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云
(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430056)
對地方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發(fā)展性思考
陳青云
(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430056)
地方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存在的內容上游離于學術性和技術性之間,創(chuàng)新性不強;內向性特點及缺乏競爭力;編輯人力資源的潛在危機等問題制約了學報的發(fā)展。地方高校自科學報應該從加強欄目建設,形成特色和重點;加強橫向合作,擴大學報影響;有所為,有所不為等方面走出困境,實現(xiàn)發(fā)展和提高。
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學術性;橫向合作;欄目建設
地方高校自然科學學報(以下簡稱“自科學報”)有學校劃撥的專項辦刊經費,有固定的辦刊地點,有專職的編輯人員,有較固定的作者群,編輯部作為校內獨立的部門,編輯人員可以和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一樣晉升,因此,從一般意義上看,學報及學報編輯的生存不成問題。但從發(fā)展的角度來思考,還存在一些制約學報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只有認識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地方高校自科學報才能發(fā)展得更好更快。
地方高校自科學報是科技期刊大家庭中的一員,在4000多種科技期刊中[1],學報類有700多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地方高校自科學報雖然在數(shù)量上占有相當?shù)谋壤?,但是其整體學術水平和影響卻不盡人意,表現(xiàn)在它們的影響因子很小,它們中很少有進入“雙百”期刊的,很少是國際著名檢索系統(tǒng)和權威文摘的源期刊。在期刊界競爭日益激烈和中國期刊國際化的進程中,地方高校自科學報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
(一)游離于學術性和技術性之間,缺乏創(chuàng)新性 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屬于學術類期刊,以報道基礎研究和基本理論探討的成果為主。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刊載的技術類論文多于基礎研究論文,在技術類文章中,對方法、路徑、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改造、程序系統(tǒng)應用等的論文又多于技術原理、技術設計的論文。因此,地方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報道內容既有學術性的一面,又有技術性的一面,其報道宗旨實際上游離于學術性和技術性之間,并且,受地方高??蒲袑嵙Φ挠绊?,在學術性上,學報缺乏學術深度和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明顯不足;在技術性上,又缺乏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難以實現(xiàn)技術的轉化。
當然,造成這種報道內容上的游離并不是地方高校自科學報的編輯主體有意地要改變學報的報道宗旨,而是現(xiàn)實條件使然。
第一,受地方高??蒲兴降挠绊?。地方高校整體科研水平低于重點大學和部屬院校,拿到的國家級課題少,因此,基金產出的論文少,由此而來的是學報學術性研究的文章少。
第二,受學報“級別”的影響。盡管國家新聞出版部門一再指出合法期刊均平等[2],但是,地方高校學報鮮有國家級和核心期刊。這就使得校內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論文因為晉升、學科評估等原因,投向了校外其他期刊,同理,外面的好文章也很少投到學報。
第三,受科研人員追求功利的影響?;A研究難度大,產出成果需要的時間長,有時投入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因此開展基礎研究的風險較大。應用研究、技術改造需要的時間相對較少,風險也小。為了規(guī)避風險,急功近利,一些人選擇了技術性課題。
(二)編輯人力資源的潛在危機 編輯工作并不只是編編校校,一個好的編輯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好的編輯就是復合型人才。與編輯人才的要求相比,地方高校自科學報的編輯資源還存在許多潛在危機。
第一,編輯的年齡結構不合理。一些地方高校自科學報的編輯力量還沒有形成梯隊,表現(xiàn)為老編輯幾近退休而年輕編輯剛走上編輯工作崗位,新評定高級職稱的編輯因從其他行業(yè)轉化而來,資歷雖較長但編齡短,編輯經驗不夠豐富,編輯理論欠缺。
第二,編輯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在編輯隊伍中,老編輯有較深的專業(yè)造詣和嫻熟的編輯業(yè)務,但外語、計算機、網絡水平欠佳;新走上編輯崗位者外語、計算機、網絡水平好,但專業(yè)知識和編輯經驗卻有待提高。在編輯的學科專業(yè)分布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現(xiàn)象,學報報道的學科范圍廣泛,而編輯的學科專業(yè)分布卻集中在個別專業(yè)上。
教師要匠心獨具、巧妙地創(chuàng)設能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景,使學生迅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課堂引入時,教師聯(lián)系教材和學生實際,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順利進入課堂學習。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有那些導入方法呢?下面就歷史教學過程中、常見、有效的教學導入法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供各位同仁參考。
第三,編輯的成長周期長。出色的編輯人才的成長路徑有三條:(1)在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的指導下并通過各種編輯專業(yè)學術會議、短期培訓班邊干邊學,由行到知,由感性經驗到理性把握再到形成系統(tǒng)的編輯理論。(2)通過院校系統(tǒng)的編輯專業(yè)學習。但從社會的反饋來看,編輯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無法在科技期刊領域擔當重任,因為他們缺乏某一專業(yè)領域的深厚積累。(3)在崗學習和專業(yè)培訓相結合。低年資的編輯在崗邊干邊學一段時間后,再到有關院校編輯專業(yè)深造,將專業(yè)基礎、編輯學的感性經驗與系統(tǒng)編輯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應該說這是一條較好的人才培養(yǎng)途徑。無論是哪一條路徑,年輕編輯成長所需的時間都是較長的。
第四,編輯部引進人才的難度大。編輯人才的引進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內部調整,二是外部引進。所謂內部調整就是從校內理工科院系中選擇有一定專業(yè)造詣的年輕教師補充到編輯崗位上來。相對于學報編輯部,院系有健全的學科梯隊,有較完備的實驗設備和濃厚的科研氛圍,年輕教師可以在學術帶頭人的帶領和幫助下從參與課題到自己申報課題并在某一領域成長起來,并且經常有機會進修或深造,因此,校內年輕教師大多不愿意到學報編輯部工作。外部引進就是從高校畢業(yè)生中招聘人才。學報編輯部所缺的學科編輯其學科往往是當下的熱門學科,這些熱門學科所對應的行業(yè)現(xiàn)時又是朝陽行業(yè),相對于學報編輯部,朝陽行業(yè)更能實現(xiàn)他們的成長性和個人價值,因此外部引進人才的難度也很大。
(三)學報的內向性特點及競爭力的不足學報的內向性指學報的稿件來源、讀者數(shù)量、發(fā)行范圍等的局限性。
從稿源上看,學報的內向性表現(xiàn)為校內來稿相對于其他科技期刊所占比重大。高校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鼓勵教師向核心期刊、國際權威期刊(如 Science、Nature)和國際著名檢索機構的源期刊投稿,并在職稱評審上作出了硬性規(guī)定。這樣一來,校內高質量的稿件就外流了。又由于學報的學術影響有限,校外來稿的質量整體不高。因此,稿源的局限性和非優(yōu)質性使學報的內向性特點明顯,影響力有限。
從發(fā)行范圍和讀者群的數(shù)量來看,學報的內向性表現(xiàn)為訂戶少、讀者少。科技期刊質量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影響因子,學報的讀者少,這直接導致被引用的次數(shù)少,因此其影響因子小,而影響因子小的期刊是難以成為核心期刊的。
學報的定位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報的內向性。學報的定位是:展示高校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受學報定位的影響,學報的編輯主體對校內稿件的組約及年青教師的培養(yǎng)傾注了較多的精力,相對而言,對校外稿件的組約就顯得不足。同時,學報的定位也決定了學報必須刊發(fā)比例較大的校內稿,否則就失去了窗口的作用。
要突破內向性,強化創(chuàng)新性,優(yōu)化編輯人力資源,提升競爭力,實現(xiàn)學報的發(fā)展和質的突破,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必須重視欄目建設,形成特色和重點;加強橫向聯(lián)合,擴大學報的外向性和學術輻射力;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加強欄目建設,形成特色和重點 要辦出特色,擴大學報的影響,編輯主體必須在策劃上下功夫,要在充分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確立重點欄目,集中力量把重點欄目辦成學報的“亮點”,并通過以點帶面,逐漸提高學報的質量??煽紤]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重點欄目:
第一,根據(jù)高校的學科力量確立重點欄目。學報的編輯主體應與學校的重點學科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及時報道重點學科的科研成果,借它們的科研力量和學術輻射力支撐并壯大特色欄目。
第二,發(fā)揮名人效應,確定重點欄目。發(fā)揮名人效應就是聘請知名專家教授作欄目的顧問,他們既可在學術上為欄目把關,又可利用其在學術界的廣泛聯(lián)系為學報組約高質量的稿件,從而提升學報作者群的學術層次,擴大學報的影響。
(二)加強橫向合作,擴大學報影響 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是地方高校辦學的目的之一。作為地方高校主辦的學報,可以主動地與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è)聯(lián)系,尋求合作途徑。借名:依托它們的專業(yè)技術力量開辟可持續(xù)的專題欄目,做強做大,擴大學報的影響;借腦:聘請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è)的專家學者做學報的編委,為學報審稿;借勢:與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è)聯(lián)合主辦學術研討會,組約稿件、擴大學報的影響力。通過借名、借腦、借勢可以強化學報內容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實用性,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技術轉讓,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可行性路徑。同時,通過合作,在提升學報質量的同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從而真正實現(xiàn)與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è)的互動,求得服務與發(fā)展的共贏。
(三)有所為,有所不為 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報道內容涵蓋多個學科門類,既有基礎性學科,也有應用性學科。這就導致學報的常設欄目多,有的學報因為學科多且相互滲透,干脆有目無欄。學報的綜合性有利于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也有利于擴大稿源的來源面,但是,它不利于學報作者群、讀者群的細分,不利于形成集中的學科信息流。多年的辦刊結果表明,學科齊全、面面俱到并不是辦學報的好辦法,甚至吃力不討好。尤其是地方高校,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不多,有的學科較為弱小,作為學報,如果缺少策劃,學科既多且全,勢必缺乏重點和競爭力。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兼顧其他。
首先,在報道的學科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依據(jù)學校的學科建設情況和自身的辦刊情況,以學科為分類確定幾個主打欄目,上文所述的特色欄目也應該屬于主打欄目。以主打欄目為主,其他學科的欄目為補充。主打欄目可以以學校的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為依托,也可以以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yè)、學術研究團體為依托。主打欄目不僅是常設欄目,發(fā)文量多,而且刊發(fā)的文章質量整體較高,至少每一期要有幾篇撐門面的文章。非主打欄目的文章,質量較好的可作為補充和兼顧。
其次,在學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地方高校自科學報在堅持學術性、創(chuàng)新性的同時,可以不拘泥于學術性、創(chuàng)新性,嘗試就目前學術研究、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請專家作文獻綜述或專題講座,為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提供新的權威的全面的信息參考和知識補充;或刊發(fā)研究設計、研究方法、實驗技巧等方面的文章,從方法論的角度服務作者和讀者。這些文章雖然不是學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但它們促進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對讀者有益,它體現(xiàn)了學報作為學術期刊的根本宗旨——知識與學術的傳播。
(四)加強編輯隊伍建設 編輯隊伍是辦好學報的關鍵。對于編輯隊伍建設,參加學術會議、培訓班、老帶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結合地方高校自科學報的具體情況,針對編輯成長周期長、引進人才難度大、編輯專業(yè)分布不合理的現(xiàn)狀,在加強編輯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充分發(fā)揮編委會的作用。學報編委主要是由校內各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從廣義上說,編委也是學報的人力資源。要充分利用編委的學術智慧和學術人脈,多請編委審稿把關,多請編委審讀學報,多請編委組約稿件,多請編委指導年青編輯。第二,專兼職結合。由于編輯的學科專業(yè)分布不合理、編輯部引進人才的難度大,可以采用專兼職結合的辦法即以專職編輯為主,適當聘請校內學術功底扎實、治學嚴謹、熱心學報工作的中青年教師做學報的兼職編輯,主要擔任編輯校對和組稿工作。第三,采用崗位流動[3]的方式促進年青編輯的成長。崗位流動即年青編輯在學報工作一段時間、熟悉了編輯業(yè)務后,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到校內專業(yè)對應的研究室、教研室工作,給他們的學術專業(yè)充電,充電一段時間后,再回到學報繼續(xù)從事學報工作,讓他們在不斷提高編輯業(yè)務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科專業(yè)水平。
[1]明經平.我國科技期刊經營體制現(xiàn)狀和選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5):384-386.
[2]國家新聞出版署答復:合法期刊均平等[J].貴州醫(yī)藥,1994,18(2):123.
[3]劉英,曾莉.編輯人才流動的可行性研究[J].出版與印刷,2010,(2).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35-03
2011-05-09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3
陳青云,女,湖北孝感人,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主要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學研究。
(張所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