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方
“財迷哥”為何不勵志
文/陳方
一些論者總喜歡從“財迷哥”這例個案身上挖掘出某種“縮影”的意義,挖掘出時代的痛點。事實上,對于這個時代而言,他不具備任何被過度闡釋的意義。
新聞背景
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堅持打至少兩份工,業(yè)余時間還回收舊書、舊貨……執(zhí)著于賺錢“付首付”的北師大大三學生李振被人稱為“財迷哥”,甚至他的室友也發(fā)帖表示不滿。針對此
事,各方如何評說?
如果不是因為李振把某件事情做到了“極致”,想必他也不會被媒體關(guān)注。同學們冠之以“財迷哥”的稱號在某種程度上并不夸張,但是媒體在報道李振時紛紛以“大三學生撿破爛湊房款首付”作標題就有些夸大其詞了。細讀新聞不難發(fā)現(xiàn),“撿塑料瓶賣”只是李振偶爾的舉動,并不是他掙錢的主業(yè)。只不過,從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看,“大學生”、“撿破爛”、“湊房款”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對受眾的眼球更有刺激性。
或許受新聞標題的影響,很多網(wǎng)友從中讀出了“民生艱難”,將“財迷哥”打工掙錢的誘因歸咎為“高房價之禍”。房價高不假,但“財迷哥”攢錢湊房款和高房價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柏斆愿纭钡母赣H做生意,母親是計生干部,“財迷哥”表示父母完全可以為自己買房子,只是自己不想“啃老”。
“財迷哥”如今成了網(wǎng)絡(luò)紅人。如果輿論不去過度理會“財迷哥”,那他只是一個過于“本我”的人罷了。他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他的財富觀有些偏執(zhí),但這一切都無關(guān)于房價,無關(guān)于教育,甚至無關(guān)于價值觀,只不過一些論者總喜歡從“財迷哥”這例個案身上挖掘出某種“縮影”的意義,挖掘出時代的痛點。事實上,“財迷哥”更像是一粒離群的塵埃而已,于這個時代而言,他不具備任何被過度闡釋的意義。
有意思的是,在媒體報道“財迷哥”的同一天,也有媒體報道了“勵志哥”。同樣是打工掙錢,同樣是大三學生,重慶西南大學的馬龍飛被冠以“西大創(chuàng)業(yè)首富”、“西大風云人物”的稱號。這位來自新疆農(nóng)村的大學生進大學三年來,不要父母提供生活費,靠自己擺地攤、賣蘋果、創(chuàng)辦公司累積財富,而且還寄了10萬元回家給父母蓋起了樓房。“勵志哥”的故事更符合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所以媒體在報道馬龍飛時,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呵護與褒揚。
如果將“財迷哥”和“勵志哥”做一比較,除了掙錢形式的“高級”與“低級”之外,二者還有什么本質(zhì)不同嗎?為農(nóng)村的父母蓋新房是表達孝心,那么努力做到“不啃老”難道就不是孝心么?“勵志哥”的夢想是要做下一個俞敏洪,他希望在35歲前資產(chǎn)能夠有千萬;而“財迷哥”只是認定了“賺錢是人生的常態(tài)”,這二者是不是也殊途同歸呢?“財迷哥”與“勵志哥”到底有多大不同,除了二人情商的不同帶給周遭人的感受不同之外,其他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有意思的是,輿論對此一個褒揚不已,一個又嘲諷不止。
看透了這些,如果要問“財迷哥”距離“勵志哥”有多遠,那著實有些不好回答。一些時候,其實只是輿論嵌入了“BUG”(毛病、漏洞)而已?!?/p>
李金磊
大三學生賣破爛湊首付該批評嗎
凡事都有個度,什么事情做到恰如其分最好。李振千方百計地努力賺錢固然是好,但是明顯已經(jīng)過度了:他將廢品放在宿舍內(nèi)引起室友的不滿,影響到了別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大三的時候課程掛了一科。
凡事過猶不及。對于李振所說的“賺錢是人生的常態(tài)。如果把常態(tài)都丟了,人生就沒有了”,筆者表示不敢茍同。因為,賺錢固然重要,但生活中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親情,比如友情,比如愛情。假期不回家只給爸媽打電話,李振顯然沒有意識到親情的重要,不回家讓想念他的爸媽情何以堪?不顧室友的不滿將廢品放到宿舍并與之爭吵,李振顯然沒有認識到友情的重要,大學四年如果連舍友都建立不起友情,就算賺再多的錢也是有缺憾的。可以說,李振得到了錢,但同時失去了很多。
而且,人生什么樣的階段就要做該做的事情,大學時期本該是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這時候就掉進錢眼里,迷著賺錢,而且都是賺一些小錢,要知道撿破爛是人人都可以干的,那干嗎還要上大學呢?
不做啃老族,但也不要做財迷哥。錢是賺不完的,人生中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去珍惜。■
南朔
圍觀“財迷哥”是對高房價的情緒表達
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尊重別人,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才可能減少沖突。就“財迷哥”一事而言,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觀察事物的方式就不一樣,最后得到的結(jié)論也就不可能相同。對這,我們最需要的,顯然是如何去解讀這樣的一件事情。而對于這事在網(wǎng)上引發(fā)的熱議,這種情緒的表達我們也不能忽視。如果沒有夾雜某種情緒,誰會熱捧“財迷哥”?要知道,這樣做家教、收舊貨的大學生,在校園內(nèi),其實并不少見。
那我們?yōu)楹螄^“財迷哥”呢?只因他的目的——攢錢湊首付。我們的每一次鼠標點過,其目光的聚焦點顯然在“湊足首付”。對這個問題,很多年輕人都很無奈,在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自己的房子,只會感覺漂泊無依,而居高不下的房價,又持續(xù)了這種漂泊感。從這來看,與其說我們在關(guān)注“財迷哥”,不如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突破口,去宣泄我們對高房價的情緒,這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我們不擔保“財迷哥”有這樣的意圖,但在我們的瘋狂點擊之下,卻帶有這樣的一種反抗情緒?!?/p>
胡印斌
“財迷哥”為何不見容于室友
表面上看,李振的室友難以忍受他把一些回收物品放在宿舍,而實質(zhì)上,卻折射出來一種價值觀念的分野。從報道中可知,李振不過是把回收來的物品“整齊地碼放”在自己的床鋪周圍,并沒有像室友網(wǎng)帖中所說的“宿舍成垃圾堆了”那么夸張。這種看似擠占公共空間的整齊碼放,與一般大學生宿舍雜亂無章比起來,并不顯得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說到底,李振的室友之所以感到“我們活不下去了”,可能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不適應(yīng),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差異。這從其開出的“藥方”可以窺見一些端倪,“懇切號召大家捐點錢給他吧”。這種只知他人資助,甚至希望用他人資助的方式去“矯正”李振自助行為的理解,不免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兩相對照,反倒是成為室友眾矢之的李振,其言行流露出來的自信和自立令人動容:“困難可以做家教賺啊,誰也沒有義務(wù)給人錢。”
大學校園應(yīng)該倡導一種寬容的氛圍,倡導一種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氣質(zhì),寬容大學生并不算離經(jīng)叛道的做法,鼓勵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并盡可能為大家提供平臺。大學當然不可能消除社會貧窮的根源,但是卻可以保護好那種“靠自己努力走出生活洼地”的自強自立精神。■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