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航芝
(溫州大學 校 長辦公室,浙江 溫州 325035)
“文化校園”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
——以溫州大學為例
鄭航芝
(溫州大學 校 長辦公室,浙江 溫州 325035)
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狹隘性、工具性和功利性特征,實現從校園文化到文化校園的轉變,從構建“文化校園”的視角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是全方位育人和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的需要。以溫州大學為例,從以大學精神凝練為先導,以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設為保障,以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以行為文化建設為抓手幾個方面論述文化校園構建的基本路徑,以期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
校園文化;文化校園;基本路徑
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養(yǎng)人的力量,大學內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響。把具有灌輸性特征的教育轉化為內含著教育意圖的校園環(huán)境,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大學文化的價值就在于此[1]。一所大學有什么樣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氛圍,實際上是一所大學靈魂的反映,對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至為深遠,關系著學校的教育理念、目標走向以及功能定位。
校園文化是大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汲取社會主流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的精華而發(fā)展、進化和完善起來的一種大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師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的與社會、時代密切相關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huán)境?!盵2]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狹隘性
現今在中國高校長期流行的校園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狹義的校園文化。一是表面化。人們大多關注的是那些表層的文化現象或活動,對深層次的大學文化模式及文化精神缺乏研究與實踐,大學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沒有得到體現甚至缺失,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文體活動被簡單地等同起來,活動堆砌、內容淺薄等現象普遍存在。二是附加性。校園文化建設被理解為課堂知識傳授之外的一種看似重要、實則無關痛癢的補充,因此沒有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yǎng)目標的平臺上加以建設,認為可以不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增添一些額外的“文化調料”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三是整體性不夠。精神缺失、表面化以及附加性等傾向造成校園文化建設自身內在分裂,在“教學口”、“科研口”、“學生口”等不同領域的分割下成為“文化孤島”,校園的整體文化氛圍和深層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局部文化活動所取代。
2.工具性
大學被社會寄予越來越高的期望,有人把大學比做新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源”,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社會服務站”等等,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教育同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成了更加直接更加緊密的內在關系,各種應用類學科在高等教育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成為越來越多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的這種轉變不可否認,然而,教育的“現實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明顯,職業(yè)教育和技術教育盛行,現代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多是分門別類的“專門技術人才”即“專家”,而缺乏了些許人文素養(yǎng),大學的文化本質在相當程度上失落或者被遮蔽。在這種工具理性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更是成為了課堂知識傳授之外的一種補充,被人們誤解為專業(yè)學習之外可有可無的文體活動。
3.功利性
校園文化受工具性的影響,在發(fā)展上有模仿市場操作的趨勢,避免不了功利性的價值目標取向。一些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不是為了樹立理想信念,提高綜合素質,服務同學,而是為了表現自己,獲取某種利益,以利于為將來的就業(yè)準備必要的資本,滲入了個人功利目的。另一方面,近年來愈演愈烈、愈來愈普遍的學風不正、學術不端問題及屢見不鮮的學術腐敗現象,與市場經濟負面因素影響有關,與功利化的科研評價機制有關,與懲戒機制的不夠完善有關,但更與學者個人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責任有直接關系,這種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學術氛圍的形成,正是校園文化塑造養(yǎng)成功能缺失的表現。校園文化建設中功利主義氛圍彌漫,甚至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大學生存危機。
“文化校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彌漫于高校之中,似乎不見,而又處處可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師生。從狹窄的、有形的“校園文化”到寬廣的、無形的“文化校園”,并不是簡單的詞序顛倒,而是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內涵的根本轉變,彰顯的是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園的含義,是大學文化本質的回歸,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和結果,是校園文化的理想狀態(tài)和成熟形態(tài)[3]。
建設文化校園,是對校園文化建設廣義上的認識。不僅包含了狹義理解的校園文化即校園文化活動,而且也內化融合于學校的各種理念、制度、器物以及活動之中,大學的戰(zhàn)略理念、辦學思想、大學制度、人才培養(yǎng)與校園環(huán)境建設都貫穿于校園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同時核心價值體系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建設文化校園,是對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性的認識。校園文化不再是個體活動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各因素有機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是教學、科研、管理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群體協調,并在整合效應中產生“新質”的結果。
建設文化校園,是對校園文化建設深層次的認識。它不是可有可無、游離于教育體系核心之外的內容,不是一種附加因素、輔助手段,而是內在于教育的主導因素和重要手段。文化校園所展現的內在的文化機理,一所學校所形成的厚重的歷史積淀、持久的文化傳承,逐步成為師生的生存方式,并隨著人的遷徙和流動對社會主體文化特性產生影響[4]。
1.建設文化校園是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文化校園經過傳承、創(chuàng)新和歷史的沉積就會提升大學文化精神,進而影響成員的價值觀、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具有較強的涵化、養(yǎng)成和培育作用。愛因斯坦曾經指出:“青年人離開學校時不能只是作為一位專家,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只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盵5]文化校園最終將從注重“建設”來規(guī)范人的言行,提升到追求個體與內心、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崇尚自然”階段,提升到全體師生行為自覺、責任自覺、文化自覺的“崇尚自覺”階段,所思和所行都不再是外界約束的結果,已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6]。
2.建設文化校園是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的需要
文化校園建設不僅可以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營造良好氛圍,更重要的是產生文化輻射,對先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學在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體系中,處于很特殊的位置,它代表著一個國家自覺的、理論形態(tài)的自我意識,代表著每一文明時代主導性文化精神的自覺顯現[7]。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校園文化品位的提升、文化校園的形成,為文化主體提供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文化基礎,才能對文化主體的思想進步和人格塑造產生積極的影響,才能將先進校園文化衍生為社會主流文化提供路徑,在向社會的文化輻射意義上發(fā)揮推動和引領先進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核心作用[8]。
溫州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建設優(yōu)秀的大學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實現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奮斗目標的重要精神動力和文化保障。因此學校在“十一五”期間就制定了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出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進入到“十二五”,學校又制定了新的“十二五”文化建設與發(fā)展規(guī)劃,統(tǒng)籌規(guī)劃學校新一輪的校園文化建設,緊緊圍繞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系統(tǒng)規(guī)劃、整體推進,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打造文化校園。
1.以大學精神凝練為先導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的核心價值體系,體現高校的辦學歷史、辦學宗旨及獨特風格,最能讓師生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是文化校園建設的關鍵。
多年的辦學歷程讓溫州大學形成了“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辦學傳統(tǒng),“求學問是、敢為人先”的校訓精神,形成了“以人為本,質量立校,服務地方,特色取勝,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學校的辦學歷程深深根植于也滲透于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建設之中,在城市發(fā)展建設中樹立了文化先導、智力支持和科技研發(fā)核心的形象。
但是,溫州大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兩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變遷,學校辦學基礎薄弱,文化積淀不深,與國內名校相比缺乏清晰的辦學理念,缺乏一以貫之的學校精神。因此,要使大學精神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內化并自覺踐行,在匯聚、揚棄、融合和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凝練大學精神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將大學精神通過各種載體烙刻在培養(yǎng)對象上,對內成為大學師生的精神家園,對外成為大學的形象符號。
2.以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
文化校園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模式,將德育、人文教育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結合起來,與校風、學風及教風建設,與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立體格局,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
溫州大學在“十二五”規(guī)劃調研制定階段,邀請了各類行業(yè)專家和高校同行對全校 50個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和論證,堅持“出口”引導“入口”,完善專業(yè)建設“優(yōu)勝劣汰”機制;制定實施專業(yè)基本技能質量標準,推進應用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試點工作,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體系,分層次、分類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結合“地方元素”創(chuàng)辦的各類精英班,使得人才培養(yǎng)特色更加鮮明。學生在各級學科競賽中獲得各類高級獎項,這些成果被不斷地展現給全校師生,感染和啟示學生共同成長。
盡管如此,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我們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專業(yè)結構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發(fā)展能力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教師的實踐和實戰(zhàn)經驗不夠豐富,“雙師型”師資培養(yǎng)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科研和學科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有限等等。
3.以制度文化建設為保障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學校有形的規(guī)章制度和無形的行為規(guī)范。規(guī)章制度是否科學合理,能否有效實施,反映了學校科學管理的水平,是校園文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廣大師生員工將規(guī)章制度的強制性要求最終轉變?yōu)樽杂X行動,校園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體現。
溫州大學加強制度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建立依法治校的管理體制。通過增加、合并、撤銷等方式合理設置機構,明確職權范圍,完善議事規(guī)則,實現權力制衡。二是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規(guī)范民主決策程序,避免決策的經驗性、隨意性和多變性,重大事項集體決策,重大決策由專家咨詢、論證、聽證并公示。三是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機制。學校實行校務公開,信息充分透明,教代會職權得到全面落實,領導干部經常深入基層,傾聽民意,了解民情,關注民生。四是推進校院兩級管理改革。學校管理重心由學校機關下移到學院,學院在學校的宏觀調控下承擔明確的責任和義務,享有相應的權利和利益,成為自主理財、自我發(fā)展的辦學實體。
4.以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
物質文化是文化校園的外在標志,通常表現為一所高校所擁有的教學科研物資裝備、高校標志、校園區(qū)域劃分、道路環(huán)境和建筑物的命名以及校園綠化等,屬于顯性文化。發(fā)揮物質文化的熏陶感染力,首先要根據高校辦學傳統(tǒng)和培養(yǎng)目標,作好物質文化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物質文化建設的成果又反過來反映高校歷史傳統(tǒng)、辦學理念等等。黑格爾說:“建筑自身和理念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可以通過環(huán)境的渲染和造型的處理,表現出某種象征的含義……使人認識到其中的倫理內容?!盵9]
溫州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是確立校標、校旗等系列文化標識;二是建成了八組以甌越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景觀雕塑,對校園主要道路、樓群進行了命名;三是推進了圖書館、校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發(fā)繡藝術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建設。校史博物館記載了學校的辦學歷程、展示辦學成就、彰顯辦學特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激勵后學奮進,是所有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5.以行為文化建設為抓手
行為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師生員工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各類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等。校園行為文化主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融入高校整體文化建設中,引導個體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主流同質文化,通過對校園行為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高校精神的自我認識和感悟,產生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個體目標同化。
G641
A
1001-7836(2011)05-003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15
2010-11-02
鄭航芝 (1985-),女,浙江金華人,科員,碩士,從事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與管理研究。
溫州大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建設的豐富內容,不斷推動文化校園建設向高水平發(fā)展。一是打造了“羅山講堂”、“學子論壇”、“百年語文”等校園學術文化品牌,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和優(yōu)良學風。二是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對社團的心理氛圍、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群體文化加以正確引導。三是以校園文化節(jié)、研究生學術文化節(jié)、社團文化節(jié)等為載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學科競賽活動;大力開展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四是加強學校管理者的形象建設,通過舉行校長接待日、校長在線、校領導信箱等方式暢通溝通交流機制,聽民聲、想民意、為師生群眾辦實事。
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最根本的還是文化,只有大學精神卓越,大學理念先進,大學文化厚重,才有可能建設一流大學[10]。文化校園既是一種文化理想,又是一個實踐推進的過程,它不是具體的,而是系統(tǒng)的,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次變革。當有一天我們走進學校,走進那些院落和大樓,從外在感受到大學學府散發(fā)的歷史氣息,感受到知識殿堂的莊嚴、肅穆和純凈,從內在感受到無形的濃郁深厚的大學精神與特色文化對自身產生的心理效應,我們就已經身處在文化校園里。
[1]眭依凡.大學與大學文化[J].求是,2004,(8).
[2]王為正.從校園文化到文化校園與大學文化本質的回歸[EB/OL].中央電大時訊網,2009-12-21.
[3]衣俊卿.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1-2.
[4]吳繼鋒.以文化校園理念為先導,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92-95.
[5]孫慶斌.構建回歸文化本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園之實踐路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6):23-24.
[6]徐建平.文化校園:校園文化的必然歸宿[N].衢州日報,2009-09.
[7]劉六生,王飛.文化引領:大學職能的回歸與進路 [J].中國高等教育,2010,(5):28-30.
[8]王宏宇.文化校園:一種新的校園文化觀 [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5-6.
[9]黑格爾.美學 [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9.
[10]王永友.關于文化型校園建設的初步思考[DB/OL].ht2 tp://hrbe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17429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