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群力,馬 蘭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2.杭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斯滕伯格論為發(fā)展成功智力設計三元教學
盛群力1,馬 蘭2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2.杭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成功智力由創(chuàng)造性智力、實踐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三種成分構成。在課堂中引入三元教學旨在創(chuàng)建一個支持性的學習共同體,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優(yōu)勢,理解每一個成員對學習共同體所作貢獻的獨特性,欣賞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多樣性。三元教學的框架包括了了解學生各自的優(yōu)勢能力偏好,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調整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和為持續(xù)開展三元教學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實施三元教學的步驟有選擇內容,確定目標,安排具體課時,具體分配單元中的各個課時任務,確定不同教學內容的具體學習通道并且加以整合和選擇相應的評價手段。
成功智力;三元教學;整體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當代國際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 (Robert J.Sternberg)曾是耶魯大學心理學IBM教授和管理學教授,擔任耶魯大學和塔夫斯大學“能力、勝任力和專長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塔夫斯大學心理學教授,人文與科學學院院長,現(xiàn)為俄克拉馬荷州州立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他曾獲得教育心理學“桑代克杰出成就獎”,出版 (發(fā)表)了1200本 (篇)著作、論文,在智力、創(chuàng)造力及其投資、思維風格、智慧和天才等領域研究貢獻卓著,成就非凡,被譽為“產能和質量”雙佳的學者。
“有序教學設計”和“整體教學設計”,這是當前教學理論與設計發(fā)展的兩個重要趨勢。斯滕伯格雖然不是一個教學設計專家,但是他對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等諸多領域的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對成功智力的精辟闡述以及對三元教學與評估單元設計模式的勾勒,為廣大教師運用先進理論,提升教學效能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生動形象的啟示。本文對斯滕伯格有關成功智力的要旨以及設計三元教學作一介紹。
成功智力是斯滕伯格有關智力、能力、智慧、創(chuàng)造力及其投資等一系列研究的綜合性理論框架,反映了21世紀初國際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斯滕伯格認為,成功智力由創(chuàng)造性智力、實踐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三種成分構成。創(chuàng)造性智力是人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時所需要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人在實踐、應用或者學以致用時所表現(xiàn)的能力;分析性智力則是分析、評價、比較或者對照時所需要的能力。在學校中,大家期望學生應具有分析性智力,而在生活現(xiàn)實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智力尤其是實踐性智力大有用武之地。
所謂成功,不能指望出現(xiàn)一個無所不能的天才;所謂成功,也不必總是非要淘汰拋棄一些人。人人皆可成功,人人皆有獲得成功的不同路徑。成功并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是有的話,大家早就趨之若鶩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沒有一種方法是適合所有人的,重要的是要揚長避短。
除了“揚長避短”,成功還同“揚長補短”聯(lián)系在一起。承認人不是無所不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該認知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彌補、克服。生活中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沒有缺陷,而是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知道如何去彌補和克服,即所謂的“自覺無知乃圣人”。
傳統(tǒng)的智力觀強調適應環(huán)境,成功智力認為除了適應環(huán)境之外,還可以去改造環(huán)境。該適應就適應,該改造就改造,兩者之間能夠做到權衡利弊之后達到游刃有余,才是理想的境界。當然,如果適應或者改造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就需要采取回避的措施,選擇一個新的環(huán)境。
成功智力有比較充分的實證研究支持。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成功智力條件下的學生成績好于其他學生,也就是說,同時進行三種思維類型的教學是成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記憶學習測驗中,處于成功智力教學情境下的學生成績也好于其他學生。因此,研究表明,不僅成功智力理論的三種智力成分是有效的,就這個理論的整體框架而言也是有效的。在實驗室情境的驗證是有效的,同樣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情境中也是管用的。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學生的能力優(yōu)勢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師應該設計哪些活動才能讓每一個人都得到鍛煉呢?為此,斯滕伯格對成功智力的成分進行了分解,在列出了一共37種具體的技能 (參見表1)
表1 成功智力技能成分一覽 (據(jù)斯滕伯格2007綜合)
同時還對這些技能的含義做出了簡要的分析與說明,給出了語文、數(shù)學、社會、科學、美術、音樂、外語和體育等8門學科應用的提示,并就如何對從幼兒到大學生進行成功智力各項技能成分的訓練提出了分類分項建議,從而保證每一個智力成分所涉及的技能都能結合學科得到相應的訓練。
以上主要介紹了斯滕伯格為什么要倡導發(fā)展成功智力以及成功智力三方面的具體技能要求。斯滕伯格認為,如果我們認識到培養(yǎng)成功智力的重要性,那么,就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學科內容實施成功智力教學。為此,斯滕伯格開發(fā)的“三元教學與評估”(Triarchic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簡稱TIA)單元設計模式,使課堂教學中實施成功教學成為可能。
三元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智力之外,還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就是為學生在走向社會與建立家庭時獲得成功打下基礎。三元教學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個個有機會,人人能成功,倡導多樣性和獨特性。三元教學的一個宗旨是營造一種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致使學生和教師都不用擔心難學、難教,而是會選擇恰當?shù)耐緩饺W習與教學。
在課堂中引入三元教學旨在創(chuàng)建一個支持性的學習共同體,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優(yōu)勢,理解每一個成員對學習共同體所做貢獻的獨特性,欣賞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多樣性。由于創(chuàng)建支持性的學習共同體并非易事,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因此這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艱巨任務。從具體的目的而言,三元教學體現(xiàn)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旨趣:
三元教學首先是指尋找最適合發(fā)展學生分析性智力、創(chuàng)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的教學內容 (材料)。例如一位高中科學教師在教原子結構時,考慮了如何使學生都能夠發(fā)揮各種能力。她努力通過讓學生對照電子、質子與中子的各種特點來發(fā)展分析能力;讓學生把電子、質子與中子想像成三個伙伴并且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還要求學生思考原子結構在核裂變產生原子能量的過程中如何發(fā)揮作用來培養(yǎng)實踐能力。
三元教學意味著力圖開發(fā)學生多方面的才能。三元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堅信學生能力類型的多樣性。例如一位五年級的學生有嚴重的拼寫障礙,她在記憶單詞方面沒有少下工夫,但就是記不住,平時做作業(yè)很費時間,考試成績也差。語文老師為此運用了三元教學模式試圖改變她的學習方法。老師請這位學生學習生詞時要閉上眼睛想象,用不同的顏色將各個音節(jié)聯(lián)系起來,并且將生詞想象成某一個圖像。接下來,再一個音節(jié)一個音節(jié)地朗讀單詞,在此基礎上練習書寫。這種以想像為特征的學習方法很管用,彌補了該學生學習方式上的原有缺陷。
三元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三元教學絕對不是只使用某一種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某一種能力優(yōu)勢緊密相配,例如創(chuàng)造性能力強的學生采用創(chuàng)造性教學,分析性能力強的學生采用分析性教學,實踐性能力強的學生采用實踐性教學。三元教學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接受全方位教學,即三元教學。也就是揚長避短固然是對的,但是揚長補短同樣是絕對必要的,只是在策略上能夠先揚長避短,后揚長補短;先發(fā)揮優(yōu)勢,后糾正劣勢。
三元教學對發(fā)展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明顯的作用。來自于學生和教師的反饋都表明三元教學所采用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材料大受歡迎。因為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是照本宣科,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倡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僅僅教教材。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三元教學絕不是指同樣的內容要用三種方式來教三次;也不是強行地將教學內容納入三種教學方式中的某一種。三元教學也主張不能為了發(fā)展思維能力而犧牲掌握知識的要求,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智力均要通過教學具體的知識內容開展教學,而不是繞過它們或者代替它們。三元教學希望所有學生的學習都取得盡可能好的結果,但絕不是相同的結果,即不是指望學生在三種智力方面有同樣出色的表現(xiàn),從而導致千人一面。
三元教學課前準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特殊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基本的單元,以便將各個教學成分整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學習環(huán)境包括了教學與評估的主要方式,教室物理環(huán)境的布置以及學生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于三元教學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1)為三元教學做好準備。(2)對學生群體進行摸底了解,確定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能力偏好。(3)重新調整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以便能夠適合三元教學方式。(4)為持續(xù)開展三元教學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
實施三元教學中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的特征是:
(1)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且從中增強自信。(2)感受到每一個人都被集體所接納。(3)接納、理解并且欣賞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4)坦然面對失敗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其他途徑。(5)千方百計化解矛盾克服困難以取得盡可能大的成功。(6)了解并且能夠平衡自己的優(yōu)勢與局限。(7)努力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
三元教學不是簡單的講究能力匹配。三元教學主張采用多通道方式來開展教學,以便學生既能喜愛偏好的教學方式,也能夠適應不偏好的教學方式。三元教學在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方面做到了相得益彰,學生對自己的優(yōu)勢與局限進行自我評估,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監(jiān)控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通道;另一方面,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優(yōu)勢偏好,也能夠有助于安排好他們自己的學習通道以其取得更滿意的學業(yè)收獲。
有許多常見的手段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例如小結、日記、討論和評課的。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彼此分享各自的能力方面的偏好,熟悉不同的愿望與感受。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用兩種具體手段來鑒別學生的能力偏好。一種手段是讓學生列出他們喜歡的活動。第二種手段是假設請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開展活動,每一個人分別選擇適宜擔任的哪一種角色并說明理由。
如果每一個班級有自己專用固定教室的話,教師與學生可以一起想辦法對原來的教室布局做出調整,以方便學生了解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這將為每一個人發(fā)揮不同的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可以有一個地方是專門張貼一些展示招貼欄的,鼓勵學生思考想像、評頭論足或者實際應用。
三元教學看起來同傳統(tǒng)的課堂有點差異。有些老師雖然喜歡三元教學方式,但是因為需要付出持續(xù)的努力,甚至會遇到阻力,所以,實施起來有可能會半途而廢。一般而言,實施三元教學要從易到難,積累經驗,逐步擴展,不要因一時心血來潮而盲動。據(jù)斯滕伯格的一項調查,有85%的學生喜歡或者很喜歡三元教學,10%的學生無所謂,只有4.2%的學生不喜歡或者討厭。另外,教師的認可度也很高。
教師究竟如何來設計三元教學的具體單元,這同教師平時的單元設計工作有什么差異,回答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像設計其他任何課程一樣,設計三元教學同樣包括了一組常規(guī)的步驟,例如確定目標、選擇內容和安排課時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熟悉如何來培養(yǎng)和評價分析性智力、創(chuàng)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以下簡要討論了三元教學的單元設計的主要步驟。盡管這些步驟只是建議性的(就像菜譜一樣,在燒菜的時候可以酌情選擇),但它們體現(xiàn)了參加三元教學試驗工作教師的成功經驗。
根據(jù)不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課程指導綱要,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設計三元教學具體單元內容的依據(jù)。例如,高中美術課程中可能會有印象主義繪畫流派的單元;高中歷史課中可能會有關于波斯灣戰(zhàn)爭的單元。教師只要將主題內容合理劃分為各個課時的具體要求,這樣就能做到既有整體視野,又能把握細節(ji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越來越重視國土資源的作用,相應地也越來越重視財政稅收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要想提高政稅收預算管理的科學合理性,就必須仔細發(fā)現(xiàn)目前其工作中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才能使得預算管理結構更加合理、科學。
教師要自我設問:“我希望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掌握哪些知識技能”。教師還可以提出比較籠統(tǒng)的目標,如“我希望學生能夠對印象主義繪畫流派有所了解”,或者“我想教會學生如何利用一手歷史資料來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提出比較具體明確細致的目標,如“我想讓學生懂得伊拉克戰(zhàn)爭的人性層面——青年士兵離開家人去海灣打仗,即使能夠平安回來,也會因為戰(zhàn)爭的心理創(chuàng)傷永遠改變了自己”,或者“我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如何制定列表”,“我希望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讀圖”。
教師還可以請學生自己學習來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表2就是一種具體的技巧。例如如果單元計劃是有關了解統(tǒng)計知識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請學生說一說他們想了解哪些統(tǒng)計知識,如何運用學到的統(tǒng)計知識。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作出思考,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增強學習者的主體意識。當單元學習結束時,可以請學生開展反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回顧。
表2 制定學習目標與反思學習效果單
同其他一般的單元設計相同的是,三元教學也很強調要安排好具體的課時。教師應該對一個單元的具體課時要求做到心中有數(shù),合理規(guī)劃。如果該單元只有一個課時,那么就要考慮將相關的三元活動混合起來。例如,在設計一個家政單元時,教師可以將創(chuàng)造性活動和實踐性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來設計一場“家庭慶功會”。如果一個單元學習時間跨度比較長,那么,每一課時就可以安排一些針對性更強的三元活動。例如,在學習有關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的單元中,教師可以用一個課時來分析人物和背景,用一個課時將人物的體驗與學生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再用一個課時請學生來續(xù)寫一篇小說。
安排好了一個單元的具體課時之后,教師就要考慮在這些課時中采用什么樣的課型,比如說探索與發(fā)現(xiàn)課,練習課,自學課和檢查課等。教師還要考慮不同課型如何搭配,各需要多少時間等,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檢查辦法。例如,一位語文老師在閱讀課時可能會這樣來安排課型:用一節(jié)課來介紹故事梗概和背景,熟悉或者掌握若干詞語;用兩節(jié)課來進行詞語操練和強化理解 (通過拼寫和創(chuàng)意寫作);還有一節(jié)課用來考核學生掌握詞語和理解故事的程度。教師可能還要決定哪些課中需要包括講解、小組討論或者個人自學。
在確定了單元教學目標、課時安排和課型之后,教師接著就應該安排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與實踐性活動和相應的評價手段。例如,在了解了印象主義繪畫流派之后,美術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對法國化學家謝弗勒爾 (Chevreul)提出的色彩理論和法國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 (Delacroix)提出的基本色彩和次級色彩理論進行比較;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方面則要求學生從基本色彩中調制出新的色調;在實踐性活動中安排一些相關的用色彩來繪畫或者粉刷房間的任務。每一項活動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要同具體的教學目標去匹配。另外,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均要安排三種類型的活動,應該選擇那些最適宜于課時內容和學習目標的活動。如果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并不適宜于該節(jié)課的內容要求,就不要勉強塞進去。
設計三元教學的單元時,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將活動進行排序。教師需要自我設問:哪一個活動優(yōu)先?哪一個活動能夠最適宜地導入新課,說明學習的情景要求以及滿足學生的興趣?哪一種方式是結束單元的最好路徑?哪一種活動能夠起到銜接轉換的作用?在學生開展一項創(chuàng)造性活動之前,是不是需要具體指導?或者創(chuàng)造性活動能否為學生探索主體提供便利,同時也有利于開展“直導教學”?
在對活動作出排序時,斯滕伯格建議教師注意運用以下四種高效能教學方式:
(1)講解 (tell me)。教師向學生交代單元教學目標,以及在單元結束時需要掌握的東西 (例如:“你要學會如何制定書面清單”)。
(2)展示 (show me)。教師向學生示證要學到什么樣的本領 (例如“請列出你所喜歡的活動”)。
(3)輔導 (guide me)。教師要督查學生開展練習 (例如:“現(xiàn)在列出你所喜歡的活動,記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4)驗證 (challenge me)。教師要檢查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 (例如:“現(xiàn)在大家都想一想應該列出一張什么樣的清單,完成之后就請展現(xiàn)出來”)。
教師應該牢記的是三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善于進行三元思維的人。因此,在制定評價方案時,教師要將重心置于如何評估學生的最終學習結果,才能確保他們通過三種通道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與實踐性——來學會思考。教師可以先嘗試擬定三種評價標準——理想的答案、基本達標的答案和有欠缺需要改進的答案 (具體可以參考表3)。然后同學生交流這些標準。
表3 培養(yǎng)三元思維的評價標準
三元教學的評價要分別作出三類評價。第一類是有關分析性能力的評價。第二類評價是有關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評價。第三類評價是有關實踐性能力的評價。評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測驗,考試、作文,實際表現(xiàn)、檔案袋和過程記錄本等。不過,每一個評估均要遵循一個基本規(guī)則,這就是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情況,也要考核對三種能力的運用情況。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愿望,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學到了什么,還要了解他們是怎么學的。當然,三元評價中還應該包括檢測記憶能力方面的內容,就像常規(guī)的考試中那樣。
在編制三元評價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擔心有一些重復。因為三元教學的不同方面要回答的是同樣范圍的內容主題,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課時 (包括作業(yè)與評估)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重復。
(2)不應該專門指向某一種能力,也就是說,不要試圖去找純粹的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課時。在盡量要兼顧三種能力的同時,當然可以突出某一種或者兩種優(yōu)勢能力。
(3)做到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確保通過三種通道來評估學業(yè)成績,重在三種能力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得到公平對待。
(4)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例如小測驗,簡答題、項目實際表現(xiàn)、檔案袋等)。
(5)還可以采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反思單。反思的內容如,我學習了……,我想學到更多的內容是……,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沒有弄懂的是……,我希望課程更像是……。
注:本論文曾提交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 (南京師范大學)交流
[1]Sternberg,R. J. ,& Grigorenko,E. L. (2007,2nd) .Teaching for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
[2]Sternberg,R. J. (1997) .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How Practical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Determine Success in Life. New York: Plume.
[3]Sternberg,R. J. ,& SpearSwerling,L. (1996) .Teaching for think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Sternberg,R. J. Jarvin,& L. Grigorenko,Elena L.(2009) Teaching for Wisdom,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Success. 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
[5]Sternberg,R. J. ,& Grigorenko,E. L. 成功智力教學[M]. 張慶林,趙玉芳,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Designing Ternary Teaching for Developing Success Intelligence
SHENG Qun-li1,Ma Lan2
(1.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PRC;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PRC)
Success intelligence is consisting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practical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al intelligence.Taking ternary teaching into classroom aimed at constructing a supporting learning community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 of their own ability and understand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member had done to learning community and appreciate each student’ s multiple development.The framework of ternary teaching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of students’preference and create a learning community,to adjust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classroom an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of teaching.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teps to implement the ternary teaching.
success intelligence;ternary teaching;integrated teaching design
G42
A
1674-5779(2011)01-0049-06
(責任編輯陳育/校對云月)
2010-11-28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整體視野下的單元教學設計應用研究”(08CGJY0032)成果之一
盛群力 (1957—),男,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教學理論與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