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紅
(民權縣人民醫(yī)院心電圖室,河南民權476800)
在健康體檢中,男性青年心律一般以竇性心動過緩多見,竇性心動過速較少見,為重新審視正常男青年的竇性心率范圍,本文選取1916例應征男性青年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對照。
選取1916例健康男性應征青年為統(tǒng)計對象,年齡15~22歲。健康標準:遵照國際上推薦的篩選正常健康人方案[1]:①無心血管病史或其它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的疾病史;② 血壓<140/90 mmHg;③無舒張期或收縮期雜音;④ 血脂、血糖正常;⑤ 胸片未發(fā)現(xiàn)任何心肺異常。除符合上述標準外,入選者均為竇性心律,有束支阻滯和預激綜合征者剔除,近期均未用影響心臟興奮與傳導的藥物。
①正常P波呈圓鈍的三角形,尖圓而光滑。P波寬度在0.11 s以內,P波高度于標準導聯(lián)中多在2.5 mm以內,在Ⅱ、Ⅲ、aVF導聯(lián)中P波是直立的,在aVR導聯(lián)P波倒置,在V1導聯(lián)為正負雙向,V2~V6導聯(lián)為直立,電軸在+15°~ +75°之間,平均約為+60°,P波在同一導聯(lián)心動周期之差在0.12 s以內。②P波頻率正常成人為60-100次/min,低于60次/min為竇性心動過緩,高于100次/min為竇性心動過速。③P-R間期:P波之后規(guī)律出現(xiàn)QRS波群,P-R 間期0.12 ~0.20 s,QRS 時間小于0.10 s。
采用國產邦健ECG-1200型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機。受檢者均先體檢超聲、五官、內科等其它項目,再充分安靜休息15 min后,準確安放常規(guī)探查電極,描記靜息平臥同步12導聯(lián)心電圖。竇性心律由人工讀圖確定,心率及各間期亦由人工測量確定。
1916名接受檢查的男性青年中,竇性心率>100次/min者共207例(10.80%),有59例心率在96~100次/min之間,占3.08%。491例心率在81~95次/min(25.63%);528例心率在 71~80次/min,占 27.56%;507例心率在 60~70次/min(26.46%);82例心率在55~59次/min(4.28%);心率<55次/min者47例(2.45%)。P-R間期 >0.20 s者 1 例占 0.05%;電軸右偏 > +110°者 27例,占 1.41%,電軸左偏 < -30°者 10 例,占0.52%,其它 P-R 間期均在 0.12~0.20 s之間,QRS時限均在0.06 ~0.11 s之間,
本組調查顯示,健康男青年的正常安靜平臥竇性心率下限可以到55次/min,而上限一般不超過95 次/min,與路明慧等[4]報道一致。
本組統(tǒng)計對象為應征青年,大多來自農村,正值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年齡段,心率較慢。但也有部分城鎮(zhèn)男青年不參加鍛煉,平日不參加勞動,加之是征兵體檢,希望過關,精神緊張,交感神經張力增強,竇房結供血有所改變,使竇性心律偏快。世界衛(wèi)生組織專家小組認為竇房結本身應有頻率應為50~100次/min,有些國家正常人心率范圍為55~95次/min[3].
28.29 %的統(tǒng)計對象存在竇性心律不齊,多為周期性且與呼吸運動相符合,是由于肺臟及血管中的壓力感受器在呼吸運動中感受著不同的壓力,因而向延髓的呼吸中樞傳入不同強度的興奮,反射地影響了迷走神經的張力,在呼氣時其張力加強,心率減慢,吸氣時張力減低,心率增快[5]。也可能與青年人的植物神經平衡調節(jié)不夠完善有關,其一般都隨吸閉后變規(guī)整,亦隨心率加快而程度減輕或消失,多發(fā)生在竇性心率較慢者。
竇房結內含有豐富的神經支配,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使得竇房結在不同的情況下能夠改變心率和利用不同的心率去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支配竇性激動起源的細胞群受自主神經影響在界嵴上的波動范圍可達3 cm以上,交感神經激動時起搏位于界嵴的上端,使心率變快,而迷走神經刺激竇房結的激動沿界嵴向其下部移動[6],使心率變慢。
本組小于55次/min的47例活動后心率均升至80~100次/min。長期運動鍛煉人群的心率一般較其他非體力勞動人群的心率偏慢,這是心臟儲備功能生理性增強的表現(xiàn),并非病理性的竇房結功能低下。只有長期心率<50次/min的非藥源性竇性心動過緩,病史較長(>10年)臨床表現(xiàn)從竇緩到各種程度的竇房阻滯甚至竇性停搏或發(fā)生心房纖顫,結合既往有暈厥史等,才考慮病竇綜合征的可能[5]。
本研究提示我國健康男性青年的正常竇性心率宜確定在55~95次/min。但是由于統(tǒng)計樣本有限,有待進一步大范圍的調查。
[1]吳杰,陸再英,徐春芳 .中國人群心電圖參數的年齡和性別差異調查//郭繼鴻.心電學進展[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301-302.
[2]陳清啟,楊庭樹,盧喜烈,等.心電圖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9,397-398.
[3]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55.
[4]路明慧,段愛菊,段愛珠,等.我國健康青年人正常竇性心率范圍初探[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7,16(2):121-122.
[5]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244.
[6]郭繼鴻,李學斌.心臟電生理從細胞到臨床[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8:47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