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毅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務處 北京 100102
我國近十年來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述評
肖 毅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務處 北京 100102
為了解我國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現狀,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0~2010年發(fā)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了統(tǒng)計,并立足研究實際,對各主題成果進行分析,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便把握研究現狀,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借鑒。
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述評
隨著國際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繼承以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要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因此,對我國近十年來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能為我們汲取他國經驗、今后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筆者以“美國高校教師”“美國高校師資”等為關鍵詞,時段設為2000~2010年,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共檢索到中文文章306篇。經篩選,與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相關的學術論文共計189篇,其中關于社區(qū)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論文23篇,占12%。各年度論文發(fā)表情況統(tǒng)計見表1。
表1 2000~2010年我國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論文年度統(tǒng)計表
立足已有研究實際,筆者分主題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為準確統(tǒng)計研究者對各主題的關注程度,更好地對各主題展開綜述,筆者按主題出現的頻次進行統(tǒng)計,若某篇論文涉及多個主題,就分別歸入相應主題中,如《美國喬治敦大學訪問觀察與啟示》一文涉及教師聘任、在職培訓、教師評價主題,筆者分別將其劃歸各相應主題(見表2)。
表2 2000~2010年我國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分主題統(tǒng)計表
2.1 關于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理論的研究
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分析,美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經過初創(chuàng)期、確立期和革新期的變遷,表現出制度變遷的供給主體具有多元性、變遷方式主要為漸進式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供需保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等特點。
王春玲、高益民等界定了高校教師發(fā)展的概念與內涵,指出其在美國經歷了學者時期、教學者時期、開發(fā)者時期、學習者時期、網絡時期的變遷,形成了分權管理、突出服務理念、發(fā)展活動全面、形式多樣等特點,并介紹了高校教師發(fā)展組織的4種主要模式及運行機制。
2.2 關于高校教師培養(yǎng)的研究
2.2.1 職前教育研究
俞愛玲、莫潔華指出,研究生是美國高校教師的主要來源,未來教師首先要學習專業(yè)基礎知識,各專業(yè)都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修完規(guī)定課程,學生可獲得暫時的教學資格證書,還需參加并通過相應的培訓、考試才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書。
為適應高等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和研究生院委員會共同發(fā)起和實施了“未來教師培訓計劃”,旨在使博士研究生具有教學、研究和專業(yè)服務的職業(yè)能力。
2.2.2 在職培訓研究
美國各高校、專業(yè)協(xié)會等組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師在職培訓體系,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活動。培訓內容包括通識教育專業(yè)發(fā)展研習、公民權利和服務性學習、教學技術發(fā)展培訓、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研習、優(yōu)秀指導教師方案、學術事務領導研修、管理發(fā)展短期培訓等。在培訓形式上,美國高校普遍設立了短期、長期高等學校師資培訓班。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既有脫產培訓,又有業(yè)余時間培訓;既有系統(tǒng)學習,又有專題研究;既有學術休假,又有專題研討會;既有校外進修,又有校內培訓。
2.3 關于高校教師評價與聘任的研究
2.3.1 高校教師資格認定研究
美國高校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包括校外和校內兩部分,校外機構的認定由經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和聯邦教育部認可的8個資格評審機構實施;校內機構是在高校內部設置的負責教師資格認定的機構,其名稱多種多樣。美國各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制定的教師資格標準的要求比較全面且靈活,它們共同強調的要素有學位、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工作經驗等方面。認定程序因校而異,但總體上都經過個人提交申請材料、學院或校外認定機構審核、組織認定等步驟。美國高校教師資格認定工作具有非官方性、多樣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2.3.2 教師評價研究
美國高校教師評價可分為人事評價和績效評價。人事評價是為了人事決策而進行的評價,主要有聘任評價、晉升評價、終身教職評價,聘任評價包括新聘評價、續(xù)聘評價和終身教職評價,晉升評價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類型。績效評價是對教師工作效率和業(yè)績的評價,是為促進教師和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效率而進行的評價,但在很多時候它是與人事評價連在一起的,為人事決策提供基礎。無論人事評價還是績效評價,其評價的內容主要是教師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面。教師評價的主體包括系主任評價、教學委員會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自我評價等。
2.4 關于高校教師權益保障的研究
2.4.1 教師薪酬問題
美國高校教師薪酬按全職教師、兼職教師實行分類管理。全職教師薪資制類型的主流是簽約體系薪資制,不同的院校制定不同的標準來確定教師的報酬標準,這些標準主要反映高校對教師的工作產出預期??傮w而言,付給兼職教師的教學報酬明顯少于具有同樣教育背景的全職教師。
2.4.2 教師權利維護問題
美國大學集體談判制度在保障高校教師的經濟、職業(yè)安全,爭取學術自由與終身聘任制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起到很大的作用。因集體談判自身對抗性的特征使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態(tài)度,以主張“協(xié)調”與“合作”為基礎的共同治理制度很快流行起來,它通過咨詢型、商談型、參與決策型、委員會等形式實現共同治理的目標。
美國大學建立了完備的申訴規(guī)范和嚴格的申訴程序,所有美國大學的教師手冊中都有關于教師申訴機制的詳細規(guī)定,這使得教師在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該機制進行申訴和辯解,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教師的合法權利免受侵害,為保證教師安心于教學和科研創(chuàng)造了積極條件。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近十年關于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成果頗豐,首先是選題范圍廣泛,從職前教育到在職培訓、從資格認定到聘任、從專業(yè)發(fā)展到權益保障研究,涉及師資隊伍建設的全過程。其次是研究層次不斷深入,不僅有介紹性、敘述性研究,也有闡釋性、解釋性研究。同時,從年度成果統(tǒng)計看,近十年論文發(fā)表數量呈遞增趨勢,表明我國研究者日益重視對美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
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從橫向來看,與本科院校相比,對美國社區(qū)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相對薄弱。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與本科院校教師一樣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研究及教育教學能力,還應該獲取職業(yè)資格證書,掌握相關職業(yè)技能,成為“雙師型”教師,二者在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內容、評價考核等方面有很大差異。而已有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對美國相關院校師資隊伍研究成果僅為12%,且多局限于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從縱向來看,同其他主題相比,對美國高校教師培養(yǎng)研究稍顯不足。鄭琪、洪明的研究數據表明,2000~2009年我國有關美國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論文主題出現了140次,筆者收集到的以高校教師職前教育為主題的論文僅3篇,可見研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成果占絕大部分。因此,相關主題的研究應該在今后予以加強。
[1] 齊澤旭.美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的正式制度變遷[J].外國教育研究,2008,10
[2] 王春玲,高益民.美國高校教師發(fā)展的興起及組織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6,9
[3] 俞愛玲,莫潔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學校健康教育師資培養(yǎng)課程體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3,3
[4] 朱瑞剛,馮晨昱.美國高校教師培訓的經驗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
[5] 馬健生,鮑楓.美國高校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探析—以西南密蘇里州立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5,10
[6] 劉鳳英,韓玉啟,糜海燕.美國高校教師培訓與管理的借鑒意義[J].江蘇高教,2007,5
[7] 齊澤旭.美國高校教師資格制度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8,11
[8] 葉賦桂,田靜,羅燕.美國高校教師評價的變革及其動因研究[J].教育學報,2008,5
[9] 賴亞曼,陳海濱.美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特點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3
[10] 甘永濤.集體談判,還是共同治理?—美國高校教師權利維護的兩種戰(zhàn)略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8,3
[11] 張少華.美國高校教師申訴機制探索—密歇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個案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7,2
[12] 鄭琪,洪明.近三十年來我國有關美國教師問題的研究狀況[J].大學教育科學,2010,3
The review of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Xiao Yi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Beijing, 100102,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makes statistic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CJFD between 2000 and 2010, and classif es them and analyzes each topic.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shows the readers the defect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es, to help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Americ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2011-04-07 稿件編號:1104094
肖毅,碩士,講師。
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美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管理模式研究”(編號:MY201001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