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強
(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 甘肅蘭州 730020)
隱性維度下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探析
馬志強
(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 甘肅蘭州 730020)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僅取決于學科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的顯性教育,也應注重于使受教育者在潛意識中獲得思想或經驗的隱性教育。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課程設置、學時學分、師生比例等量化指標達到了中央16號文件的要求,但各類校園文化正在積淀形成時期,一所好的獨立學院在加強學院辦學特色的活動中,更應該在隱性維度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的發(fā)展。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教育者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教育活動和內隱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行為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教育形式。概括來說,可以把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以外的對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產生積極影響的種種要素統(tǒng)稱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有:
第一,超時空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課時和教室的限制,既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教育者將事先設計好的意向投置到各種具體生活環(huán)境之中,這些游離的意向便會隨著不同的載體,悄悄流入學生的心田,并在其深處積淀下來。
第二,內隱性。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直接、公開地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相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通過各種暗示、從眾、無意識、情景效應、熏陶、感染和體驗等心理活動來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淡化教育的強制性和外來性,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多樣性。在高校生活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是不拘一格的,它的作用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只要能按教育者預定意向,使一定環(huán)境和氛圍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其中的各種活動、事件都可視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1.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需要。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許多方面鞭長莫及,難以單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隱性、多樣性等特征,能夠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2.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需要。從目前來看,高?;旧鲜峭ㄟ^顯性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但這種教育的單一性和非主體性使得受教育者容易產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因此,在進行顯性教育的同時,需要利用各種載體通過隱性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學生所接受。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為獨立學院辦學特色的內涵之一。每一所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專業(yè)特色、人才培養(yǎng)特色和校園文化特色。每一所高校在辦學育人的歷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或行話,一種獨特的高校文化。獨立學院在十多年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自身在專業(yè)建設、人才培養(yǎng)方式與目標等方面的不同,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由于缺乏歷史的積淀,并沒有形成一種穩(wěn)定內在從精神層面反映自身特質的校園文化。所以,一所獨立學院要辦出特色,不僅僅要在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等方面下功夫,還應該通過有效的途徑加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
2.適應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特點的需要。獨立學院大學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這類學生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相比,盡管考分相對較低,但自主意識較強,喜歡獨立思考。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寬松、自由、愉快的氛圍,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成為平等、獨立、自主的個體,淡化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有效地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適應獨立學院師資建設發(fā)展的需要。獨立學院師資隊伍一般由母體學校教師、自有教師和社會外聘教師三部分組成。這種師資結構能夠有效吸納社會優(yōu)秀成員擔任學校專任教師。但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母體學校教室與外聘教師很難與獨立學院發(fā)展的理念趨同,很可能造成“教書”與“育人”的背離。自有教師正在成長和發(fā)展階段,與我們真正對一名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全體教師提高教師素養(yǎng)并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一)加強精神形態(tài)的隱性教育,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精神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建設和發(fā)展的靈魂。獨立學院要從師生員工共同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道德情感、精神風貌中形成學校內在的品質和性格,積淀出一所大學特有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傳統(tǒng)。
1.更新觀念,樹立全面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高校教育者必須樹立全面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觀,既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由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也要認識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高校每一個教師、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都對大學生負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只有每個部門、每個教職工在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育人責任和作用的前提下,才能主動有效地利用自己工作中的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發(fā)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完善教師人格,提高教師在隱性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教師人格是一種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和個性特征組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教師的言表風度、生活作風和人際關系等直接關系其外在形象,影響著教師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青年教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yè)精神、知識水平、人際關系、生活作風以及個性特征(即自身的氣質、性格、意志品質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將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工作作風等人格要素轉化為一種動態(tài)的教育因素,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實效。
3.加強校園風氣建設,提高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隱性教育中的思想感染功能。校風、教風、班風、學校輿論和學校人際關系等人文因素對學生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是校風、學風的陶冶。陶行知說:“好學是傳染的,一個好學,可以染化許多人好學。在學校提倡學問的根本方法,就是多找好的教員,鼓勵好的學生,使不好的教員、學生逐步受自然的熏陶或歸于淘汰。”[1]二是文化氛圍的影響。文化氛圍要通過廣大師生一起來營造,它可以通過文學、美術、音樂、舞蹈、體育活動、科研活動、演講、辯論、講座等多種形式體現(xiàn)。學校要通過引導、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得到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品位,增強識別真善假丑的能力,從而鑄就具有高尚道德、崇尚理想的學校。
(二)以開發(fā)載體為關鍵,拓展獨立學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fā)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通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橋梁,選擇并運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開發(fā)和利用校園物質環(huán)境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物質環(huán)境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意圖的建筑、生態(tài)環(huán)境、空間布局等,是校園內看得見、摸得著,以整體而直觀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物質環(huán)境。學校物質環(huán)境中滲透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立體式熏染,使其在無意識層面自覺提高政治素養(yǎng)與道德判斷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獨立學院正處在校園物質環(huán)境的大力建設中,應該借助學校改變校園物質環(huán)境的機遇,努力將物質文化融入校園每一實體中,形成濃厚的、立體的文化氛圍,盡可能讓一草一木、一樓一室、一磚一瓦等每一實物都能說話,都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
2.發(fā)揮學校制度環(huán)境的規(guī)范與約束功能。學校制度文化隱含著教育及社會生活的價值取向,對學生思想政治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學校的制度包括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管理制度等,如學生守則、教學管理制度、文明行為準則、崗位職責。各種規(guī)章制度是學校的一切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它們以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觀點、價值理念、道德品質以及行為方式。獨立學院應根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把社會和學校倡導的思想道德理念滲透到學校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中去并認真抓好具體實施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校紀校規(guī)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機制。高校治理中自我教育機制的形成過程,帶有很強的約定性和隱蔽性,本身就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
3.積極開發(fā)校園文體社團活動載體。校園文體社團活動是指高校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活動,并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參加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高校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園各類文體社團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大學生展示自我、發(fā)揮特長、發(fā)展興趣的需要,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作用。
4.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獨立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不斷擴展社會實踐空間,專業(yè)實習、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服務,都應體現(xiàn)隱性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親身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感受激烈的社會競爭,在社會實踐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奉獻社會的理想信念。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活動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開發(fā)和利用網(wǎng)絡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fā)揮虛擬環(huán)境的滲透教育功能。網(wǎng)絡的交互性,擴展了學生參與教育的可能性。通過網(wǎng)絡上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隱性教育,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消除學生對課堂教育產生的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獨立學院要加強校園網(wǎng)絡建設,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wǎng)站、網(wǎng)頁和軟件開發(fā)的投入,在網(wǎng)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在網(wǎng)站建設中要注意充分發(fā)揮電腦多媒體技術的潛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科學化、現(xiàn)代化,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釋:
[1]陶行知.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J].新教育評論,1962(12).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侯忠.無意識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有效形式[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0(2).
[3]周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隱性教育初探[J].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3).
[4]丁曉蕾.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fā)[J].河南社會科學,2009(1).
[5]寧娜.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3).
[6]彭小蘭,童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四個維度[J].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7).
馬志強(1982-),男,甘肅通渭人,碩士,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