辦刊經驗的基礎上。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每年3-5月及9-11月一般是編輯部來稿量相對較多的月份,而綜合退稿率是基于一定年份統計得到的退稿率,建議在制定具體月份的退稿率時候,可根據實際來稿質量作出適當調整;退稿力度與退稿把握原則沒有太大變化的編輯部,其退稿率不宜夾雜過多人為因素,如人情稿等。另外,本文不涉及到刊期,故所給出的計算公式較為簡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推廣價值。
本文所建立的出版周期計算公式是采用系數分配法則,這與整體論文發(fā)表時間相對滯后沒有關系,但與期刊在一年內論文刊發(fā)時間先后排序有關系,即“先來先刊”原則。不過,本文建立的理論公式目前僅有《學報》2004-2010年的數據論證,尚缺乏更多學報的數據加以驗證。
[1]何劍秋.論科技期刊質量與退稿率的關系[J].編輯學報,1992,4(3):145-147.
[2]邱炯友.學術期刊“退稿率”定義的反思[J].圖書情報知識,2005,(5):92-94.
[3]葉敏.科技論文發(fā)表周期的量化控制[J].編輯學報,2008,20(1):50-51.
[4]孫寬.科技期刊常見退稿原因及退稿藝術[J].天津科技,2007,(6):78-80.
[5]陳麗文,昌蘭,傅希文,等.《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的退稿原因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2(5):925-928.
[6]張林東,尹廉,趙劍云,等.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005年度退稿統計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5):456-458.
[7]馬章淳,林赟,陳姍.醫(yī)學科技論文退稿原因分析及對策[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2(4):95-96.
[8]林松清.我做責任編輯的體驗及呼吁[J].編輯學報,2011,23(4):370-371.
[9]林松清,佘詩剛,付少蘭.《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在確保質量中謀發(fā)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258-262.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25-03
2011-05-03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0
林松清,男,江西金溪人,副編審,主要從事期刊編輯、英文校對及期刊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資助項目(50824004);中國科協科技精品期刊資助示范項目(B類)(科協學函[2010]59號)。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