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婭嵐
(西南大學(xué)漢語言文獻(xiàn)研究所 重慶 400715)
《論語》“之”字研究
倪婭嵐
(西南大學(xué)漢語言文獻(xiàn)研究所 重慶 400715)
“之”在《論語》中的使用最為普遍,類型也多樣復(fù)雜。本文通過對《論語》中“之”作動詞、代詞、連詞的情況進(jìn)行考察分析,試圖更好的掌握“之”的語法功能。
論語;之;動詞;代詞;連詞
“之”在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它既可以以實(shí)詞的身份出現(xiàn)在句中,作動詞,作代詞;也可以以虛詞的身份出現(xiàn)在句中,作連詞。先前已有不少學(xué)者對“之”的用法進(jìn)行了研究,分類標(biāo)準(zhǔn)也不盡相同。筆者試圖從語法功能的角度對《論語》中“之”的使用情況進(jìn)行考察統(tǒng)計(jì)和分析,借以觀察“之”在《論語》中的全部詞性和用法。
《論語》中“之”共出現(xiàn)了606次,其中包括一例人名:“孟之反不伐《論語·雍也15》”。從語法功能的角度,可分為動詞、代詞、連詞。
《爾雅·釋詁》:“之,往也”?!爸庇米鲃釉~,作“往、到、到……去”講,這是“之”的本義?!墩撜Z》中“之”作動詞解僅見6例。如下:
(1)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薄墩撜Z·公冶長19》
(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19》
(3)之三子告,不可?!墩撜Z·憲問21》
(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論語·陽貨4》
(5)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論語·陽貨5》
例(5)中“何必公山氏之之”是“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裝。第一個(gè)“之”是起指示賓語提前的作用,第二個(gè)“之”是往的意思。全句大意為:“子路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弗擾那里呢?’”
作動詞用的“之”,后面往往帶上一個(gè)表示處所的名詞或者名詞性詞組,作它的處所賓語。如例(1)、例(2)、例(4),因此例(1)應(yīng)該理解為:“到了另一個(gè)國家,一看又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跟我國的夫子崔子是一樣的啊”,而不能將“之一邦”理解為“這一個(gè)國家”。如果作動詞用的“之”后面接的是一般性名詞,如例(3)的“三子”和例(5)的“公山氏”,它們往往帶有這個(gè)名詞所指向的處所的意義,因此例(3)的“之三子告”應(yīng)該理解為“孔子去到三子那里報(bào)告”,例(5)的“何必之公山氏”應(yīng)該理解為“何必要到公山弗擾那里呢”。
《論語》中“之”作代詞共見333例,按照指代物的性質(zhì)可分為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兩類。
人稱代詞“之”在《論語》中共見179例。其主要用法是作賓語,也作兼語,定語。
1.人稱代詞“之”作賓語,在《論語》中共見172例。例如:
(6)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墩撜Z·為政5》
(7)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24》
(8)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墩撜Z·公冶長17》
(9)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墩撜Z·子罕10》
(10)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薄墩撜Z·陽貨25》
(11)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薄墩撜Z·子張9》
以上6例“之”都用在動詞后,作動詞的賓語。例(6)指代“父母”,例(7)指代“鬼”即自己的祖先,例(8)指代“晏平仲”,例(9)指代“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例(10)指代“女子與小人”,例(11)指代“君子”。
(12)以其子妻之?!墩撜Z·公冶長1》
(13)從者見之?!墩撜Z·八佾24》
以上2例“之”分別用在名詞作動詞的“妻”,使動詞“見”的后面。
(14)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墩撜Z·學(xué)而2》
(15)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論語·子路15》
以上2例“之”用在否定副詞“未”、“莫”之后,動詞“有”、“違”之前,作動詞的賓語。這是古代漢語中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這兩個(gè)“之”,都是代人的。
(16)與之釜,與之庚?!墩撜Z·雍也4》
以上這例里,動詞“與”帶兩個(gè)賓語,則表示人的賓語由“之”充當(dāng),且靠近動詞“之”,表示物的賓語由名詞或者動詞充當(dāng),位于“之”之后。“之”作雙賓語的近賓語。
從例(6)到例(16),“之”在句中的具體位置雖然有不同,但是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來說,都是作動詞的賓語。
2.人稱代詞“之”作兼語,在《論語》中共見1例。如下:
(17)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20》
“之”用在兩個(gè)動詞之間,作前一動詞“使”的賓語,又作后一動詞“聞”的主語。這種用法的“之”大都是指代人的。
3.人稱代詞“之”作定語,用法同于“其”,在句中具有形容詞性,在《論語》中共見6例。如下:
(18)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墩撜Z·公冶長8》
(19)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墩撜Z·雍也5》
(20)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墩撜Z·先進(jìn)8》
(21)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墩撜Z·先進(jìn)8》
(22)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論語·先進(jìn)26》
以上4例“之”在句中均可作“其”講。如:例(18)“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可以講作“擁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可以讓他來做其邑長”,例(20)“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可以講作“顏路請求孔子把自己的車賣了來替顏淵置辦其外槨”。
指示代詞“之”在《論語》中共見161例。其主要用法是作賓語。
1.指示代詞“之”作賓語,在《論語》中共見143例。例如:
(23)子曰:“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悅乎?”《論語·學(xué)而1》
(24)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為政2》
(25)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論語·八佾9》
(26)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薄墩撜Z·憲問18》
(27)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墩撜Z·顏淵5》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薄墩撜Z·公冶長25》
(29)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拢瑸槿室??!薄罢垎栔??!薄墩撜Z·陽貨6》
以上7例“之”都用在動詞后,作動詞的賓語。例(23)雖然沒有先行詞,但是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之”指代“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例(24)指代“《詩》”,例(25)指代“夏禮”、“殷禮”,例(26)指代“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與文子同升諸公”這件事,例(27)指代下文所說的事,例(28)指代“巧言、令色、足恭”,例(29)指代“五者”。
2.復(fù)指代詞“之”指代前置賓語,《論語》中共見4例,如下:
(30)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薄墩撜Z·為政6》
(3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14》
(32)未之思也,夫何遠(yuǎn)之有?《論語·子罕31》
(33)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21》
以上4例“之”放在動詞之前,用來復(fù)指賓語。例(30)“唯其疾之憂”就是“憂其疾”,例(31)“何陋之有”就是“有何陋”,例(32)“何遠(yuǎn)之有”就是“有何遠(yuǎn)”,例(33)“何常師之有”就是“有何常師”。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實(shí)際上是起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的作用。
3.指示代詞“之”在“如之何”結(jié)構(gòu)中作“它”講,作賓語,《論語》中共見7例,如下:
(34)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論語·為政20》
(35)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論語·八佾19》
(36)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墩撜Z·子罕24》
(3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薄墩撜Z·衛(wèi)靈公16》
(38)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9》
(39)子卻往也,如之何?《論語·陽貨7》
(40)本之則無,如之何?《論語·子張12》
以上7例“如之何”中的“之”都指代前面所提到的情況,可作“把它怎么辦”講。
4.指示代詞“之”在“謂之”結(jié)構(gòu)中作“它”講,《論語》中共見7例,如下:
(4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6》
(42)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墩撜Z·堯曰2》
以上2例“謂之”中的7個(gè)“之”都指代前面提到的情況,可作“叫它”講。如:例(41)中的“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可講作“話沒到該說的時(shí)候就說,把它叫做急躁”,例(42)中的“不教而殺謂之虐”可講作“不加教導(dǎo)便殺戮,把它叫做虐”。
5.指示代詞“之”作定語,《論語》中沒有這樣的例子。
“之”作指示代詞用在名詞前充當(dāng)定語的情況,最早在甲骨文中已可見到:“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之夕允雨,辛丑啟。’”(《甲骨文合集》3297反)“之夕允雨”即“這個(gè)晚上果然下雨”?!肚f子·逍遙游》:“之二蟲,又何知?”“之二蟲”即“這兩個(gè)小動物”《荀子·王霸》:“之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薄爸髡摺奔础斑@樣的君主?!薄赌印ぜ鎼邸罚骸叭糁空?,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總之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代較多見,《詩經(jīng)》中很多,有38例。其次是《墨子》《莊子》中有幾處,其他書中僅偶見。而《論語》《孟子》沒有,這說明“之”作為指示代詞作定語的功能,逐漸被“此、是、斯”取代。《論語》全書,“之”出現(xiàn)很多,但沒有一例這樣的用法。(《論語》中指示代詞常用的是“斯”)。
《論語》中“之”作連詞共見235例。按照句法成分標(biāo)準(zhǔn)可分為如下三類:
用于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連詞“之”,又可以按照意義類屬劃分為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和修飾關(guān)系的兩類。
1.連詞“之”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論語》中共見81例。例如:
(4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與!《論語·學(xué)而2》
(44)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墩撜Z ·學(xué)而11》
(4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15》
(46)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論語·鄉(xiāng)黨23》
(47)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1》
以上這些句子的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領(lǐng)屬關(guān)系,如:“本”屬于“仁”,“道”屬于“父”,“子”屬于“鄹人”,“饋”屬于“朋友”,“過”屬于“誰”。這種用法的定語都是名詞或用作名詞的其他詞,以上例子的定語都是名詞。中心詞也都是名詞或用作名詞的其他詞,例(43)、例(44)、例(45)、例(47)的中心詞都是名詞,例(46)是名詞化的動詞“饋”。
2.連詞“之”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關(guān)系,《論語》中共見92例。例如:
(48)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墩撜Z·微子7》
(49)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薄墩撜Z·學(xué)而5》
(50)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7》
(51)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墩撜Z·顏淵6》
(52)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20》
以上這些句子的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修飾關(guān)系,“之”前的定語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后面的中心詞的。例(48)“長幼”是形容詞,用來修飾它后面的中心詞“節(jié)”;例(49)的“千乘”是數(shù)量詞,從數(shù)量上限制中心詞“國”;例(50)的“今”是時(shí)間名詞,從時(shí)間上限制后面的中心詞“孝者”,論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51)、例(52)“浸潤”“膚受”“斗筲”用作比喻意,分別修飾限制中心詞“譖”、“ 愬”“人”。
1.連詞“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起結(jié)構(gòu)作用,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主謂結(jié)構(gòu)作主語,《論語》中共見20例。例如:
(53)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墩撜Z·八佾24》
(54)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29》
(55)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7》
2.連詞“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起結(jié)構(gòu)作用,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主謂結(jié)構(gòu)作賓語,《論語》中共見26例。例如:
(5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學(xué)而16》
(5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28》
例(56)“人之不己知”,例(57)“松柏之后凋”分別作“患”、“知”的賓語。
3.連詞“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起結(jié)構(gòu)作用,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主謂結(jié)構(gòu)作時(shí)間狀語,《論語》中共見2例。如下:
(58)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4》
(59)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4》
以上兩例“之”在句中都作時(shí)間狀語,通常“之”和“也”配合使用,翻譯時(shí)要在后面加“……的時(shí)候”。
4.連詞“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起結(jié)構(gòu)作用,使句子變成分句,《論語》中共見10例。例如:
(60)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5》
(61)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墩撜Z·顏淵18》
以上“之”用在復(fù)句第一分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句子變成分句。
(62)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論語·八佾11》
(63)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10》
(64)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yù)?《論語·衛(wèi)靈公25》
(6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墩撜Z·衛(wèi)靈公35》
以上4例“之”用在主語和介詞之間,起強(qiáng)調(diào)介詞結(jié)構(gòu)的作用。如例(63)在主語“君子”和介詞結(jié)構(gòu)“于天下”之間加上“之”,在表達(dá)效果上就起強(qiáng)調(diào)突出“于天下”這個(gè)介詞結(jié)構(gòu)的意思。
(6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16》
(67)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微子7》
(68)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3》
以上3例的“如之何”已經(jīng)凝固成一個(gè)固定結(jié)構(gòu),譯作“怎么”、“怎么樣”、“怎么辦”、“怎么能”,“之”沒有實(shí)在意義,可以不翻譯。
(69)亡之,命矣夫!《論語·雍也10》
(70)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18》
筆者認(rèn)為這類起補(bǔ)充音節(jié)作用的“之”一般只用于句末。
總之,“之”的用法復(fù)雜多樣,但不同詞類的“之”,如動詞“之”,代詞“之”,連詞“之”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在本文中,筆者從詞性和語法功能的角度對《論語》中“之”進(jìn)行探討,以期更加透徹的分辨“之”的詞性和用法。
[1]張燕嬰.論語[M].中華書局,2006.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3]郭錫良.古代漢語[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9.
[5]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1981.
[6]楊伯峻.文言常用虛詞[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7]于志榮.《孟子》中“之”字的用法及其作用[J].長春師院學(xué)報(bào),1993(4),P23-31.
[8]郭復(fù)華.“之”字用法淺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xué)報(bào),1982(2),P45-56.
A Study on “zhi”(之)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
Abstrac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hi”(之)is the most widely-used Chinese character, and also, it presents many different and complicated form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circumstances that when “zhi”(之)is used as a verb,pronoun and conjunction so as to help readers comprehe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it.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hi(之); verb; pronoun; conjunction
倪婭嵐(1987-),女,四川三臺人,西南大學(xué)漢語言文獻(xiàn)研究所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