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琴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哈爾濱 150025)
對高一歷史教學要解決初高中銜接問題的探究
邵蘭琴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哈爾濱 150025)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初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差異,導致教學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因此如何解決初高中歷史課程的銜接問題,一直是令高一歷史老師比較頭疼的工作?;诖?以岳麓版必修 (I)政治文明歷程中的某些課和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進行對比分析,從知識銜接、強化課程目標、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闡述解決初高中歷史銜接問題的措施,以期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高一歷史教學;初高中銜接;探究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育中的差異與梯度效應日益突顯,尤其是初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差異,導致教學銜接出現(xiàn)問題,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與初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如何實現(xiàn)初高中歷史課程的銜接,使學生真正能對歷史有一個深層的認識,并通過歷史學習對其他學科起到借鑒作用,一直是令高一歷史老師比較頭疼的工作。本文以岳麓版必修(I)中的某些課和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進行對比分析,從知識銜接、強化課程目標、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闡述解決初高中銜接問題的措施。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在教材編排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也有顯著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客觀上導致了兩學段課程內容之間的差異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偏差,同時也導致高中歷史課很難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一)初高中歷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是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jù)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制定的[1]。新課程是在中外歷史整合的基礎之上,進行專題式的組織建構,歷史必修一到三分別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教材呈現(xiàn)形式是“模塊”加“專題”,這就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學術化與專業(yè)化,對學生的能力也相應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歷史課程還主要是以通史框架為主,課程標準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為若干學習主題。這種課標下的教材呈現(xiàn)形式實際上是“通史”加“主題”的形式,教材內容淺顯,多是感性描寫,知識也缺乏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缺乏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對歷史因果聯(lián)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樣,“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初中階段歷史知識體系系統(tǒng)性的弱化、基礎知識大量減少的前提下,高中課程卻出現(xiàn)專題化和學術化的跡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階段歷史課程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學生們就需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yè)化’的高中歷史課程?!盵2]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存在差異
由于課標要求、學科教學地位、教材形式、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影響,初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在初中階段,一些學校根據(jù)中考學科分數(shù)確定教學目標側重點。因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數(shù)比值低,課時安排與教學內容不成比例,教師根據(jù)有限課時安排教學進度。在教學上就出現(xiàn)了教學趕進度,整合或者復述教材;學生劃教材、背教材,強化訓練、做模擬試題。個別學校即使開足了課時,但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痕跡仍很明顯,只是簡單地講述歷史史實,沒有真正培養(yǎng)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高中則正好相反,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歷史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主動創(chuàng)造者,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獲得知識的促進者,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成為了學生通常的過程與方法體驗。老師通過搜集篩選提供大量圖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加工提取信息,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課標要求的三維能力培養(yǎng)目標。
(三)初高中學習歷史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歷史現(xiàn)象和結論,對歷史概念和規(guī)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觀念左右,歷史這一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時考試也沒有體現(xiàn)足夠的能力要求,造成剛上高一的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完整,沒有形成一般的歷史認識和理論常識,歷史思維能力水平較低。由于年齡特征和心理上的差異,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及學科素養(yǎng)還有許多不適應高中學習之處。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學習上存在被動性的特點,學習習慣較差,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普遍養(yǎng)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的同學沒有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
(一)比較初高中教材內容,找出銜接點
高一新生入學后,在心理以及環(huán)境的適應上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因此,要想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的學習,老師首先要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以及自信心。在講課時,首先要從學生了解的知識中找切入口,因勢利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又可以從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同學的知識儲量,使初中的知識基礎與高一新教材的知識理順銜接,達到線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講重復知識。例如,在學習岳麓版必修 (I)第 2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中,可先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在初中歷史課學習的春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以及相關的故事。在學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的知識后,再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第一部分——從群雄割據(jù)到大統(tǒng)一。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參與性,又銜接理順了新舊知識。
新教材本身就有一個特點,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3]。因此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和聯(lián)系生活,把現(xiàn)實的“家事、國事、天下事”和相關的歷史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
以岳麓版必修 (I)第 20課,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為例:
通過初高中課標分析以及教材內容我們可知,學生在初中時對“一國兩制”的形成過程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臺灣與大陸的關系就以了解,因此對這些史實在高中課堂上不作過多的講述,讓學生自己看教材再復習一遍就可以。但要重點講解臺灣與大陸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這可以通過向學生播放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率團訪問大陸的情況,引導學生從國共兩黨關系的歷史走向來分析當今臺灣與大陸的前景。這種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狀態(tài)下。
(二)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構建知識鏈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初高中教材的區(qū)別,初中教材都是介紹淺顯的知識內容,圖片感觀、故事性較強,對歷史脈絡只是一個簡單的敘述。但是高中歷史教材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就需要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發(fā)展線索有一定的了解。如必修 (I)政治文明歷程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它概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從1848年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時間跨度大,理論性特強,教材可讀性自然大打折扣,學生閱讀難度大,不易讀懂??傮w而言,高中學科的知識容量和難度都要比初中大,這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種設計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使得教與學出現(xiàn)了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適當?shù)匮a充一些內容,構建知識鏈,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這段歷史。
以北師大版九年級第 3課《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與岳麓版必修 (I)第 8課《英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為例:
從課標來看,初高中《權利法案》都是教學重點,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側重于基本史實的表述,幾乎完整地敘述了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過程;高中側重于政治制度的講述,比較完整地歸納了君主立憲制的來龍去脈?!坝闹贫葎?chuàng)新”第一子目是: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這一目內容在時間上的跨度是從 13世紀初到 17世紀末,內容上是從《大憲章》的簽訂到君主立憲制政體建立,即君主立憲制度產(chǎn)生的背景。這就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根據(jù)學生初中所學的知識只知道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權利法案》,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背景并不了解,而且教材沒有介紹英國 14—17世紀初的情況。因此,這就需要老師適當?shù)靥畛鋬热?對革命背景作一個介紹,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線索。對以背景的介紹可以從四方面來講述:(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工場手工業(yè);圈地運動。(2)階級關系發(fā)生新變化,革命領導力量形成: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新貴族。(3)思想輿論準備:清教徒,批判“君權神授”的觀念。(4)社會矛盾特別尖銳: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資產(chǎn)階級與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
(三)聯(lián)系實際,選擇恰當教學方法
新課改提倡把以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現(xiàn)象轉變?yōu)閹熒行Щ?、生生有效互動的多維活動。教師的教學重在引導和培養(yǎng),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動”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4]。高中學生思維活動逐漸走向成熟,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以及歷史課程本身的特點而多樣化,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币虼?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學生在初中時養(yǎng)成的被動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習慣,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觀點不輕易斥責或施加壓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最終使同學們樂學、會學,并且學實、學活,改變學生輕視歷史課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歷程。
(四)強化課程目標,加強學習方式指導
課程目標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歷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了歷史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
初高中要求程度不一樣,但課程目標的設計都要簡練、明確、具體,以便于學生快速捕捉到有效信息。初中屬于較低層次的訓練要求,因此在初中學習時我們可以將課程目標打得牢實些,只需要掌握獲得基本歷史知識的能力,避免專業(yè)化、成人化傾向。而到了高中后,在同樣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優(yōu)化過程和講究方法,以學生為本,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點及其難易程度進行不同的方法引導和總結;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不宜空談、唱高調,應避免走形式,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以岳麓版必修 (I)政治文明歷程第 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為例》,初中學這部分內容可以從認識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差異性出發(fā),而高中則應在初中的基礎之上,由認識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差異性,發(fā)展到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正確認知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由于初中歷史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那種在老師帶領下的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到高中有些學生還認為這種方法可行,結果知識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考試很受打擊。因此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當對學習承擔責任?必須充分發(fā)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針對現(xiàn)行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完成學習任務。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從初中的被動記憶向高中自主探索轉變,從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向適應高中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的要求轉變。實現(xiàn)教是為了學、教服務于學、教落實到學,教師才能真正授之以漁,這樣初高中歷史銜接問題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
初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銜接,是初高中歷史教育銜接的核心,也是貫徹新課改精神,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新飛躍的關鍵步驟。在高一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中,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是銜接教學的基礎,選擇教學方式和指導學生學習方式是銜接教學的要害,培養(yǎng)學生歷史綜合能力才是銜接教學的目的。只要我們不懈地深入研究,勇于實踐與探索,就一定能夠把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工作做好,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王洋.也談新課改視野下初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銜接[J].新課程研究,2010,(6).
[3]朱漢國,鄭林.新編歷史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1.
[4]袁兆桐.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高中歷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5.
Grade On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hould Solve the Cohenrence of Jun ior and Sen ior High School
SHAO Lan2qin
(College of Society and History,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 m,the differences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make teaching coherence problem increasingly apparent.So how to solve the interface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2 lum,has been a troublesome issue.By comparing some lessens 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process in Yuelu Version Compulsary(I)and BeijingNor malUniversity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such as cohering knowledge,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changing teaching strategies,learningmethods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history teach2 ing quality.
Grade On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coherence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inquiry
G633.51
A
1001-7836(2011)05-007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29
2010-09-12
邵蘭琴 (1987-),女,黑龍江鶴崗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