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長江水利委員《人民長江》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10)
從“5W”模式看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的傳播特點
李 慧
(長江水利委員《人民長江》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10)
從大眾傳播學的經典理論——“5W”模式出發(fā),分析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的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期刊傳播影響力的具體建議和措施。
“5W”模式;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傳播過程;影響因子
所謂“5W”模式是指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的一個經典模式,是傳播過程研究的基本理論。他在《社會傳播的構造和功能》一文中指出:描述傳播行為的一個方便方法就是回答5個問題,后來被人們稱為傳播過程的5個要素,即5個“W”:who(誰來傳播,即傳播者);says what(傳播什么,即傳播內容);through what channel(通過何種途徑傳播,即傳播渠道);to whom(傳播給誰,傳播對象)和with what effect(達到何種傳播效果,即傳播效果)[1]。本文以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5W”模式在水利工程類期刊傳播過程中的實現情況和特點,并試圖根據這些特點和規(guī)律,提出提高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方法和途徑。
在“5W”模式中,“誰來傳播”指的是傳播者,其在傳播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遞的任務。傳播者既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集體或專門的機構[2]。在這里,我們通過學科高被引文章分布,來研究不同期刊作為傳播主體對優(yōu)質稿源的吸引情況。表1為2005-2009年水利工程學科被引最高的前100篇文章在各期刊的分布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能夠吸引到高被引文章的期刊一共有19種,僅占水利工程類期刊總數(86種)的22.1%。其中,排名第1和第2的分別為《水利學報》和《水科學進展》,其集中吸引了超過50%的高被引文章,遠遠超過其它同類期刊。這說明,水利類科技期刊對于優(yōu)質稿源的吸引能力呈現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這些能夠大量穩(wěn)定吸引優(yōu)質稿源的少數個別期刊,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能夠吸引優(yōu)秀的稿件主動投稿,因此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有利地位。而其它的同類期刊則需要主動爭取高質量的稿源,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在同行中的品牌認知度。
表1 2005-2009年水利工程學科被引最高的前100篇文章分布
在“5W”模式中,“說什么”指傳播的訊息內容,對于水利工程類的科技論文,學科特點決定其與科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兩個方面內容緊密聯系,因此其論文水平的高低通常決定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及時反映重點熱點科研項目和工程實際。
表2為2005-2009年水利工程學科被引最高的前100篇文章的基金資助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占總數的76%。在這些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獲得了省部級以上基金資助,還有超過一半獲得了兩個及兩個以上基金資助,甚至還有獲得國外基金資助的情況。由此可見,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多數來自于國家及各地、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的基金資助項目。因此,從傳播內容上來看,要使文章的內容緊扣國家及地方所關注且高投入資助的科研類、工程類項目。編輯在組稿的時候,也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主動和重點項目的負責人或者參與人取得聯系,邀請其結合具體的科研、工程項目,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具體內容也可以是全局性的綜述,撰寫稿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傳播內容。
表2 2005-2009年水利工程學科被引最高的前100篇文章的基金資助情況(篇)
在傳播學的“5W”模式中,“通過何種途徑”指傳播渠道,也就是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質載體,它可以是諸如信件、電話等人際之間的媒介,也可以是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2]。在以往的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的傳播過程中,文章只能通過期刊這個唯一的紙質媒介到達受眾,因此受眾只能是訂閱了期刊的有限一部分讀者。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讀者除了通過雜志這個紙質媒介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閱讀期刊。傳播的受眾擴展到了網友,因此,期刊也開始借助網絡來獲得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文章通過網絡傳播擴大讀者面之后,科技期刊的各項指標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據統(tǒng)計,中國科協(xié)OA期刊開放全文的回溯數據逐年增加,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標的5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高于非OA期刊11.6%、5.6%和2.1%[3]。在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中,網絡下載次數排名前10位的分別為《水利學報》、《中國水利》、《人民長江》、《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水科學進展》、《人民黃河》、《水利水電技術》、《水力發(fā)電》、《水電能源科學》、《水文》;被引頻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別為《水利學報》、《水科學進展》、《中國水利》、《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水利水電技術》、《水力發(fā)電》、《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人民黃河》、《人民長江》、《泥沙研究》。文章下載量與被引頻次排名靠前的期刊高度重合,說明文章通過網絡下載到被他人引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要加強期刊的傳播效應,提高期刊影響力,應該合理利用網絡這一傳播渠道。
在傳播學的“5W”模式中,“對誰”指的是傳播對象,就是受傳者或受眾,是所有受傳者如讀者、聽眾、觀眾等的總稱,也是傳播的最終對象和目的地[2]。對于科技期刊來說,盡管科學技術研究不斷延伸至其他領域,參與科技活動的人群不斷擴大,但總體來說,科技學術期刊的受眾規(guī)模不會像大眾雜志 那樣廣泛。對于水利工程科學類期刊,其發(fā)行數量大多在幾百或者幾千這一量級,與其他發(fā)行量動輒上百萬的大眾雜志相比,其受眾具有典型的小眾特點。作為水利工程期刊的受眾,除了數量上相對較少之外,其身份和所屬單位分布也相對集中,基本都是教師、工程師和研究員等幾種固定身份和職業(yè),其工作單位也大致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單位等。因此,在期刊的傳播過程中,就要致力于服務這一特定的受眾群體,滿足他們學習、研究和實踐的需求。
此外,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的受眾還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會經常性地進行角色互換:作者與讀者之間、讀者與審稿者之間都有可能發(fā)生互換。這種受眾既可以做信息傳播者又可以成為信息接受者的傳播特點就允許信息進行討論式的傳播,有時甚至也可以是爭鳴式??萍计诳ぷ髡邞撛诠ぷ鳟斨凶⒁馐鼙姷亩嗌矸萏攸c,做好溝通和協(xié)調的“中間人”。注重做好讀者工作,培養(yǎng)讀者成為潛在的作者甚至審稿專家。在更好的服務讀者的同時,也為期刊儲備有價值的作者和專家資源。
在“5W”模式中,傳播效果是指信息到達受眾后在其認知、情感、行為各層面所引起的反應,它是檢驗傳播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2]。對于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由于其宗旨是促進行業(yè)內的學術交流,因此決定了傳播效果的評價就是要看其是否對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學習、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指導和借鑒的價值,也通常被量化地表征為影響因子。通過對影響因子排序情況的研究發(fā)現(見表3),以下2個因素對影響因子的影響較為顯著。
(1)文章內容的屬性。從表中可以看出,以發(fā)表科研理論研究為主的期刊往往能夠取得較高的影響因子,這跟科學研究的性質和特點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科學研究取得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一般都是科研成果在學術期刊的發(fā)表,可以說,行業(yè)內科學研究活動的進展情況往往反映在行業(yè)重點期刊發(fā)表文章的情況中,所以,以發(fā)表科研類文章為主的期刊容易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其次,科學研究的進步大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這點在科技期刊中的具體反映就是對他人文章的引用。所以,科研類文章較為容易成為他人進行研究的參考和指導,而當他人研究的成果再通過期刊發(fā)表時,這種參考和指導的意義就能轉化為了有效的引用率。最后,反觀以發(fā)表工程類文章為主的科技期刊,其發(fā)表的成果大多用于指導工程實踐。一個成果通過文章發(fā)表后也許能夠在工程實際中被廣泛借鑒和參考,但是借鑒和參考之后的具體反映往往是工程的順利完工,而不一定會成為文章發(fā)表。因此,這種文章內容屬性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影響因子的高低。
表3 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前20名排序
(2)期刊主辦單位的性質。從表中可以看出,排名比較靠前期刊的主辦單位多是行業(yè)協(xié)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程生產單位主辦的雜志很難進入到前列。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行業(yè)協(xié)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單位工作性質,能夠大量產生出以科研理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文章,這些單位主辦的雜志也能夠較多的獲得這類稿源。其次,很多能夠寫出高被引文章的作者可能大都來源于這類單位,這對于主動邀約或是主動組織高被引稿源十分有利,因此也能夠幫助其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
通過對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提高期刊影響因子,增強期刊影響力的途徑。
(一)通過期刊品牌效益吸引優(yōu)質稿源 在期刊還未形成品牌效應之前,要積極主動與行業(yè)內的高水平專家取得并保持穩(wěn)定的聯系,并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爭取在和專家的交流過程中做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溝通,才能吸引其筆下的高水平稿件。一旦期刊學術地位和認知度形成,就會進入優(yōu)質稿源主動“上門”,影響因子穩(wěn)步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優(yōu)化文章內容 要常年關注行業(yè)內的重點熱點研究課題、工程項目,跟進各種科學工程獎項的評獎情況,并爭取將這些內容轉化為文章。只有文章內容得到提升和優(yōu)化,才能吸引讀者的關注和引用。以發(fā)表科研理論文章為主的期刊,應該多組織能夠反映重大科研進展的文章,以期對行業(yè)內的科學研究活動產生更大的指導和參考價值。以發(fā)表工程類文章為主的期刊,應該加強和來自工程單位的作者和讀者聯系,有意識的建議和組織其將工程應用的過程和成果書寫成文發(fā)表,這一方面提高了工程類文章的引用率,同時也促進了工程科技的傳播和交流。
(三)通過網絡擴大期刊影響力 除了利用網絡提高文章下載量之外,還可以利用網絡作為宣傳平臺來擴大期刊影響范圍。有條件的編輯部應該建立編輯部網站,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置“過刊瀏覽”、“目錄預告”等欄目服務于作者和讀者,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網站上及時發(fā)布行業(yè)新動態(tài),吸引同行從業(yè)人員的關注。
(四)有針對性的服務讀者群體 要不斷關心讀者的需求,關注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滿足讀者需求的過程一方面是服務受眾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培養(yǎng)潛在作者甚至審稿人的過程。而及時了解和跟進讀者的意見建議,也是不斷完善期刊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傳播媒介,只有采取既符合學科專業(yè)特點又遵從大眾傳播規(guī)律的針對性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其傳播影響力。
[1]李軍林.從“五W”模式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27-31.
[2]莊育飛.圖書館“五W”傳播模式之我見——與拉斯韋爾“五W”傳播模式比較分析[J].圖書館論壇,1995,(5):9-11.
[3]馮長根.中國科協(xié)科技期刊2009年發(fā)展狀況[J].科技導報,2010,(8):23-25.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41-03
2011-05-1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5
李 慧,女,湖北武漢人,編輯,水利類工學碩士,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的研究和編輯工作。
(周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