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康 鄭月波
“概論”課教學方法探索
□文/鄭 康1鄭月波2
隨著教育部對馬列課課程設置改革方案的出臺,作為改革后高校新馬列課課程設置之一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簡稱“概論”課,又是高校馬列課所有課程設置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如何以一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這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傳授給學生,是擺在高校馬列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概論”課教學方法的探索,為“概論”課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概論;教學方法;探索
“兩課”教學作為高校的基礎課程教學,歷來受到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懊珴蓶|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作為“兩課”改革后的一門嶄新課程,在所有“兩課”課程設置中更是重中之重。作為如此重要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把他講授好就顯得格外重要。
筆者就概論課課程內容的基本特點和講授實踐,得出以下體會:第一,“概論”課課程內容理論性強。首先,概論課的內容設置緊緊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大理論成果來展開,就這幾大理論成果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理論;其次,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大理論成果中,都體現和包含了根據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面臨的不同任務,而提出的反映解決特定歷史時期所面臨的不同任務的路線、方針、政策、綱領等內容,這些內容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種政策性較強的理論。第二,概論課課程內容有較強的政治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大理論成果,現都已寫入黨章,成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懈奮斗的指導思想。此外,學習這門課程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它還能起到使我們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第三,概論課課程內容有較強的歷史性。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產生過程來看,這幾大理論成果都有一個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這就特別需要對某一理論形成時的歷史背景著重把握,理解某一特定理論形成的時代特點、實踐基礎、前人成果的借鑒等方面的內容,從而形成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論成果的深刻理解。第四,概論課課程內容有較強的思想性。概論課的教學,不僅在于理論的傳授,知識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概論課教學的思想性。只有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我們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歷史,認識到我們的祖國是如何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的艱辛歷程,才能真正在學生心中培養(yǎng)起心系祖國、熱愛生活、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崇高道德品質,才能使我們的同學樹立起志向高遠、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的高尚思想境界。也就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同學的思想修養(yǎng)。第五,概論課的教學技巧性較強?!案耪摗闭n就其本身內容來說,由于其所具有的邏輯性、理論性、抽象性等特點,使同學們一接觸到這門課程,從心底認為是枯燥、乏味的。一旦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再不注重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很可能使這門課程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反之,如果“概論”課老師靈活機動地運動多變的教學方法,就可以使這門看上去很枯燥的課程,變成學生十分喜愛,并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的、極富趣味性的馬列課。
總之,由于“概論”課程本身的一些特點,對“概論”課教師的要求也就越高,筆者就個人在“概論”課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并借鑒其他教師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對“概論”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新探索,并得到了一些新體會。
概論課的教學,應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積極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使學生在聲文圖茂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本門課程的理解。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大學普遍采用的一種較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實景式地展現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資料,使同學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對“概論”課中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部分中的軍事戰(zhàn)略部分講解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對歷史上的某一重要戰(zhàn)役詳細講解(戰(zhàn)役背景、作戰(zhàn)雙方、實力對比、作戰(zhàn)路線、作戰(zhàn)方案等),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在戰(zhàn)爭過程中,根據戰(zhàn)局的變化,適時地采取機動靈活的作戰(zhàn)戰(zhàn)術,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可以使同學門十分清楚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從而使同學們從根本上認識到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才是學習這門課的最終目的。例如,在歌頌和贊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大膽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不斷取得改革開放偉大輝煌成就這一豐功偉績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影片《鄧小平》,真實再現一代偉人胸襟和膽識,認識到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實踐,是實現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通天大途,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例如,在講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中國解放軍抗擊洪水,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紀錄片,實景式地再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解放軍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實場景,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偉大的抗洪精神是與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碌精神一脈相承的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才是中國共產黨人真正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再現。
互動式教學,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相互問答式的一種教學方法。概論課教師在對這門課程講授時,尤其要注重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隨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例如,在對鄧小平理論內容講解時,老師可以提問:鄧小平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回答:和平與發(fā)展;還可以隨機提問: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又可以提問:鄧小平理論產生的實踐基礎是什么等問題。在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的互動過程中,老師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互動式教學,可以大大增強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邮浇虒W過程,還可以增加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學生在回答老師問題時,可以引發(fā)出一些新問題,直接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這樣一來,在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加深了學生對一些疑難問題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這種互動式教學,在學生與老師的問與答的過程中,還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從而為教師因材施教和制定正常的教學進度提供幫助。
概論課是一門要求教師十分注重感情融入的課程。概論課生不生動、能不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概論課教師能不能發(fā)自內心地對這門課程內容的詮釋。例如,在對毛澤東思想部分內容講解時,我們可以挑選出體現毛澤東偉大人格的事跡進行介紹,注重對毛澤東這一歷史人物的人性挖掘,透過教師語言展現出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和偉大人格,渲染出偉人的強大親和力和感召力,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學好這門理論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例如,在對鄧小平理論部分內容講解時,可以通過對鄧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不平凡人生經歷,映射出鄧小平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教師對這部分內容講解時,可以賦予感情地對鄧小平在挫折面前勇于堅持真理、勇于抗爭、勇于與黑暗作斗爭的這種偉大精神品質加以渲染,使同學在學習理論的同時,真正認識到偉人的偉大人格和堅強意志,才是真正鼓舞我們不斷前進的不懈動力。例如,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講解時,對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這一提法解讀時,可以把一些優(yōu)秀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案例在此作為論據,說明中國共產黨人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情深,榮辱與共的深情厚誼,以此來彰顯這一理論的說服力??傊?,概論課的教學,教師要十分重視感情的傾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起到打動學生、鼓舞學生、塑造學生的這一目的。
理論來源于實踐,毛澤東思想產生于中國革命這一偉大實踐中,鄧小平理論誕生于中國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是在一定的實踐和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為什么在那樣特定的歷史實踐中,產生了符合歷史實踐的理論;這種理論對當時的歷史實踐又產生過哪些推動作用?這就需要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進行詳細了解和分析。例如,在講到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中國這一特殊國情下、革命實踐中產生的,這種特殊國情和實踐,反過來又成就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對當時的國情和革命實踐過程的深入講解,從一定意義上,就反襯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上的挫折和艱辛,從而加深同學們對中國共產黨人所選擇的這一特殊革命道路的理解。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時,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的“和平贖買”政策,是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產生的,對解放初期工商業(yè)的數量、民族資本家的態(tài)度等問題的生動講解,就會使同學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的合作共榮的關系,也就會對“和平贖買”政策的深刻把握。
概論課課程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把握,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概論課內容的理解。例如,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的講解,中國共產黨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眾所周知,生產力中的基本構成要素有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要素中,勞動者又處于核心地位,勞動工具的革新、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展都離不開勞動者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故爾,通過一定的反饋手段和激勵措施,激發(fā)起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對“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理解的根本要意所在。在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探討時,應著重把握解放和發(fā)展這兩個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也存在著一個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如何解放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勞動者從一個被迫勞動,轉變成一個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這里邊的解放,就需要采取改革措施,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頑固性制度框架,給予勞動者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間,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創(chuàng)有所享、激有所動,從而達到解放生產力這一根本目的。
課題項目:本文為2006年河北經貿大學教學改革課題
G 64
A
(作者單位:1.河北經貿大學馬列教學部;2.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