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瑾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管文章的題材,不管句段的情感度,只要是言語形式,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讀不好,理解不到位,教師便以聲形具備的多媒體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如何保證的有感情地朗讀的有效性呢?
一、找準文本,有情可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明讀者已經(jīng)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理解了,已經(jīng)體會到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有些文本并不適宜有感情地朗讀,如《石頭書》這課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告訴我們有關(guān)化石的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科學,將來用科學的道理。但是,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此課時,拼命地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叔叔向川川、磊磊介紹化石的那一段話,這段話就是一個科學知識,文本根本就無情可讀,可想而知學生也只能無病呻吟。縱觀,蘇教版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朗讀也不過50%左后,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研讀文本,根據(jù)課文特點、學生體驗、實際教學情況,確定教學目標。不是每篇課文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有些只要正確、流利朗讀即可。只有立足學生實際,緊扣教材內(nèi)容,目標定準了,才能保證課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效性。
二、感悟文本,有情可抒
感情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來自靈魂的觸動。只有感悟理解了文本,學生才能情由心生?!案形蚋形颉?,不能“趕著學生悟”,要在尊重學生理解文本的的基礎(chǔ)上再去“悟”,這樣學生才能讓自己“悟”出的情抒發(fā)出來。讀,只有一步一步來,在感知、理解、體會的基礎(chǔ)上才能行之有效。朗讀指導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扎實、有效地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從而讓學生有靈氣地抒發(fā)出自己從文本中悟出的那份情,這樣的朗讀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槐鄉(xiāng)五月》一課時是這樣教的:
……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jié)?
生:(站起來就讀)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xiāng)都浸在香海中了。
師:哪些詞描寫了香?
生:清香、醇香、濃香?
師:(出示三個詞語)哪個同學來讀讀這幾個香的詞語?
一個學生站起來,有聲有色地讀著,三個詞由輕到重。
師:(追問)一個比一個香了,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清香是淡淡的香,醇香要濃一點,濃香就更香了。
師:文中還有香呢,從哪兒看出啦?
生: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xiāng)都浸在香海中了。
師:一個“浸”字讀懂了嗎?(指名一生讀文)
師:一縷淡淡的清香但不夠!老師也很喜歡這句話,聽老師讀一讀。(師范讀)這才是撲鼻的濃香。(生齊讀)
師:這正是——
生:(學生自然而有感情地接下去)清香、醇香、濃香……
師:這就是——
生:香海?。▽W生的感情自然地噴發(fā))
師:你還從哪兒感受到了是飄香的季節(jié)?
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嗡嗡嗡……”
教師又從槐花的多、以及把蜜蜂吸引來等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槐花的香無處不在。
師:(小結(jié))槐鄉(xiāng)的花兒是香的,槐鄉(xiāng)的飯是香的,槐鄉(xiāng)的人是香的,就連槐鄉(xiāng)的空氣也是香的,槐鄉(xiāng)的香氣無處不在?;编l(xiāng)的一切都——浸——在香海中了!
到這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是深沉的、扎實的、真實的,對“浸”也就有了透徹的理解,此時再來朗讀,學生也就有了靈感、有了靈氣,情感悠然而來,水到渠成。
三、范讀文本,有情可依
學生具有向師性和較強的模仿能力,李吉林教師說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情感的產(chǎn)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币虼耍處熖厣姆蹲x能披文入境,融情于聲,創(chuàng)設(shè)富有感染力的氛圍,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共鳴。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nèi)容。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虎門銷煙》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硝煙整整持續(xù)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學生的朗讀可謂是無病呻吟,故意做作,找不準感情基調(diào)!教師在聽后學生朗讀之后,范讀時抓住“23天”、“二百多萬斤”兩個數(shù)字,首先讓學生體會到當時流入中國鴉片之多、銷毀時間之長,同時感受到林則徐硝煙決心之大、硝煙場面之壯觀,學生在教師范讀之后感悟了文本并且能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深深感受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由此可見,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不僅能感染學生,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chǔ),而且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為他們有效地練習感情朗讀作了榜樣。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潛心探究領(lǐng)域。我相信教師在備課以及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把握文本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的情感必定是自然的、和諧的、靈活的,是出自內(nèi)心的、油然而生的,是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