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立申
金朝黨懷英泰山行跡考述
□聶立申
黨懷英作為金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藝術(shù)家和一代文壇宗師,由于其長期生活于古奉符(即今泰安)一帶,可謂與泰安、泰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此期間他不僅積極從事教育事業(yè),而且還尋游泰山周邊各地,撰寫了大量與泰山有關(guān)的詩、詞和碑文,對泰安一地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從而也造就了泰山名人文化的多樣性及多義性。
金朝;黨懷英;泰山;考述
在宋、金、元時期,泰山及其附近地區(qū)文化昌達(dá),人才輩出,曾涌現(xiàn)出一大批賢士文豪,如石介、姜潛、杜默、王廣道、周馳、辛棄疾、黨懷英、趙沨、趙秉文、高文秀、王禎等等。他們?yōu)閷で筇煜麓笾?、強國富民之道,要么開宗立派,播揚學(xué)理,要么獨標(biāo)新幟,建構(gòu)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這些人物不僅以“文”著名,而且大多有著不凡的仕宦經(jīng)歷,與朝廷政治、文化多有關(guān)聯(lián),很值得作深入研究。本文即以金朝名士黨懷英在泰山的行跡為個案研究對象,充分利用一些新材料和相關(guān)研究成果,希冀能夠?qū)h懷英作出更為深入的認(rèn)識和闡釋,以便對泰山文化及金朝文化的研究有所貢獻(xiàn)。
與黨懷英在金朝的政治、文化地位相比,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他整體的研究尚顯薄弱,研究成果亦不多。較早涉及黨懷英研究的,是梁啟超先生。他在《辛稼軒先生年譜》(載《飲冰室合集》)一文里,就重點考證了辛棄疾、黨懷英師事蔡松年、二人同學(xué)一事。后來陳思先生在其《稼軒先生年譜》(載《遼海叢書》)中也談到了黨懷英。但及至現(xiàn)在,國、內(nèi)外關(guān)于黨懷英的研究著作成果卻無,論文也僅有數(shù)篇。其中較有影響的有:
1993年《求索》第1期馬積高先生的《論黨懷英與辛棄疾》;1998年3月《大同高專學(xué)報》12卷第1期馬志強等的《黨懷英及其詩文書法略論》;1999年《文教資料》第1期王慶生先生的《黨懷英生平仕歷考述》;2003年8月《雁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第4期馬晉宜、杜成輝的《黨懷英詩文書法地位略論》;2007年第6期《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李淑巖的《黨懷英的詩作品第及成因探析》;2010年第3期《集寧師專學(xué)報》王花的《論金代詩人黨懷英對陶淵明的接受》;2011年第1期《書法賞評》王守民的《黨懷英書法及其篆書藝術(shù)之創(chuàng)新》。
上述論文,雖然對黨懷英事跡及藝術(shù)溯源和地位都進(jìn)行了較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獨到見解,但對于黨懷英在泰山的相關(guān)活動及影響等許多重大問題,都沒有涉及,從而使我們無法獲知更多、更全面的對黨懷英的認(rèn)識,所以今天我們加大對黨懷英泰山情結(jié)的研究甚為必要。
黨懷英(公元1133—1210年),字世杰,號竹溪,奉符南城人(今山東泰安岱岳區(qū)北集坡鎮(zhèn)鄧家莊附近),金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政治家、藝術(shù)家,是我國古代黨姓家族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其祖籍原為馬邑[1](一說為馮翊。馬邑,今山西馬邑縣),是北宋太尉黨進(jìn)的十一代孫。后因其父黨純睦,以從仕郎為泰安錄事參軍,才居家遷至泰安。史載“公少穎悟,日誦千余言”,“始生及長,儀觀偉異,若神仙然”。
金天會末年(公元 1133——1137年),黨懷英父卒后,其母以家貧不再返其老家馬邑,遂留居奉符南城,并開始了他于奉符本地就私學(xué)的童蒙求學(xué)生涯。及其長,黨懷英師事于金代著名文士劉瞻、蔡松年等人學(xué)習(xí)詩詞。一同就學(xué)的還有著名詞人辛棄疾,時人把其二人號為“辛、黨”。
金人元好問在其《中州集》卷3《承旨黨公小傳》中就曾記載說:“(黨懷英)少穎悟,日授千余言,師毫社劉巖老(瞻),濟南辛幼安其同舍生也?!保?]關(guān)于二人求學(xué)之事,《宋史》卷 40l《辛棄疾本傳》也曾提及: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xué),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辛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保?]
金正隆末年(公元1161年)夏秋,由于金主完顏亮南侵大宋,二十八歲的黨懷英與辛棄疾在登上大丘痛飲之后道別,二人從此各事其主,并建立了功業(yè)。
正如金人劉祁在其《歸潛志》卷8記載所說:
“黨承旨懷英、辛尚書棄疾,俱山東人,少同舍屬。金國初遭亂,俱在兵間。辛一旦率數(shù)千騎南渡,顯于宋;黨在北方,擢第,入翰林,有名,為一時文章總主。二公雖所趨不同,皆有功業(yè),寵榮視前朝陶彀、韓熙載亦相況也”。[4]
關(guān)于二人求學(xué)、師事及絕蓍分手問題,目前學(xué)界紛爭不一,在此不再贅述。
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黨懷英參加?xùn)|平府試,并一舉成名,取東府魁,作東府解元。此事金人趙秉文在其《承旨黨公碑》中云:“及壯,以文名天下,取東府魁?!保?]按《禮記·曲禮上第一》所記載,古以三十為壯,那么本年黨懷英作東府解元,應(yīng)亦三十歲。
但按《金史》卷51《選舉制一》載,“凡諸進(jìn)士舉人,由鄉(xiāng)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試皆中選,則官之”,[6]即金朝科舉實行四試制度。由于金規(guī)定科舉分鄉(xiāng)試、府試、會試(省試)、御試(殿試,也稱廷試)四級,四試皆中選,則授官。所以黨懷英于隨后兩年又積極參加了金朝的會、御試,但均未及第。不得已復(fù)以落第告歸家鄉(xiāng),“投籠嗟我自摯拘,垂翅更待窮年徂”,便是此時詩人的心意寫照。詩中意說,走讀書應(yīng)舉之路就像野鳥自己投進(jìn)籠子,不得已只好折翅受羈。在心灰意冷之下,黨懷英遂隱居于家鄉(xiāng)泰安徂徠山下舊縣村(今泰安市泰山區(qū)邱家店鎮(zhèn)舊縣村南)附近。《金史》卷125本傳云其,“應(yīng)舉不得意,遂脫略世務(wù),放浪山水間,簞瓢屢空,晏如也?!保?]
他家鄉(xiāng)附近的徂徠山,是唐時李白和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zhǔn)、裴政、張淑明、陶沔等六逸結(jié)伴隱居的地方。想當(dāng)年李白也亦年逾四十,正是在求人薦引不果的情況下,隱居徂徠山,自號“竹溪”,縱情詩酒山水,求仙學(xué)道?!扒妪S三千日,裂素寫道經(jīng)”、“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觀。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終當(dāng)遇安期,于此煉玉液”?!霸菩行砰L風(fēng),颯若羽翼生”,“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等《泰山詩》[8]的描寫,便是李白詩人當(dāng)時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
黨懷英落第后的心境與大詩人李白類似,“松門明月佛前燈,庵在孤云最上層。犬吠一山秋意靜,敲門時有夜歸僧”,[9]故黨引李白為知己,也以“竹溪”為號,在徂徠山攢石崮自筑“竹溪庵”,隱居于此并四處求仙訪道。至今,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還有黨懷英親自撰寫的“竹溪”二字篆書石刻(今現(xiàn)存于泰安徂徠鎮(zhèn)徂徠村東嶺)。
關(guān)于黨氏隱居徂徠并苦讀詩書的這段生活經(jīng)歷,后人多有記載,如元人元好問、杜仁杰等等,后元大德四年十月(公元1300年),由泰安州儒學(xué)教授時震撰、劉紱書所立的《竹溪庵碑記》(此碑現(xiàn)存于徂徠山西北庵內(nèi),今名為玉帝閣)就載,“竹溪舊為名區(qū)也,尚矣?!稹酢酰ㄖ裣?,筆者加)黨公,一時修舉猶多。”[10]及至清代,清人唐仲勉在其《岱覽》一著中還詳細(xì)記載說,“長清杜仁杰與嚴(yán)忠范游徂徠……,見攢石崮,北崖篆刻‘竹溪’二字,蓋黨承旨懷英筆。溪水西北流……北有竹溪庵,乃懷英讀書處。……(懷英)著《竹溪集》行世?!保?1]可見黨氏在此影響甚重。
為區(qū)別黨氏與唐代竹溪六逸之舊址,時人稱懷英隱居之地為“黨竹溪”、“金竹溪”,唐代李白等隱居地為“李竹溪”或“唐竹溪”,同時當(dāng)?shù)卮迕襁€把黨氏所居讀書處稱之為“作書坊”。元代著名詩人、古文家郝經(jīng)(1223—1275年)在《陵川集》卷9《題黨承旨篆字太白琴贊》曰:“竹溪學(xué)書無片紙,寫遍千山萬山葉”。([12]亦即說黨懷英年青時,以山中樹葉為紙練習(xí)書法,而這種說法應(yīng)是符合黨懷英當(dāng)時家境實際的。郝經(jīng)對黨懷英非常景仰,曾專門從萊蕪到東平及徂徠山、泰山一帶尋訪過黨氏之遺跡。
黨懷英竹溪隱居生活、學(xué)習(xí)的這一段時期,在其后來的《重修天封寺碑》文中也有所記載:
“余昔家徂徠之下,而游于所謂‘天封’者舊矣,蓋嘗下第歸,過而托宿焉。醉臥僧榻上,夜半若有人掖余者三,且言曰‘前路通矣,何謂醉且眠?’殆夢非夢也,寐而甚異之?!仙υ唬骸琴に{(lán)神也。異時神甚靈,寺之僧童有不力者,神必以疾痛苦之,至悔謝乃已。間亦警人以來事,子其或者為神警乎?審如神,子固非久滯者。行矣,勉之?!浜笥嗟强频冢加浬裱杂嗅?。”[13]
黨氏在此,不僅潛心修學(xué),而且尋游泰山周邊各地,并廣交好友。其與諸友放浪狂歌,讀書吟詩、逍遙卒世的生活狀況,其后詩也對此多有描述。如其“詩人固多貧,深居隱茅蓬”?!皼_寒起沽酒,一洗芥蒂胸”,“傲霜枝裊團珠蕾。冷香霏、煙雨晚秋意。蕭散繞東籬,尚仿佛、見山清氣?!枇诛S秋聲,似知人、倦游無味。家何處,落日西山紫翠”[14]等等。
當(dāng)然除了放浪狂歌之外,黨懷英對自己的屢屢不得志和未來前途之命運,也充滿著憂郁和悲嘆。如其此時所寫《夏日道出天封寺》、《宿舊縣四更而歸,道中遮所見,作行路難》便是此刻心境的描繪。詩曰:
“疊澗重崗掩復(fù)開,鳥啼人寂路縈回。微涼暫逐行云過,細(xì)雨俄從遠(yuǎn)樹來。世事自嗟吾老矣,山僧那識興悠哉。婆娑十母溪邊櫟,借藉清陰感不材?!保?5](《夏日道出天封寺》),
“三星排空山月明,思?xì)w客子夜半行。單衣短褐風(fēng)凄清,響踏黃葉棲禽驚。匆匆曉轉(zhuǎn)沙岸側(cè),枯蓼寒蘆鳴索率。山月欲隨山煙黑,前途無人腳無力。行路難,堪嘆息。”[16](《宿舊縣四更而歸,道中遮所見,作行路難》)。
古舊縣村,在泰城以南三十余里,靠近徂徠山。舊縣,在“泰安東南三十里得古廢縣,曰古博城,在唐為乾封。宋開寶間,移至岳祠下,居民從之,而縣廢焉”。舊縣附近,原有天封寺,離黨懷英故居南城相去不遠(yuǎn)。“城西南隅有寺,號郭頭,地故沮隰,諸僧乘其閑曠,而遷之今地。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為額。季末喪亂,毀撤蕩然,僅存其殿像?;食榷ㄉ綎|,寺僧曰道先,始還其下,結(jié)茅數(shù)楹,以封香火、掃除,而修舊起廢之力未給也”。[17]
在此,他積極結(jié)交了一批朋友。如石震、徐茂宗、賈因叔、道彥至等人。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一面以詩酒陶情,排解郁悶,相互慰藉,一面討論經(jīng)典,精進(jìn)舉業(yè),以待來年仕進(jìn)。泰安附近的泰山、徂徠山、梁父山、靈巖山以及天封山,作為泰山支脈名系,遂到處印下他們的疊疊游蹤。如《岱覽》卷22之《石震題名》就記載曰,“徂徠居士石震過獨秀峰,覽太白遺刻,有感題認(rèn)識于后,婿黨懷英偕行,庚寅長至日,右真書勒獨秀峰北崖。庚寅,蓋大定十年也?!保?8]其《送高智叔歸濟南》、《立春》等諸詩,大概就是這期間寫就的。此事元代東平人王旭有詩為曰;
“竹溪無竹背陰崖,箭澗石差嘖老苔。六逸于今竟何往,四賢不復(fù)更誰來。葉邊重覓懷英畫,天未空思太白才。為向居民問遺跡,路南只有看山臺”。
“竹溪徂徠陰,幽邃有佳趣?!酥t達(dá)心,于世本無預(yù)。溪竹綠益繁,溪流清不污。歸隱誰我同,懷人日空暮?!保?9]
“溪竹擁蒼云,溪流漱寒玉。中有避世士,歲寒甘幽獨?!哔t不可作,六逸誰當(dāng)續(xù)。榮華易零落,世道多反復(fù)。抱琴歸去來,春風(fēng)謝華屋?!保?0]
明人邱璿在其《題竹溪六逸圖》一詩亦曰:
“徂徠之山竹滿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見,至今陳跡猶依稀……”。
在黨懷英結(jié)識的眾友之中,賈因叔也是一位“四十猶貪桂子香,石汶為君拋水月,憲陵回首見冰霜。蟲魚細(xì)碎成書癖,荊棘崢嶸失醉鄉(xiāng)”的待進(jìn)士人(黨懷英:《寄賈因叔》);徐茂宗亦是一位“舍小不容相對話”、“萬生擾擾安其安,鷺鴻不羨鵬飛傳”達(dá)觀知命的士人(黨懷英:《徐茂宗蝸舍》),而從黨氏的《和道彥至》詩中所言“尚喜年登更冬暖,敢論人厄與天窮”來看,道彥至還是一位窮困潦倒的文士,只不過其精神狀態(tài)似乎更振作和瀟灑一些,但均是一些偃蹇無運的士人。
“鄉(xiāng)豪有知公者,稍料理之”,之后黨懷英結(jié)識了石震之女,并與此結(jié)為秦縉之好。深受宋初三先生思想及其泰山書院“能使魯人皆好學(xué)”宗旨影響的黨公,一面為鄰人子弟教書,以渡時光,一面積極準(zhǔn)備以便科舉出仕,體現(xiàn)出詩人“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人本色。當(dāng)然從事教書育人,可能也是由于其家境極端貧寒,為生計所迫而致。其《村齋遣事》一詩就描述了當(dāng)時情景:
“人生天地真蘧廬,外物擾擾吾何須。與其羈馬齊轅駒,豈如飲齕隨駘駑,……申鞭示箠嚴(yán)范模,瞿如狙翁調(diào)眾狙?!纨S婢睥睨音語粗,諷誦誰敢忘須臾?!L(fēng)入戶寒割膚,生薪槎牙供燎爐。漫漫濕煙迷四隅,白鶴日見黔如鳥”。[21]
此詩反映了作者在村中與其弟子上塾學(xué)的情況。詩中作者把塾師的嚴(yán)厲,學(xué)童的頑皮相映成趣連接在一起,把風(fēng)冷屋寒,柴濕煙農(nóng)的悲慘景象點出,更襯托出其鄉(xiāng)塾的貧寒。而“誰念挾卷矜村墟,磨丹點點圍樵蘇。申鞭示箠嚴(yán)范模,矍如狙翁調(diào)眾狙”、“咄哉倡言口囁嚅,等為兒戲夫何殊”等詩文,則又反映了詩人心中的無奈及悲嘆。盡管如此,詩人仍保持了君子的風(fēng)操。如元好問的《續(xù)夷堅志》之《呂氏所記古印章》條就曾記載說,黨懷英保藏有漢代名將周亞夫的銅印,家境盡管一貧如洗,但至死都不肯買。此條的記載,充分說明了黨氏在極端困苦的環(huán)境下,仍保持“君子憂道而不憂貧”的高尚節(jié)操。從側(cè)面證明了黨懷英敬仰古賢的敦厚為人和對藝術(shù)的狂熱?!鞍唇鸫┖屯▽殹~錢即為黨懷英篆書,因書體精美,制作精良,成為收藏精品,或許與黨氏珍愛的銅印不無關(guān)系”。[22]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黨懷英終以甲科及第,調(diào)城陽軍事判官(今山東省莒縣)。三年后,又調(diào)任新泰縣令(今山東省新泰市)。新泰,“本漢東平陽縣,屬于泰山郡。后漢省之。晉復(fù)置?;莸墼翟旮臑樾绿?,屬泰山郡。隋屬瑯邪郡。唐屬沂州?!食窃诳h東南。堂阜,在東齊地也”。[23]宋時其屬于青州,金時屬山東西路泰安州,位于徂徠山東麓,離他的家鄉(xiāng)奉符不遠(yuǎn)?!缎绿┛h志》就收錄了黨懷英《贈王廣道環(huán)翠堂》一詩,詩曰:
“誅茅結(jié)構(gòu)略三楹,顧揖青山共落成。一徑宛如通北輞,千峰何用詫南城。清風(fēng)枕簞人間世,白日昏黃世上名。只恐山靈留不得,暮處年起為蒼生?!保?4]
另黨又曾作《新泰縣環(huán)翠亭》一首,詩云:
“官居坐官府,不見青山青。閑來亭上看,青山繞重城。左見青山縱,又見青山橫。具敖浮虛碧崢嶸,群峰連娟相繚縈??h庭無聲苔鮮生,獨攜珍琴寫溪聲。琴聲鏘鏘激虛亭,罷琴舉酒招山英。山英莫相嘲,我雖朝市如林??陀猩街衼?,聞?wù)f令尹清。山英異時合有情,周遮不放公馬行?!保?5]
從上述二詩,可以看出黨懷英調(diào)任新泰后,由于官職不大,他的新泰公務(wù)相當(dāng)清閑。尤其從詩“閑來亭上看,青山繞重城”、“縣庭無事苔蘚生,獨攜珍琴寫溪聲。琴聲鏘鏘激虛亭”等語來看,隱約流露出黨對新職務(wù)的不滿和對個人才調(diào)的自負(fù)。
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在其新泰任滿后,他又累遷、移官為汝陰令。此后歷任金國史院編修、應(yīng)奉翰林文字、翰林修撰、翰林待制、直學(xué)士、國子祭酒、侍講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等職。
大定二十二年到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2-1183年),黨懷英先后受詔為東岳、中岳、西岳等諸岳重修廟宇作篆額或定撰碑文所記。如《大金重修東岳廟碑》文記載,“承務(wù)郎應(yīng)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充國史院編修官、武騎尉賜緋魚袋,臣黨懷英奉敕篆額”
從《大金重修東岳廟碑》(此碑現(xiàn)今存岱廟天貺殿東側(cè))碑文來看,該碑寫于大定二十二年,是由楊伯仁撰文,黃久約楷書,應(yīng)奉翰林文字黨懷英篆額的。此碑連額高一丈四尺、廣六尺。篆額題“大金重修東岳廟之碑”九字,字徑六寸五分、分三行、文二十七行、行六十一字,正書、徑一寸五分。
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黨懷英受其婦翁石震之托,撰文并書寫了《魯兩先生祠記》。在該記中,黨公介紹了泰山書院及兩先生祠(指北宋初期的孫復(fù)、石介)創(chuàng)建沿革和立祠的目的。意為弘揚泰山書院之學(xué)風(fēng),“將使人人為鄒魯,古固當(dāng)師承鴻儒,因文以入道德之奧,而后游兩先生祠下而食余庇,可以無愧矣”。是記,后全文收入明人所編的《岱史》中。此事清代的金棨在其《泰山志》卷17《金石記三》就載曰,“魯兩先生祠記,由黨公于大定二十三年十月撰書,書為八分”。[26]
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冬十一月,黨懷英又受其家鄉(xiāng)天封寺寺主法越及其岳丈大人石震之委托,作《重修天封寺碑》文并篆額(此碑現(xiàn)今存于泰城岱廟內(nèi))。十二月二十二日,其師平陰人王廣道先生去世后,又受進(jìn)士楊好古、泰山李守純與涿州軍事判官、東平趙沨之囑,于大定二十五年屬文以表諸墓,作《醇德王先生墓表》。
為響應(yīng)國家崇文尚佛、道之詔令,黨懷英在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二月,還為棣州撰寫了《棣州重修廟學(xué)碑》文,表達(dá)自己對郡縣學(xué)的支持與重視。如其所言,
“郡縣有學(xué),所以講道義、養(yǎng)人才、美風(fēng)化也。士知從事于學(xué),……資之深,固可以師表天下?!q足以立身榮親而庇宗族……方今天下承平,圣上垂意儒術(shù),禮樂之興,宜在今日?!瓏L買田以予鄆學(xué)……由是有以知石公有力于學(xué)校,蓋其素也?!保?7]
同年十月,為泰山《靈巖寺田園碑記》篆額,該碑有周馳撰文、趙沨正書。此碑高六尺五寸、廣二尺八寸。篆額題“靈巖寺田園記”六字,徑四寸、分三行。文二十六行、行五十一字,真書,徑六分。
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九月十九日,黨公又為其家鄉(xiāng)靈巖寺撰作《十方靈巖寺碑》記,并隸書、篆額。該碑文歷數(shù)靈巖寺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并著重陳述了靈巖寺自唐代以來密宗的分解和如何轉(zhuǎn)化為禪宗的重要基地,這對于了解金代佛教傳播及靈巖寺發(fā)展情況具有重要價值?!渡阶蠼鹗尽吩u其書,“書字勁逸,不失古法”。該碑原由沙門廣深立石于長清(今濟南長清),立在橋西、南向,高七尺五寸、廣三尺二寸。后立于靈巖寺千佛殿前,篆額為十方靈巖寺記六字,字徑五寸、分三行、文十九行、行四十八字、字徑寸,八分書,碑陰還有劉德淵的詩刻,可惜今佚。碑文后收入清代馬大相所編的《靈巖志》卷中。
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金任命黨懷英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故黨懷英又稱為“黨承旨”。
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五月九日,應(yīng)谷山寺(今泰山東麓玉泉寺)僧人法朗、崇公之邀,黨公為谷山寺撰寫碑文,并隸書、篆額。其書寫的《谷山寺碑記》及題寫的“玉泉”二字石刻,至今還存于泰山東北玉泉寺西、東兩側(cè),并成為后世史家研究金代泰山佛教興盛的重要史料。其傳世碑刻《谷山寺記》高六尺二寸,廣三尺四寸,篆“谷山寺記”四字二行、字徑四寸,文十八行、行五十一字、字徑八分八,隸書。此碑結(jié)字端莊古樸,可與漢《西岳碑》相比肩。但較之《西岳碑》,其結(jié)構(gòu)更加疏朗寬博,點畫更加勁挺遒麗。其點畫遒媚飄逸,頗具孔廟《乙瑛》(原名《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漢桓帝時立)等碑之風(fēng)采,但較之《乙瑛》碑,又莊重平穩(wěn),點畫似也更加方折頓挫。從而可知黨懷英的隸書,能熔鑄漢碑而自成一體。故康有為曾評其“筆力警絕,能成家具”。[28]
《岱覽》卷18岱陰之東谷山寺碑文,也給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如其載曰,“谷山寺記,乃前翰林學(xué)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誥、上護軍、馮翊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致仕黨懷英撰書并書篆額”。而泰和七年十一月初五由泰安東??⒔?jīng)書丹、歷山賈佑刻的該碑陰文亦曰,“玉泉禪寺(即谷山寺)勤跡檀那記,都功德主竹溪老人黨篆額”。[29]
此外,谷山寺大雄寶殿前,還有一通《重修谷山寺田園記碑》,后署名也為“黨懷英書”。但經(jīng)袁愛國先生考證后認(rèn)為,此碑是明代中葉,谷山寺僧人套用黨懷英《谷山寺碑記》格式、詞句,偽造的碑文,不是黨氏的真碑。谷山寺僧人偽造的目的,意及奪回被附近大戶侵占的寺院田產(chǎn)。[30]
泰和二年左右,黨致仕后,鑒于其年事已高,遂告退回其泰安故鄉(xiāng)隱居,并在泰山腳下置辦一些莊田。至此黨一拋過去那種“笑我寄一室,歸耕無寸田”的赤貧狀況,在晚年過上了安樂、祥和和多彩的生活。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四月十四日,黨為泰城冥福寺新補塑釋迦佛像撰寫記文并隸書、篆額。此碑連額高四尺,廣二尺四寸,篆額題“新補塑釋迦佛舊像記”九字,字徑三寸,分三行、文十七行、行存二十三或二十四字,八分書、徑一寸。此碑原存于泰城冥福寺,后又移至于土地祠西壁??上迦私饤ぶ短┥浇鹗尽窌r,此碑已經(jīng)斷裂,下截已不知去向,上截碑文也亦殘缺不全,故其內(nèi)容不詳。但從碑文有云“見索以文□英”和末行有“知制誥、護軍、馮翊,泰和六年四月十四日”等字來看,此碑當(dāng)為懷英所書、記。
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九月十八日,一代宗師黨懷英壽終,享年七十八歲。此事趙秉文的《承旨黨公碑》有詳細(xì)的記載,“大安二年九月,以壽終,享年七十有八。是夕,有大星隕于家居之階上。眾視之,公已逝世矣”。[30]黨去世后,金帝完顏永濟贈謚為“文獻(xiàn)公”,葬于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岳區(qū)西旺村,俗稱“黨家林”)。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中國名人泰山情結(jié),使黨懷英把自己看作是泰山的一部分,故而其生于此、卒于此,從而亦造就了泰山名人文化的多樣性及多義性。時至今日我們加大對歷史上黨氏等泰山名人這些人物的懷念,便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1]聶立申.金朝黨懷英籍貫家世和生平略考[J].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08,(5):89.
[2]金.元好問.中州集 [M].上海:中華書局,1962:88.
[3]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12.
[4]金.劉祁.歸潛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4.
[5]金.趙秉文.滏水文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民國36年影印本.
[6]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479.
[7]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692.
[8]湯貴仁,劉慧.泰山文獻(xiàn)集成,卷5[M].泰山出版社,2005:359-480.
[9]金.元好問.中州集 [M].上海:中華書局,1962:97.
[10][11]清.唐仲冕.岱覽,卷 22[M].泰山出版社出版,2005:490-491.
[12]元.郝經(jīng).陵川集[M].四庫全書本.
[13][17]閻風(fēng)梧.全遼金文[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499-1201.
[14][15][16]金.元好問.中州集 [M].上海:中華書局,1962.
[18]清.唐仲冕.岱覽,卷 22[M].泰山出版社出版,2005:480.
[19][20]元.王旭.蘭軒集[M].四庫全書本.
[21]金.元好問.中州集[M].上海:中華書局,1962.
[22]袁愛國.泰山名人文化[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149.
[23]宋.歐陽忞.輿地廣記[M].四川: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3.
[24][25]新泰史志辦編.新泰縣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349-350.
[26]湯貴仁、劉慧等編.泰山文獻(xiàn)集成,卷6[M].泰山出版社,2005:490.
[27]閻鳳梧.全遼金文[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506.
[28]清.康有為撰、王云五主編.廣藝舟雙楫,卷4[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29]湯貴仁、劉慧等編.泰山文獻(xiàn)集成,卷4,[M].泰山出版社,2005:410-411.
[30]袁愛國.泰山名人文化[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149.
[31]閻鳳梧.全遼金文[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2250.
K246.4
A
1008-8091(2011)04-0117-06
2011-08-23
山東省高等學(xué)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國內(nèi)訪問學(xué)者項目經(jīng)費資助。
泰山學(xué)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泰安,271021
聶立申(1970- ),男,山東新泰人,泰山學(xué)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與社會發(fā)展。
楊紅香)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4期