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洋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的歷史變奏
——兼談近年來的研究及其特點與問題
田海洋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了解中國近代德育理論是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實際存在形態(tài)與發(fā)展主題是把握它的二條有益線索,從前者看,它有德育思想、德育論、德育學等多種形態(tài);而從后者看,它則先后經歷了清末公德與私德理論、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理論及民中期后的訓育理論三個內容相對各異的階段。近一、二十年來,對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的研究已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從而也為人們反思與構建新時期學校德育理論提供了有益借鑒。然而,相較近代德育理論本身實際狀況而言,已有研究還與之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認真回顧與總結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推向深入。
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研究
清末的那場思想革命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開始走出中世紀重圍而邁向現(xiàn)代的起點,在此基礎上,近代中國的學校德育也開始發(fā)生轉向,所以這里所言近代主要是指20世紀上半期。德育理論是整個教育理論的重要方面,一定意義上,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的歷史變奏折射了20世紀上半期中國教育在近代化過程中價值上的追求與走向,因而了解它是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從實際形態(tài)而言,近代德育理論分別有德育思想、德育論、德育學這些理論形式。
理論首先是思想的一貫,德育理論自然也不例外。我國近代有著十分豐富的德育思想,這一點毋庸置疑。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燦若星河,在他們關于社會道德以及教育方面的諸多言論中,一般都蘊含著這方面的內容。德育思想雖然是學校德育理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但它作為德育理論形態(tài)之一,還只是一種前德育理論形態(tài)。除此之外,更高一級的形態(tài)還有德育論、德育學等。德育論是德育思想相對專門化的形式,中西近代教育史上都有存在,西方更早。它是教育學在近代形成之后的產物,作為其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通常與課程論、教學論等并列。在西方,如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1632)中就有“道德教育的方法”(第23章)、“灌輸虔信的方法”(第24章)、“論學校的紀律”(第26章)等專門論及學校德育內容的章節(jié)。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盧梭的《愛彌兒》(1762)、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與葛篤德》(1781-1787)、康德的《教育論》(1803)、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1806)等也都有關于學校德育的重要論述。在我國,清末至民國期間的不少教育學著作,包括翻譯、譯述、國人編纂、編著、自著等都涉足了德育論。據(jù)筆者閱讀并統(tǒng)計,這類著作主要有(譯著以翻譯時間為準):日本學者立花銑三郎的《教育學》 (1901)、牧獺五一郎的《教育學教科書》(1902)、尺秀三郎等著的《教育學原理》(1903)、小泉又一的《教育學教科書》 (1904)、大瀨甚太郎的《新編教育學教科書》(1905)、萊茵的《蘭因氏之教育學》 (1906-1907)、熊谷五郎的《大教育學》(1907)、波多野貞之助的《教育學教科書》(1907)、林篤奈爾的《教育學》(1907)(此書自日文重譯——筆者注)、吉田雄次的《新教育學》(1909)等;國內學者的著作主要有王國維的《教育學》(1905)、繆文功的《最新教育學教科書》(1906)、秦毓鈞的《教育學》(1908)、張子和的《大教育學》(1913)、張毓驄的《教育學》(1914)、宋嘉釗等編譯的《教育學教科書》(1914)、劉以鐘的《教育學》 (1914)、王鳳歧的《教育學》(1915)、王熾昌的《教育學》(1922)、孫貴定的《教育學原理》(1923)、余家菊的《國家主義教育學》(1925)與《教育原理》(1925)、舒新城的《教育通論》(1926)、張九如的《三民主義教育學》(1928)、王云五的《教育原理》(1928)、范壽康的《教育概論》 (1931)、朱兆萃的《教育學》(1932)、羅廷光的《教育概論》(1933)、鄧胥功的《教育學大綱》 (1933)、吳俊升和王西征編著的《教育概論》 (1935)、汪懋祖的《教育學》(1942)、姜琦的《教育學新論》(1946)、孟憲承和陳學恂合編的《教育通論》(1948)等等。對學校德育問題的關注不僅有利于完善教育學自身的理論體系,而且也對促進德育理論進一步的專門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教育學理論體系逐步分化,早先的教育學形態(tài)遂轉變?yōu)榱私逃龑W科群,于是德育論也就從中分化出來而獨立為德育學。20世紀上半葉是德育學初步形成并得到發(fā)展的時期,中外都產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在西方,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之前,就產生了一批頗有影響的論著,如美國杜威的《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1909)、巴格萊的《學校訓育論》(1915)、斯密斯的《建設的學校訓育》(1924);德國凱欽斯泰納的《品格概念與品德教育》(1923);法國涂爾干的《道德教育論》(1925);英國威爾遜和步南佛的《道德訓練的原理與方法》(1924)等等,民國時這些著作大多都有相應中文譯本。在國內,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也不少,主要有:梁啟超的《德育鑒》(1905)、蔣拙誠的《道德教育論》(1919)、余家菊的《訓育論》①(1931)、吳俊升的《德育原理》(1935)、李相勖的《訓育論》(1935)、汪少倫的《訓育原理與實施》(1943)、姜琦的《德育原理》(1944)、陶愚川的《訓育論》(1947)等等。德育學已是獨立、專門與系統(tǒng)的德育理論形態(tài)。當然,它還不是最高的德育理論形態(tài)。可以想見,就如同教育學由“單數(shù)”而“復數(shù)”變化那樣,德育學也必將成為德育學科群。事實上,隨著德育學形態(tài)的分化,目前一個包括眾多德育學科在內的德育學科群業(yè)已存在,而在眾多德育學科研究基礎上就必然會需要一種整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的一般理論形態(tài),即研究學校德育領域中一般理論問題的德育原理。不過,客觀說來,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發(fā)展還未能達到此種形態(tài)水平和產生相應的研究需要。
從主題發(fā)展而言,近代德育理論先后經歷了清末公德與私德理論、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理論及民中期后的訓育理論三個內容相對各異的階段。
清末對公德與私德的探討起于國民性改造的需要。甲午之戰(zhàn)宣告洋務運動破產后,以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等為首的一批具有進步視野的愛國知識分子在深刻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基礎上,認為只“變器”不足以救中國,只有“變器”復“變道”才是救亡之根本。維新人士提出的“變道”主要包括政治與教育二途,就教育來說,以嚴復提出的“三民”說為開端,他將“新民德”作為改造教育以挽救國家危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梁啟超等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其作為改造國民性的核心。戊戌變法失敗,尤其庚子事件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清王朝名副其實地成為列強共管之地,亡國之禍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眼前。此時,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梁啟超等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都急切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在“新民德”方面,他們在二個層面延伸了嚴復的思想,即國民性的批判與改造。在《論中國參用民權之利益》、《論政變?yōu)橹袊煌鲋P系》、《愛國論》、《國民十大元氣論》、《呵旁觀者文》、《論中國救亡當自增內力》、《論中國今日為人群發(fā)達之期》、 《獨立說》、 《說奴隸》、《論支那人國家思想之弱點》等一系列激情洋溢的文章里,他們不僅大膽而尖銳地抨擊了封建專制之弊,而且也深情呼喚國民不要做旁觀者,更不要做奴隸,要及早從奴性中掙脫出來,做知自由、懂文明、有德性的新國民,并去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的、有主權的新國家。同時還大量介紹了西方近代以來著名學者的思想,希望予民新知,以啟民智,以淳民德。像梁啟超在日期間,就向國內較系統(tǒng)輸入了包括伯倫知理、孟德斯鳩、斯賓羅莎、霍布斯、盧梭、培根、笛卡爾、邊沁、康德、黑格爾、彌勒·約翰、圣西門、洛克、斯賓塞等近代歐洲主要大家的思想,其中主要是他們的政治倫理道德思想。通過對國民性的這種批判與改造,其目的就是要喚醒并引導國人一種公德意識,它集中體現(xiàn)為以強烈情感為基礎的愛國心。一邊是呼喚國民的公德意識,一邊也不忘對作為傳統(tǒng)倫理的私德進行淬瀝和重新設計,這就是梁啟超“道德革命”的完整內涵。他們的努力在清末凄涼晚景上推動了一場以改造私德與弘揚公德為主旨的教育革新運動,其影響不僅牽動了當時社會各個政治勢力,而且整個教育宗旨也因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尚公”篇有云:“所謂尚公者何也?列強競起,人第見其船堅炮利,財富兵雄,以為悉由英雄豪杰主持之,故國以強盛。而不知英雄豪杰,間世一出,不可常恃也,所恃以立國者,乃全國之民之心力如潮如海如雷霆而不可遏,相親相恤相扶助而不可解耳;其所以能致此者,皆在上者教育為之也……今欲舉支離渙散者而凝結之,盡自私自利者而滌除之,則必于各種教科之中,于公德之旨、團體之效,條分縷析,輯為成書,總以尚公為一定不移之標準,務使人人皆能視人猶己,愛國如家;蓋道德教育莫切于此矣。”[1](PP.219-220)
辛亥革命終于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余年的帝制,并初步確立起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權。為了適應和鞏固新政權的需要,教育目標也就需要由清末的臣民向此時的國民或公民轉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教育也同樣如此。為此,蔡元培在民元出掌教育部時即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共和體制的初步確立是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理論發(fā)生的重要背景,然而,除此之外,它的產生還有更復雜的因素。
首先,清末以來的國民性改造思潮及公德思想的發(fā)展影響了人們對國民形象的預期。像梁啟超“國也者,積民而成,國之有民,猶身之有四肢五臟筋脈血輪也……欲其身之長生久視,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2]等關于民與國關系的新設想,無疑對近代公民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其次,辛亥革命雖然成功推翻了千年帝制,促成了民主共和,但革命旋即失敗的事實,又不得不讓人對民德進行深刻反思。陳獨秀發(fā)出了“只有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3]的吶喊,就是對此進行反思的產物。他認為“蓋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v一時舍舊謀新,而根本思想,未嘗變更,不旋踵而仍復舊觀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4]于是,在新文化運動特定歷史場景下,對舊道德的批判便構成了當時所謂“價值重估”的重要一環(huán),它同這一運動中其他思想解放主題,如中西文化、現(xiàn)代哲學、宗教批判、民主政治、科學思想等一起煥發(fā)出了新思想和新制度得以扎根所需要的自由空氣。再者,不斷勃興的民主教育思潮及學生自治運動,也使得民初的教育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最后,西方公民 (道德)教育知識的大量傳播,則直接起到了參考與啟示作用。面對民初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一些有識之士認為,若共和真正期之可行,則非全國人民具有公民資格不可。而公民資格的養(yǎng)成,又非朝夕可就,非提倡公民道德、注重公民教育不可。于是,他們將英法德美等國公民 (道德)教育理論與知識大量介紹到國內,像《教育雜志》、《中華教育界》等當時重要的教育期刊都是這方面工作的佼佼者。正是在以上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清末的公德思想便明確發(fā)展為民初教育的公民道德要求。
洪憲帝制失敗后,中國即陷入了大小軍閥割據(jù)的四分五裂的局面,至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前的十余年間里,中國社會總的來說是處在一個極度缺乏權力中心的時期,而相反地在思想領域則基本上是一個由自由、平等、民權向著民主科學一路狂飆突進的時期。但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一方面因政權暫時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使人對未來社會充滿著期待,而另一方面又因訓政的實施在政治上排斥異己以及在思想上加強控制。正是出于對政府與學校教育、國家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等關系的思考,政府當局對學校德育很為重視。這一時期,訓育成為學校德育的主導形式。由于政府當局對教育所采取的系列控制舉措與民主潮流相齟齬,故作為這一時期學校德育主導形式的訓育就是在期待與困惑、妥協(xié)與斗爭、批評與控制等諸多矛盾中曲折發(fā)展。若從訓育思想的完整演變來看,它源自清末,興起于民初,發(fā)展并完成于民國中后期。從最初的學校管理實踐到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過程中,訓育的地位與作用逐漸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可,教育理論研究者更是對此進行了努力探索,致力于構建一種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訓育理論體系。
最近一二十年來,國內教育界對中國近代德育投入了較多關注,其中不少是從理論角度來進行,希望借歷史研究能夠為反思與構建新時期學校德育提供有益借鑒。以下就先對這方面的研究作個回顧,然后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面作些探討。
這是目前關于近代德育理論研究上取得成果相對豐富的一個領域,成果形式既有單篇論文,也有著作。單篇論文主要探討了一些知名教育家的德育思想,像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等,并且這也是一直以來為研究者很感興趣的論題。此外,如黃炎培、張伯苓、楊賢江、張騫、鄭曉倉、徐特立等,以及像梁啟超、胡適、章太炎、孫中山等一些思想家、革命家的德育思想也得到了程度不等的關注。著作形式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把某個教育家的德育思想作為其完整教育思想的一個部分來進行研究,如《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系列研究》(宋恩榮主編)中的《嚴復教育思想研究》(崔運武,1993)、《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崔運武,1994)、《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梁吉生,1994)、《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田正平,周志毅,1997)、《陳獨秀李大釗教育思想研究》(童富勇,張?zhí)鞓罚?997)等;《魯迅教育思想研究》(孫世哲,1988)、《孫中山教育思想研究》(韋杰廷,鄧新華,1992)以及《三湘教育家研究叢書》(滕純主編)中的《楊昌濟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李沛誠,1998)等都是這樣。此種研究由于有人物的整個教育思想作為參照背景,故而論述時較單篇論文要相對全面客觀。
另一種是專門德育思想史的研究,它是一種更為專業(yè)的研究。迄今為止,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中國德育思想史》(江萬秀,李春秋,1992)、《中國德育思想史》(于欽波,1993)、《中國德育思想史》(張錫生,1993)、《中國德育思想史綱》(羅熾,1998)、 《近代中國的道德演變與德育理論》(1840-1919)和《現(xiàn)代中國的道德演變與德育理論》(1919-1949)(馮克誠,1998)等。就研究特點來看,這些著作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以人物道德 (教育)思想為主線,以反映不同時期德育思想內容及其變遷為主,基本上堅持了正統(tǒng)德育思想研究的風格,江萬秀、于欽波、羅熾的研究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但此種方式下的研究,人物本身的選擇往往是關鍵。另一類則是以廣義德育主題的轉換為主線,不限于道德教育范圍,張錫生和馮克誠的研究體現(xiàn)了這種路線。當以主題轉換為研究主線時,代表主題事件的選擇與評價則是較為敏感之處。實際上,德育思想史這二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反映了研究者對德育本身不同的理解:在前一種,德育是為“小德育”,即道德教育;而在后一種則為包含了政治、思想、品德、法律等多種意識教育在內的“大德育”。
有關近代德育課程、教材、教學演變的研究,側重于對相關德育課程變更、教學狀況以及教材演進情況進行概述,勾勒其大致概貌,為人們了解近代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教學情況提供基本的事實根據(jù)。目前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中國近代課程史論》 (呂達,1994)在研究中國近代課程思想時,涉及到了中學德育課程的演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發(fā)展史》(張志建,1994)和《中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史》(高謙民,1995)都以專門章節(jié) (前者為第三、四章,后者為第五、六章)對近代中小學各種德育課程的設置及其教學作了論述;《中國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研究》(王建軍,1996)在論述中國近代教科書演變時也涉及了修身教科書的發(fā)展情況;《近代中國小學課程演變史》(陳俠,2007)探討了小學公民科的教學問題。而《中國近代德育課程史》(鄭航,2004)則更進一步,在提供課程演變事實基礎上,更側重于課程演變內在動因及課程自身結構的分析。
對以課程為核心的德育價值觀變革的研究,側重于探討德育價值觀變遷的脈絡及變革的內在動因。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變革與創(chuàng)新:中國中小學德育演進的文化審視》(黃書光,2007)、《價值觀念變遷中的中國德育改革》 (黃書光,2008)。前者對清末民初時期、五四運動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的德育制度、德育目標以及德育課程的變革作了細致分析;而后者則圍繞價值觀念的主旨變遷,論述了“西學東漸”與傳統(tǒng)德育的近代轉型、價值觀念的深層變革與現(xiàn)代德育的興起等內容,它有助于人們理解和把握價值觀念變遷制約下的德育轉型進程以及近代德育理論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另外,也有學者對中日近代德育價值觀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中日兩國在傳統(tǒng)文化上有著較深的認同,而近代中日兩國的命運又是如此懸殊,這其中的深刻原因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研究者的興趣。論著《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較研究》 (王凌皓,2005)就較為系統(tǒng)研究了中、日近代道德教育各自演變的歷史軌跡,以及在近代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就“和魂洋才”與“中體西用”的道德教育理念作了各自比較深刻的分析,從而對理解中日兩國近代不同處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吨袊逃芯繀矔?(田正平主編1996)中的《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田正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周谷平)、《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何曉夏,史靜寰)等,分別就留學生、西方教育理論思潮以及教會對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中也包含了對德育的影響,因而對理解中國近代德育價值觀變革也同樣富有啟示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時間內,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訓育一詞基本上從教育話語中消失。近來,盡管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多,但總的說來,研究成果還相當有限,除了在人物德育思想研究中偶有涉及外,少數(shù)教育論著也有論及。如《現(xiàn)代中國的道德演變與德育理論》(馮克誠,1998)、《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王倫信,2002)、《中國近代德育課程史》(鄭航,2004)、《中國德育問題》(陳桂生,2006)等,這些著作中都以一定章節(jié)程度不等地論述了訓育。馮克誠、鄭航、陳桂生的研究主要就學校訓育的演變作了論述,而王倫信的研究相對而言則稍為系統(tǒng)。馮氏在其研究中運用國民政府相關政策法令闡述了以三民主義為宗旨的訓育變化過程;鄭航的研究勾畫了1927年之前訓育體系初步形成及變化;陳桂生的研究對訓育的由來以及根據(jù)地訓育的演變等問題作了扼要的介紹;而王倫信的研究則對清末及民國時期的中學訓育作了稍為系統(tǒng)的梳理,主要論述了這一時期中學訓育理論與實施的基本情況,但對訓育的實質、訓育理論的結構、訓育變遷的動力、訓育理論的意義等問題,作者還未入論深及。
公民道德教育是民初早開的一株教育奇葩。在這方面,除了有關近代人物德育思想研究中稍有涉及外,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公民道德論》(焦國成,2004)一書用簡短篇幅論述了近代公民道德教育由嚴復的“新民德”計劃,經梁啟超的“國民公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再到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這樣一個演變過程?!督掠n程史》(鄭航,2004)通過對民初和五四運動期間的德育觀變革、德育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與內容的分析,考察了公民道德在學校教育中的實際變化?!吨袊赖陆逃默F(xiàn)代轉型與重構》(李喜英,2007)則以一定篇幅論述了自戊戌變法至1920年間,在以個人啟蒙為核心任務的“道德革命”宗旨下,傳統(tǒng)道德教育如何實現(xiàn)向現(xiàn)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初始轉型,以及現(xiàn)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發(fā)軔。以上這些研究將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的由來、演變、轉變動因、教育實施等方面的問題逐一作了揭示,是我們了解我國公民道德教育歷史的重要根據(jù),而對當下公民道德教育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從已有研究來看,目前關于近代德育理論的研究確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其特點與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其一,在研究時間選擇上,總體說來,以清末民初與五四運動時期為主,而對之后國民政府時期的學校德育關注較少。至于國民政府時期的德育理論整體發(fā)展情況究竟怎樣,目前還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然而,有關證據(jù)表明,近代德育有可能被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得到研究的恰恰是在這個時期。
其二,在研究領域與重心上,德育思想以及中小學德育課程方面一直深受研究者關注。在德育思想的研究上,又以側重介紹和闡發(fā)其現(xiàn)實意義為主,而相對輕視其歷史意義。關于德育課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學方面,高等學校的情況到底如何目前研究還很不夠。而對課程演變的關注雖然已由一般介紹走向了對內在動因的探究,但普遍是從廣義文化的角度切入,而回避了各個時期廣泛的政治性訴求,以及這種訴求與文化或嚴肅的學術訴求之間持久與復雜的張力。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已有研究同近代德育理論自身實際狀況之間還存在不小差距,今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將研究推向深入。
首先,對近代德育理論的研究要整體揭示其變化發(fā)展。近代德育理論在它各理論形態(tài)以及各發(fā)展階段上所取得的成果還未能完全為目前已有研究所反映,在前一方面,除了德育思想的研究外,德育論及德育學形態(tài)的德育理論還缺乏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所進行的研究;而在后一方面,清末的公德與私德、民初的公民道德、民中期后的訓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由此造成各個階段學校德育主題不很明朗,以及各階段德育主題之間銜接與轉換的復雜動因至今也尚未得到妥當解釋。由于這些方面的原因,近代德育由思想到理論發(fā)展變化的完整軌跡與整個理論體系在已有研究中還沒有被清晰顯現(xiàn)出來。因此,進一步研究的重要任務是要能夠理清這一點。
其次,對近代德育理論的研究務必進一步解放思想,同時也必須做到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以往的研究習慣上以五四運動為界把20世紀上半期的德育思想分為前后二個相對時期。就五四以后的德育變遷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各個時期根據(jù)地德育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自此至新中國成立的30年里,馬克思主義在當時中國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并最終取得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其中寶貴的德育經驗當然要認真研究并及時加以總結。然而,另一方面來講,無論是北洋政府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政治上的腐敗都不可能完全阻擋已經覺醒起來的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群體對民主政治的向往與追求。因此,在學校德育上,無論是中小學的德育實施,還是以大學為主體的德育理論研究,也都會體現(xiàn)出他們的覺醒意識與進步要求。在這方面,選擇部分進步人士來進行研究只是其中必要的一步,而對不同時期的德育制度以及出版的德育著作等予以客觀研究也同樣不可少。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才能夠清晰還原近代德育理論的真面目。
[注 釋]
① 關于訓育一詞,盡管民國學人理解有些不一,基本來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但普遍是認為訓育即是德育,如余家菊、李相勖、吳俊升、汪兆倫等皆持此種觀點,而且訓育以陶冶人的道德品格為核心,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廣義訓育還是狹義訓育,都是一致的??蓞⒁娪嗉揖兆g述:《訓育論》,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第1頁;吳俊升編:《德育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頁;李相勖著:《訓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頁;汪少倫著:《訓育原理與實施》,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年,第2頁等。本文也在同樣意義上使用。
[1]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 (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一冊 [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 [J].青年雜志,1916,1(6).
[4]陳獨秀.憲法與孔教 [J].新青年,1916,2(3).
Vari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in Modern China——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s well as Its Features and Problems
TIAN Hai-yang
(School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PRC)
To know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in moder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ay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We can grasp it by its real form and its development them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Chines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has its various forms, and a process,from its theme,experienced from morality and personal morals to citizen moral then to school discipline.Over the past 20 years,the 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in many fields has made much progress,and also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 to reflect and construct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the research has itself considerable disparit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in earnest.
modern China;moral education theory;research
G529.5
A
1674-5779(2011)02-0111-06
(責任編輯張永祥/校對一心)
2010-12-15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 (2010SD484ZD)
田海洋 (1968-),男,安徽安慶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安徽巢湖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史、學校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