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陽[南京師范大學(xué),南京 210097; 銅陵學(xué)院,安徽 銅陵 244061]
自米芾、米友仁創(chuàng)立云山墨戲的“米點山水”以來,雖然從來沒有成為正統(tǒng)畫派,但一直為文人派畫家所激賞?!懊c山水”出現(xiàn)在北宋末期,南宋有小米繼承家法。至元入明,米家墨戲的影響綿綿不絕。元代有高克恭、方從義和郭畀等,都參合董、米二法,創(chuàng)立新格。明代吸收米氏畫法更多,文征明和唐寅多有仿米之作,陳道復(fù)的畫亦得墨戲之趣,而董其昌更是對米點山水推崇備至。但在元明之際,承前啟后者卻不多見?!霸粕焦P法出王維,佚也風(fēng)流每過之”,“南宮書畫俱稱絕,誰其繼之纓海虞”。①這些詩句描繪了元末山水畫名家繆佚的風(fēng)采。由于幾無作品流傳,這幅繆佚的《云山霧靄》已成孤本,本文通過對《云山霧靄》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管中窺豹,以求對元末明初米氏山水的繼承與發(fā)展做一番深入了解。
繆佚出生于書畫世家,家學(xué)淵博。能詩善畫為一代名家,有詩為證:“平生不識繆公子,一日城南讀書舍。屢聞作畫兼能詩,野云秋樹見清姿?!雹谶@幅《云山霧靄》是唯一流傳的繆佚畫作 (圖1),為鏡心、水墨絹本,作于1341年,尺寸是74×26cm,款識:至正元年三月十一日,海虞繆佚。鈐印:叔民 (朱文),收藏印:鈐印三方不清?!对粕届F靄》尺寸不大,但對于墨戲山水在元末明初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昂材z音百世稀,風(fēng)流不減米元章”③是后人對繆佚精于水墨云山的贊譽,從繆佚這幅《云山霧靄》亦可得以印證。
《云山霧靄》的藝術(shù)特色可見于其造型章法與筆墨諸方面。畫中山林的造型取自繆佚生于斯的家鄉(xiāng)常熟虞山?!坝萆缴较孪下罚涯緟⑻靾D畫中”④正是對繆佚山水畫的描述。虞山古名烏目山,亦名海隅山,因形如臥牛,故又稱臥牛山。虞山無論遠望近察,俯視仰觀,都不失為“小山有大山氣勢,南巒有北嶺氣概”。這正是虞山聳立在江南平原上的特點。因此,繆佚采取全景山水的構(gòu)圖,三遠兼?zhèn)?。山林形成一個整體,僅畫幅上部留出部分天空。主山峰突兀而起,真不愧謂之“臥牛山” (虞山別名),像一水牛昂首遠視。山腰處云霧繚繞,更顯山之勢,遠而眺之,但見遠山、樹木、屋舍掩映出沒在煙霧縹緲間。近處土坡低緩,五株參天古木拔地而起,占據(jù)畫幅中部,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乃是著墨最精彩之處??娯龑ι绞Y(jié)構(gòu)的處理是化繁為簡,趨于幾何結(jié)構(gòu),塊面感強,這不僅與宋代山水畫千山萬壑的造境截然不同,而且與同時代畫家相比,其山石的簡化也是更為徹底。宋代晁補之謂:“然嘗試遺物以觀物,物常不能瘦其狀……大小惟意,而不在形?!雹菘娯沁z棄了山石的第一自然,直透其本質(zhì),抓住了江南虞山的“意”和“神”。不僅山石結(jié)構(gòu)刪盡繁縟,而且繆佚的用筆墨法也獨具蹊徑,一改線皴的規(guī)范,除山形結(jié)構(gòu)用淡墨勾勒外,不著一筆線皴,用酣暢淋漓的墨暈渲染山石,不見筆痕,形成明確的明暗光影與體積感,這一點似乎與西方繪畫中的光影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體現(xiàn)出繆佚不為物蔽、不為法拘的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畫中水與墨的運用大膽,但墨色的暈染細致,僅在山石暗部用“落茄點”略加疊垛,強化了光感,正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與渲染細致的山石相對,畫中樹木的點寫瀟灑隨性。盡管只畫有五棵樹,卻以少勝多,表現(xiàn)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蒼郁繁茂和濕潤感。這是因為用濃淡、大小不一的“落茄點”疊垛樹葉,先濕后干、先淡后濃,層層疊加,并同山麓凹處似隱若現(xiàn)的點皴遙相呼應(yīng),在虛虛實實之中,恍若萬千林木。古人說“虛實相生”,“空故納萬境”,此之謂也。低矮、簡易的屋舍相間于樹林、云山之中,更顯前景林木的高拔,直聳云霄。屋舍與樹干是用輕松、有變化的線條勾勒而成,這是此畫中不多的筆法,正與濕筆大點大染的山石林葉構(gòu)成鮮明的線面對比,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前景屋舍依山臨水,一條小溪從旁邊潺潺流出畫外,屋舍中的人似乎正在坐望天地、澄懷山水。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雹蘅娯对粕届F靄》中白云氤氳,動中有靜,從山腰處斜向徐徐飄過。煙云霧靄在畫面中成為最為空靈之處,莊子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碑嬛袩熢莆慈灸?,傳達出一種純凈的、澄澈明朗的境界。云靄的形狀與山林的形貌相呼相應(yīng),使畫面達到一種和諧的形式美,極富裝飾美感。古人有“墨分五色具”,所謂墨分六彩,指濃、淡、干、濕、黑、白。《云山霧靄》六彩兼?zhèn)?,茂林的黑,山石的灰,與天空、溪水、屋舍、煙云的白共同奏起一曲濕重滿溢、渾樸華滋的墨彩交響曲。
如果拿宋元的山水畫審美特點做個比較的話,宋人山水側(cè)重于物境美,元人山水傾心于心境美。元人不是不關(guān)注山壑,而是借助林泉以筆墨抒發(fā)內(nèi)心的性靈,于是乎山壑林泉的簡化更能凝練主觀的意興情趣。倪瓚的“逸筆草草”,“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說,最能道出元代的繪畫精神。《云山霧靄》中簡率的山石結(jié)構(gòu),元氣淋漓的墨韻不正是寫出繆佚胸中的逸氣嗎?
“托古改制”是每個時代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時常提出來的口號。隨著元朝政權(quán)的鞏固和蒙古族漢化的逐步深入,漢族士大夫放棄了激烈的反抗,帶著心靈深處郁結(jié)著的深沉的悲憤與不平,寄情于山水。表現(xiàn)在繪畫方面,南宋至剛至猛、鋒芒畢露的畫風(fēng)轉(zhuǎn)為元代繪畫的柔和飄逸。在這種轉(zhuǎn)變過程中,復(fù)古、崇古思想理論的提出起到重要作用。為了開創(chuàng)元代新的畫風(fēng),趙孟 提出三個繪畫美學(xué)觀點,即重視傳統(tǒng)古意,注重師法自然,提倡書法筆意,對后世繪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視傳統(tǒng),擯棄南宋院體畫,元文人畫家廣泛涉獵北宋、五代、晉唐諸家,追求古人的平淡天真,高潔放逸。王維一派水墨山水、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戲,其游戲精神契合了文人的心境,受到元代畫家的喜愛。高克恭、方從義等大家均繼承發(fā)揚了米點山水游戲筆墨的風(fēng)格。從《云山霧靄》的點染墨韻中可以看到繆佚的學(xué)習(xí)傳統(tǒng),即一路溯源王維、師法米芾的這種繼承淵源。
歷代畫家都離不開師法自然,向大自然學(xué)習(xí),體悟自然,不斷摸索和實踐,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然地貌特征的皴法和技法。如五代荊浩說:“明日復(fù)筆就寫之,凡數(shù)萬本方如其真”⑦,宋代的郭熙說:“欲奪其造化……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雹嘣嫾以谑惆l(fā)主觀意興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師法自然??娯对粕届F靄》也是對常熟虞山地形山貌做了細致入微的觀察,通過對云山霧靄的體驗,融會了蘊蓄胸中的情感,行之于筆墨,用大膽鋪陳的水墨表現(xiàn)出江南虞山蒼茫滋秀的神韻。
“以書入畫”,強調(diào)詩、書、畫一體,使元代繪畫更具抒情性。隱逸市井、寄情山水的元代文人都喜歡墨戲自娛。像趙孟 、倪瓚、王冕等不僅是大畫家,也是著名的大作家、大詩人。“珊瑚玉樹映清輝,畫里有詩詩有畫”,“繆生寫畫如寫字,趣到不必求其工”。⑨繆佚能詩善畫,又出身于書法篆刻世家,《云山霧靄》自然有一種蘊藉含蓄的詩情,再來看其畫面的款識:至正元年三月十一日,海虞繆佚。以楷書行篆籀之筆,骨力遒勁,云山之間的屋舍亦以書入畫勾勒而出,筆法勁健,書畫同源所臻之畫境體現(xiàn)出超邁的人格氣象。
“云山筆法出王維,佚也風(fēng)流每過之”,“南宮書畫俱稱絕,誰其繼之纓海虞”,是說云山水墨發(fā)端于唐代王維,繆佚也是清姿卓越,其風(fēng)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米芾的書畫藝術(shù)堪稱絕品,能繼承他的人只有海虞的繆佚。這些詩句是一百年后明代人對繆佚的評價,說明當(dāng)時繆佚的畫作很受文人的喜愛,但其真跡流傳甚少,大量贊譽繆佚風(fēng)采的詩篇都是題在明代畫家馬愈的《臨繆佚山徑雜樹圖卷》上。更有甚者,“明代馬愈臨元人繆佚《樹石圖》一卷,被割去馬愈臨款一行,就充作元繆佚畫了?!雹饨裉炜娯漠嫼睘橐娭?,人以畫傳,畫家必以畫名,幸有《云山霧靄》圖可一睹之風(fēng)貌。
唐王維首倡“水墨至上”說,始引發(fā)歷代畫家對筆墨關(guān)系的思考。南朝齊謝赫的著作《古畫品錄》中“六法論”提出“骨法用筆”,是說所謂骨法及筆法。當(dāng)時繪畫以線條勾勒造型,對象的結(jié)構(gòu)、體態(tài)、表情,只能靠線的準確性、力量感和變化來表出,可謂“有筆無墨”。唐末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把“墨”放到與“筆”同樣重要的位置,至此有筆有墨成為傳統(tǒng)繪畫的評判準則。宋代二米的“米點山水”以水墨暈染為主,多不見筆,積點成線,形成一種空蒙迷惘的景色,可以說是“有墨無筆”??娯摹对粕届F靄》明顯受到王維、米芾“水墨至上”觀點的影響。
米芾的水墨山水雖然隨性點染、意趣天成,但“米在山水畫的形體、景境、皴法等方面都不十分完備”?!懊桩嫸嗍且慌派筋^,過于缺乏‘高下相背,遠近重復(fù)’之趣”,“山水的形體結(jié)構(gòu),前后空間關(guān)系,景象都很簡括”。?繆佚的《云山霧靄》以全景山水布局,山石結(jié)構(gòu)、前后空間俱比米畫豐滿,并借鑒了王維的“破墨山水”,用水墨渲染出山形的陰陽向背。
元代高克恭學(xué)米芾,兼融董源、巨然之法,以墨韻為主,筆法為輔,云山筆墨遠繁復(fù)于米點山水,但整體氣韻似乎稍遜一籌。相比而言,繆佚倒是不出米畫之樊籬。然米氏山水囿于山石結(jié)構(gòu)的表現(xiàn),限制了畫面的豐富性,如何拓展水墨的表現(xiàn)力,成為他的主要思考。線皴可以加強山石的結(jié)構(gòu)與體積感,但又會弱化墨韻。于是,繆佚把山峰、石崗大的結(jié)構(gòu)歸納出來,略去所有線皴和山石的小結(jié)構(gòu),為大面積渲染騰出空間。接著,按山形的陰陽相背,用水墨層層渲染,趁墨色未干之時,再以濃濃淡淡的墨點加強渲染的效果。如是之,《云山霧靄》呈現(xiàn)出顯著的體積感和神奇的光感。
繆佚是全面繼承米點山水并有所發(fā)揚??上o其他作品傳世,看不到繆佚的藝術(shù)全貌。僅以《云山霧靄》而言,除了前述的藝術(shù)特色之外,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水墨的渲染略顯稚疏,山石結(jié)構(gòu)簡化之后,尚未自覺地用墨染把握山石的體積塊面,致使畫面未達到更豐富的層次。其次,空間感稍顯局促,中近景距離太近,樹與后面的云山之間還不夠闊遠。最后,《云山霧靄》的尺幅比較小,整個墨韻效果還是很好的,但若作大幅山水,就可能導(dǎo)致畫面單調(diào)空洞而泛于流表。
米點山水抒發(fā)了一種平淡天真、悠閑自在的情趣,明清的畫家都或多或少地借鑒、吸收了其藝術(shù)手法。明代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圖2),與繆佚畫的云山、近坡一樣,幾無墨骨,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shù)對比。畫面的空間層次分明,這點比《云山霧靄》處理得更好。清代龔賢的云山對墨的運用以趨極致,以《千巖萬壑圖》為例 (圖3),山石布局可謂氣勢磅礴,水墨渲染層次清晰、繁簡得體、濃淡適宜,山石產(chǎn)生強烈的體積感和光感。繆佚的《云山霧靄》雖沒有達到龔賢云山水墨的高度,但作為他那個時代的探索,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①②③④⑨ 趙蘇娜.故宮博物院藏歷代繪畫題詩存 [G].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85,170,295,292,68.
⑤ 潘德榮.陳望衡.本體與詮釋第六輯美學(xué)研究與詮釋[M].上海:上海人,2007:210.
⑥ 潘運告.宋人畫論[G].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22.
⑦ 李浴.中國美術(shù)史綱 (下卷)[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380.
⑧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217.
⑩ 陳德富.中國書畫鑒定基礎(chǔ)[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4:247.
?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